2008年第4期第29卷orthwestpopulation
一、问题的提出高考录取结果查询时间
成都是中国西部人口大市,也是新世纪两个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出现若干新变化:(1)伴随土地不断向业主集中,现代农业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从土地上游离出大量农村劳动力,急需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寻发展机会;(2)伴随农民向场镇和小区集中,许多传统家庭养殖活动减少乃至消失,急需寻替代生计来源;(3)伴随工业向园区集中,导致非工业集中发展区农村劳动力务工半径增大,由“进厂不进城”向“进厂进镇”转变。与此同时,不断优化升级的产业结构和农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也给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带来巨大挑战,“人往哪里去”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解决的难点之一。
由于家庭角分工、社会性别定位和自身素质等限制,农村妇女在参与社会就业时比男性面临更多压力,转移就业难度更大。在成都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农村妇女劳动者面对的就业压力更加明显:城郊区失地妇女、近郊区农民集中安置区妇女的生存方式和生计资源发生很大变化,赖以生存的
土地和庭院养殖活动丧失,迫切需要解决社会就业以体现生存权利;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农业就业的不充分性,迫使妇女积极寻农业之外的社会就业岗位;农村妇女为增加经济收入而远距离打工,带来极为突出的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增多又对农村妇女就业形成挤压,部分岗位被外来农民工替代;产业升级导致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村妇女就业难度加大。由此可见,解决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是当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巩固成都“三个集中”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了弄清楚成都市农村妇女就业现状与就业发展需求,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与座谈会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在全市10个区(县、市)农村社区开展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表2050份,回收2003份,回收率98%,有效率97%,共举行10次座谈会,考察农村和城乡结合社区10余个。问卷重点围绕成都市农村妇女就业现状、就业障碍、就业意愿和就业扶持等四个方面展开。经过对2000份问卷的处理,结合座谈会和实地调查感悟,我们就成都市农村妇女就业现状、就业障碍和就业意愿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成都市农村妇女充分就业的战略举措。
二、成都市农村妇女的就业现状
(一)成都市农村妇女就业基本现状
1.农业生产的女性化特征极为明显
据统计,2006年成都市有乡村人口667万,乡
农村妇女就业现状和就业对策研究
——
—以成都为例
沈茂英1,郭正模1,高九云2,袁建设2
(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2.成都市妇联,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实践经验表明,农村女性在劳动就业市场上面临诸多限制,就业弱势地位十分明显,促进农村妇女就业是
濮阳人事考试网登录入口社会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成都市10个区(市、县)2000份调查问卷表的分析,结合座谈和实地调
查感悟,对成都市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农村妇女的就业现状、就业障碍和就业意愿等进行了详细分
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成都市农村妇女充分就业的三大政策、制度和工作举措。
关键词:农村妇女;就业现状;就业意愿;就业政策制度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672(2008)04-0037-06收稿日期:2008-03-22
作者简介:沈茂英(1965—),女,四川崇州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
山区发展。郭正模(1952—),男,四川乐山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DOI:10.15884/jki.issn.1007-0672.2008.04.005
2008年第4期第29卷
orthwestpopulationN
村劳动力430万,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188万,占乡村劳动力的44%。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
力242万,其中转移出省劳动力25万。根据当年成都市户籍人口性别比推算,农村妇女劳动力约210万,其中从事非农业就业女性劳动力80万左右(按照全省女性劳动力转移占劳动力转移的比例39.95%测算),从事农业(农林牧渔)的女性劳动力约130万,占农村女性劳动力资源总量的62%,占农村农业从业者的69%。在远郊区,八成以上农业生产劳动由农村妇女担当,农业劳动力的女性化特征更为明显。
2.农村妇女转移体主要集中在25岁以下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职业的改变和空间的迁移,不同年龄段劳动力转移的比重和特点有明显差异。从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年龄分组情况来看,16~30岁是转移的高峰期,六成以上劳动力实现转移,25岁以下体的转移率在77%以上,36岁以后的转移率开始急剧下降,不到三成。①由于女性生理和家庭角分工差异,女性劳动力转移的年龄高峰期有所提前,大多集中在25岁以下体。结婚和生育后的农村妇女的活动更多与家庭相联系。
3.农村居家妇女的家庭劳动强度大
社会成员的劳动时间支付通常可分为社会市场劳动和家庭劳动两个部分。由于成都市农业劳动力的女性化特征极为明显,农村妇女成为家庭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再加上家务劳动、家庭养殖、庭院生产等活动,农村女性的劳动强度较大,尤其是近郊区、远郊区的农村妇女,可供妇女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
并不多。调查发现有半年以上闲暇时间的被调查妇女只占25.3%。
(二)成都市农村妇女社会就业的总体特征
1.社会就业时间不充分
成都市农村妇女社会就业水平较低,社会就业时间不充分,非农化转移不彻底。问卷分析表明,占42.3%的农村妇女依然单一从事农业生产或家务劳动,占23.1%的农村妇女以种田为主,占24%的农村妇女以打工为主,完全彻底地实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妇女只有10.6%。因而,大部分农村妇女的主要就业领域为农业,有工资报酬的非农业就业(社会就业)只是妇女家庭劳动外的一种补充形态。
2.务工收入水平较偏低
湖南教师资格证报名问卷结果表明,占73.7%的被调查务工妇女的月工资在800元以下,不及成都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一半,也大大低于全国2006年农民工的平均收入,②更低于男性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务工妇女对家庭收入贡献较低,占被调查者69.9%的妇女对家庭收入的贡献在30%以下,贡献率超过50%的只占被调查者的9.8%。由于农村务工妇女的经济收入较低,对家庭经济的贡献率低,进一步强化农村妇女的家庭分工角和居家顾家特点,限制了妇女扩大社会就业,同时也使一部分农村妇女缺乏参加社会劳动的强烈愿望。
3.社会就业以非技术性职业为主
从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布来看,多数是农业生产者和家庭主妇,占被调查者的42%;有16%的被调查者在工厂上班,4%的家政服务员,11%的个体劳动者,私营业主占5%。这都是一些较为典型的灵活就业方式,就业层次相对较低、就业稳定性较差,除农业生产外的其他行业都可能面临失业的困扰。
4.社会就业以居家附近的地点为主
被调查妇女近域就业(居家附近就业)的特点非常明显。在被调查妇女中,本村(社区)就业的比例高达67%,村(社区)外镇乡内就业比例16.6%,两者合计达83.6%,如果再加上县内就业体(8.3%),会高达91.9%。也就是说,农村妇女就业是以所在乡镇为中心区域,就业地点距离居家的距离控制在3 ̄5公里的范围内,5公里以内的就业者占79%。这实际上说明,农村妇女在社会就业选择上,往往需要兼顾家庭职责的履行。而履行家庭职责就需要就近就业和居家就业。
5.社会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呈“距离衰减”特征
即城郊农村妇女社会就业率高、工资高,近郊和远郊社会就业率低、工资亦低。分层统计结果表明,
城郊区被调查妇女的社会就业率高达81.7%,近郊区仅为53%,远郊区为54.5%。应该说,近郊区和远郊区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率是基本持平的,出现1.5个百分点的差异,与问卷表的发放对象有一定关系。从工资水平来看,城郊区被调查者的收入在600 ̄1000元之间的比例是46.4%,近郊区为35.6%,远郊区为35%;在1000元以上体中,城郊区与近郊区较为接近(9%左右),远郊区最少(4.6%);在300元以下低收入体中,远郊区比重最高(20.7%),近郊区与城郊区非常接近(10%左右)。这说明,城郊区和近郊区相对高收入与低收入妇女的比例比较低,中
①四川省农业厅.2006四川省农业统计年鉴[Z],2007年。
②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2月公布的农民工劳动保障大型调查显示: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为1020元。
2008年第4期第29卷orthwestpopulation
间收入阶层的妇女比例大,为橄榄形的收入结构。
(三)农村妇女就业面临的主要障碍
与男性相比较,妇女在就业市场的弱势地位明显,获得社会就业岗位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调查与问卷表的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妇女参与社会就业,至少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障碍或困难。
1.家庭性别分工的障碍——
—照顾家庭的性别角是农村妇女社会就业的最大障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妇女是家庭稳定的关键,因而传统家庭角分工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男耕女织”特点,男人负责“田地”,女人负责“家务”,一切与家庭相关的、或者说发生在家庭的生产活动,大都是由女人负责的。随着农村家庭生产消费功能的强化,家庭劳动力理性配置的结果是男人从传统的“主外”发展到新型的“主外”即“打工主外”,女人接过男人的传统主业(田地),既主内又主外。因而,女人首先是考虑到照顾家庭,满足家庭需要,其次才是社会就业。调查中有80.7%的务农妇女认为就业障碍是因为照顾家庭,包括照顾家中的孩子、老人、病人,照顾家里的农田和所养殖的畜禽。
2.个人素质偏低的障碍——
—缺乏职业岗位竞争能力是农村妇女市场就业的重要障碍
女性文化素质较低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在农村尤为突出。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初中及以下文化占被调查者的79.8%,大大高于成都市农民工的初中及以下人员比例(61.6%)。因而,有47.2%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文化或技能;35.1%的妇女认为年龄大是影响她工作的主要原因;有19.7%的妇女认为是身体不好,难以胜任非农就业岗位;还有18%的农村妇女缺乏就业意愿,不愿意参与就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已婚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知识陈旧,而且重新学习生存技能的能力明显不足,加上择业观念择业态度影响,使农村妇女的社会就业能力大受影响,在劳动就业市场的弱势特征更加凸现。
3.区域发展水平的障碍——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农村妇女就业有直接的相关性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性别角分工,要求妇女的社会就业应当具备距离近、就业时间灵活、符合妇女的家庭生命周期等特征。可以实现照顾家庭和就业增收“双赢”的前提是社区产业结构符合妇女就业要求。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38.9%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社区很难到工作,其中近郊和远郊有40%以上的被调查妇女认为社区就业难。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供给状况,对妇女就业的影响也比较大。由于社区缺乏养老院、社区医院等,致使许多农村妇女被迫在家照顾老人和病人。
4.产业结构升级的障碍——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农村妇女的社会就业具有一定的“排斥效应”
通常情况下,农业、服务业、社会事业等是吸收妇女就业的传统产业。但是,成都市总体上呈现传统农业快速萎缩、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在地区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农业劳动吸纳能力减弱等特点,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呈减少的趋势。农村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劳动吸纳能力有限;制造业等劳动强度大、时间相对固定,但与农村妇女照顾家庭的要求有矛盾;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高,农村妇女个人素质限制其难以进入这些领域。
5.性别歧视形成的障碍——
—广泛存在的就业性别歧视对农村妇女构成更多的就业限制
性别歧视表现在企业用工偏好男性,男女同工不同酬,女性工资低、工作劳动强度大等方面。调查表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妇女就业工资水平普遍低于男性,加上农村妇女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各类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使农村妇女就业更加困难,加大了农村妇女社会就业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妇女从事社会劳动的积极性,成为农村妇女就业的一大社会障碍。
6.社会就业扶持的障碍——
—扶持举措缺乏性别意识造成难以满足农村妇女的实际需求
调查显示,现有的社会就业扶持措施对农村妇女现实的就业困难重视不够,缺乏针对妇女的专门措施;妇女就业创业工作以基层妇联干部为主,缺少帮助妇女创业就业的多部门综合性服务平台;一些成功女企业家的创业经验,即使是所在区域的妇女也并不十分了解,对区域内农村妇女的创业带动作用弱;在妇女岗位用工信息、妇女创业资金、创业场所、妇女就业维权等方面,缺乏政府和社会团体机构的有力、有效支持。
三、农村妇女就业意愿与产业发展需求
山东省政府网(一)农村妇女就业的体意愿特征
1.农村妇女的社会就业和创业意愿比较强烈
农村妇女市场就业受诸多因素制约,就业能力明显弱于男性,但在母亲责任和家庭收入需求驱使
2008年第4期第29卷
2018年国考行测真题
orthwestpopulation
①《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农民工问题调研报告》(2007年7月.第36页)表明,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受经济利益驱动,超过三分之二的农民工表示外出就业的主要原因是为获取更高的收入。
下,农村妇女仍然表现出克服困难、积极争取就业和创业的强烈愿望。调查显示,有82%的被调查妇女有比较强烈的就业要求,有20.5%的被调查妇女明确选择创业型的个体经营者职业,11.9%的被调查妇女认为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自己的就业需求,这一比例远高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愿望。
2.多数农村妇女期盼能就近就业和灵活就业
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农村妇女期盼的就业地点集中在成都市域范围,其中36%的妇女选择社区(村)域,35.1%的妇女选择县(市、区)域,20.2%选择成都市范围。在就业形式上,近五成(48.2%)的被调查妇女选择灵活就业,36.4%的被调查者选择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单位就业。灵活就业形式多样,时间弹性大,既能充分满足农村妇女顾家要求,又能实现就业增收愿望,受到大多数农村妇女青睐。
3.农村妇女期望的就业工资水平切合实际
求职者的工资要求过高是影响充分就业的重要因素。但本次调查发现成都市农村妇女对就业工资期盼非常务实,要求的工资价位与个人的人力资本条件基本相当。近两成的被调查妇女所接受月工资水平在600 ̄800元之间,五成的被调查妇女所接受月工资在800 ̄1500元之间,仅一成多被调查者将月工资水平定位在1500元以上。农村妇女期望工资水平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密切相关。城郊区农村妇女期望工资水平明显高于近郊区和远郊区。
4.农村妇女社会就业决策主要受工资和就业地点因素控制
与农民工外出就业获取高收入的主导性抉择不同,①农村妇女市场就业是多因素抉择的结果。就业岗位的工资与福利、就业地点、劳动环境、家人意见等,都会左右农村妇女的就业抉择。但综合调查结果表明,五成以上的农村妇女就业首先考虑工资水平和福利条件,近五成考虑工作地点,近三成考虑劳动环境,一成多考虑家庭成员意见。
5.农村妇女的就业扶持需求以技能培训和生产经营服务为主
调查表明成都市农村妇女高度认同政府的就业扶持工作,超过九成的妇女表示需要政府提供就业扶持。超过五成的妇女希望政府提供技术培训,超过六成的农业生产型妇女希望提供农业技术培训。而资金、用工信息、产品营销等是被调查妇女迫切需要的几类就业服务扶持。近五成的被调查妇女甚至希望政府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过四成的被调查者希望得到资金扶持,近四成的妇女希望提供就业平
台,近两成的妇女希望改善社区基础设施、近一成妇女希望提供用工信息。
6.农村妇女对建立女性组织、机构的需求十分强烈
调查表明,广大农村妇女希望能依托社区组建妇女活动中心、培训中心等,组织妇女外出学习交流并举办各类妇女活动。近五成的被调查者希望所在社区创建妇女活动中心,近四成的希望中心组织妇女外出参观考察,超过一成的妇女希望定期举办各类妇女活动,以及接受非农业和农业的技能培训、用工信息介绍等。
(二)农村妇女就业的产业倾向
1.农村妇女期望就业的行业以传统产业和资源开发利用为主
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村妇女的家庭角分工以及个人素质等原因,导致农村妇女有条件参与市场就业的行业有限,多集中于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农业、家政服务业、手工业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村妇女认知能力和就业自信心。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农村妇女就业行业逐步拓展,就业能力明显提高。但受制于家庭角分工和个人能力限制,农村妇女所期望的就业行业,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上,以传统农业及延伸产业(加工、销售)、手工业、餐饮服务、社区服务业、乡村旅游等为主。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妇女仍然视农业为主要的就业行业,近三成妇女将社区
服务业(餐饮、农家旅游、家政服务等)视为所期就业行业,逾一成的妇女选择手工业。总体上看,这些产业科技含量低、工作时间灵活、就业场地弹性大,比较符合农村妇女的就业需求。进一步的调查表明,农村妇女认可的重点发展产业与其生活感知能力有关,并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农产品加工业、手工编制、新型社区服务业、农家乐、商贸、餐饮等,是被调查妇女普遍看重的重点发展产业。
2.农村妇女期盼就业的重点产业面临调整变化的趋势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主导功能区培育等,适合农村妇女就业的产业发展空间和就业容量会发
2008年第4期第29卷orthwestpopulation
生相应变化。(1)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将从生产领域转移出来,进入农产品加工业领域,但加工业对劳动力素质和行为有更高要求,劳动力转移需要借助就业扶持。(2)区域主导功能的培育,工业进一步向集中区集中,商贸服务业向人口聚集区集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呈现出跨区域流动态势,居家地与就业地之间的不一致现象凸显,对农村妇女的转移就业形成新的压力和挑战。(3)绿消费、文化多样性传承与农业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以及人口城镇化,将促进农家乐、手工
业产品开发、新型社区服务业等产业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应当有未雨绸缪的超前意识,动态了解妇女就业意愿和现实的差距,使二者尽量协调、消除矛盾。
四、推进农村妇女充分就业的对策与政策建议
(一)农村妇女充分就业的政策支持
1.尽快制定农村妇女充分就业计划
妇女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妇女社会就业水平是妇女发展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是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权是农村妇女的基本权利之一。妇女半边天维系着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妇女就业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建议抓住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以“十七”大报告为基本精神,结合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城镇化趋势,尽快制定成都市农村妇女充分就业的专项规划,按照规划有序推动全市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工作。
2.成立农村妇女就业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农村妇女充分就业工作
妇女是一个特殊的就业困难体。随着“三个集中”的推进,到2017年,成都市的土地规模经营率将达到75%,农村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届时将有大量农村妇女游离出来。这部分妇女原有生计资源逐步丧失,转移就业要求越发迫切,但转移就业难度因产业结构升级、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增加以及
家庭角要求而加大,如不加以重视,可能会影响家庭稳定,危及社会和谐。建议成立统筹全市农村妇女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市农村妇女就业转移工作。
3.推动劳动就业扶持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的性别意识提升
与男性农村劳动力就业比较,农村妇女就业受到限制多,就业能力低下。缺乏性别意识的就业政策,不能满足农村妇女就业扶持需求和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议在成都市劳动就业保障工作中,引入和强化性别意识,制定出专门针对农村妇女就业意愿的就业救助政策,提高农村妇女劳动就业水平。同时,建议在产业政策中增加性别意识,制定能够促进农村妇女充分就业的产业政策,积极拓展妇女就业工作岗位。河北省专接本报名
(二)农村妇女充分就业的制度安排
1.农村妇女充分就业的资金制度安排
农村妇女的家庭角分工和自身就业能力限制,加重农村妇女市场就业的弱势地位;就业抉择的多因素控制,进一步限制农村妇女就业空间范围;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妇女需要获取新的就业技能。因此,加大农村妇女转移的资金扶持对促进妇女转移意义重大。一是鼓励妇女自主就业的储备资金。建议建立农村妇女自主转移就业奖励储备资金,由市政府设立账户并拨付资金。
以在公司+农户的劳动收入中计算出15~20%的农村妇女自主转移奖励储备金,存入个人专户。待一定期限后,可分月提取或一次性提取。二是设立农村妇女转移培训资金,用于农村妇女一技之长的技能培训。三是设立农村妇女自主创业资金,对自主创业妇女进行专项扶持。四是加大农村妇女培训转移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依托重点项目和地域特,推动农村妇女技能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2.农村妇女就业的培训制度安排
针对农村妇女参与技能培训不足和培训需求强烈的现状,建议加大培训力度,分区域重点实施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农业生产技能、市民素养等培训内容。在城郊农村,重点开展择业观念、就业技能、就业行为以及市民素养培训,关注“4050”体的居家灵活就业需求,让这部分体能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之中。倡导符合实际的择业观念,使择业意愿与现实就业岗位相一致,提高就业率;以市民素质和居家生活习惯为主要培训内容,提高妇女健康生活能力。在近郊农村,重点开展农业生产技能(种植养殖技能)、各类非农就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家庭管理能力培训,关注“3040”妇女。随着农民向场镇和定居点集中的力度范围不断扩大,农民身份也在快速变化之中,适当推出居住环境、居家理念、居住行为以及生计管理等培训,提高农村妇女市民素养。在远郊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培训重点是与农村妇女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实用技能(如农业、养殖业、水果蔬菜管理),提高科学种田水平;适时开展非农业技能、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