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31日山东烟台牟平教师招聘笔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
A发现教育问题  B 认识教育现象  C 揭示教育规律  D进行教育实践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因此本题选C。
2.提倡终身教育理论的现代教育家是()。
A 瓦根舍因
B 赞科夫
C 布鲁纳  D保罗·朗格朗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终身教育相关的知识。终身教育论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理论,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各个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是不属于现代教育理论流派,因此,本题选D
3.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暂缓开学,全体在校生
通过钉钉课堂等智慧便捷的网课软件在家学习,在互联网“云课堂”中度过特殊的春季学期,这说明()。
A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B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C 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D科学技术影响着教育技术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是指,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要求学校培
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科学技术影响和制约着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题干中,因为疫情的影响,全体在校生通过钉钉课堂等智慧便捷的网课软件在家学习,而不是去学校课堂上课,说明科学技术影响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因此,本题选A
4.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A自觉性  B 创造性  C 独立性  D可塑性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也称主动性,
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基本的表现;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因此本题选B
5.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价值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整个课程编制
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以下有关表述合理的是()。
A 课程目标为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目标最主要的载体
B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C 《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属于典型的表现性目标
D三维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课程目标的理解。A选项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目标最主
要的载体,不符合题意。B选项学生的发展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不符合题意。C
选项表现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是生成性目标的进一步发展。《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属于典型的普遍性目标,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D。
6.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高中阶段共设置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
社会等八个学习领域,要求学生三年内的总学分达到()个学分。
A 144
B 116
C 114  D106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本题考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
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在课程设置与说明中关于学验)》中在课程设置与说明中关于学分有相关规定。学生毕业的学分要分有相关规定。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
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
会实践6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因此,本题学分达到
144方可毕业。因此,本题选A。
7.教务处在安排小学一年级学生课程表时,充分考虑到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
间相对较短的实际情况,将课程时长由45分钟调整为35分钟,并增加了室内活动、美
育手工课程,使学生的大脑功能和体能处于高度优化的状态,这体现了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是()。
A整体性  B 迁移性  C 生理适宜  D统一性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课程实施的结构。时间安排对于课程实施将采取什么具体形态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好课程表,既能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出发,又能体现出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因而是课程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在安排课程表的过程中,学校要从全局着眼,统筹安排好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每一门课程,使每一门课程都处在能发挥最佳效果的恰当位置,从而实现各门课程功能的协调化、整体化,产生最好的教育效果。第二,迁移性原则。
在安排课程表时要充分考虑到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的性质和特点,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规律,促使课程之间产生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现象的发生。第三,生理适宜原则。课程表的安排,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使学生的大脑功能和体能处于高度优化状态。即,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挥,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人体生物钟”规律。题干中将课程时长由45分钟调整为35分钟,并增加了室内活动、美育手工课程,使学生的大脑功能和体能处于高度优化的状态,这体现生理适宜原则。因此,本题选C。
8.将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按学科自学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这段话描述的是教学组织形式中的()。
A 文纳特卡制
B 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C 设计教学法
D 道尔顿制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组织形式。文纳特卡制:1919年,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在芝加哥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因此,本题选A。
9.以下表述中,不属于行动研究法特点的是()。
A “为教育行动而研究”
B “由教育行动者研究”
C“在教育行动中研究”    D“以教育行动为研究”
职业技能考试[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
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行动研究法的特点是:①为教育行动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不是为了构建教育理论,而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逐个实施,解决问题以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行动研究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
研究生统考分数线
北京公务员考试真题2在教育行动中研究。研究的环境即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环境而不是创设的新的、可控制的环境。③由教育行动者研究。研究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学者。教育行动研究的显著特点是中小学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教育理论工作者之间进行合作研究。因此,本题选D
10.到了晚餐时间,小杨同学本来不饿,但他到食堂转了一圈,闻到气,看到炒菜的泽,顿时感觉饥肠辘辘,这体现的是()规律。
A 联觉
B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C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D感觉对比
[答案解析]
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报考条件
本题考查的是感觉相关的作用。同一感觉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
都可能发生相互影响。题干中食堂转了一圈,闻到气,看到炒菜的泽,顿时感觉饥肠辘辘,体现的是各种不同的感觉发生相互影响。因此,本题选B
11.通过“弟哥打表,葡西葡西”口诀记忆“地理大发现”历史课中的相关知识,这强调的是()类型。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 意义识记  D机械识记
[答案解析]
题考查的是识记的类型。根据识记的方法,识记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其中
意义识记是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其基本条件是识记者能理解识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题干中通过“弟哥打表,葡西葡西”口诀记忆“地理大发现”历史课中的相关知识,体现的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理解材料的意义,来进行识记。因此本题选C
12.有教师将体罚学生解释为“玉不琢,不成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称()。
A 合理化
B 移置
C 投射  D升华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自我防御功能。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等。文饰即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例如“酸葡萄”心理。题干中教师将体罚学生解释为“玉不琢,不成器”,给自己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这体现的是合理化。因此,本题选A。
13.小柯同学用韦氏智力量表进行智力测验,得分95分,常模平均分为87分,常模
标准差8,小柯同学的智商是()。
A 105
B 115
C 92  D102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智力的测量。韦氏智力量表IQ=100+15Z Z=(X-X)/SD。Z代表个体的标
准分,X代表个体测验得分(原始分数),X代表相应年龄体平均分,SD是体得分
的标准差。因此,本题选B
14.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活动,源于二战后的美国,如今在教育研究领域广泛运用。以下相关选项,描述正确的是()。
公务员补录什么时间公布A 行动研究法能够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并用故事形式呈现研究结果
B 行动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最早起源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
C 行动研究能深入了解教育现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实施改革提供依据
D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行动研究。A选项教育叙述研究能够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并用
故事形式呈现研究结果,不符合题意。B选项教育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最早起源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不符合题意。C选项教育调查法能深入了解教育现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实施改革提供依据,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D
15.以下有关性格与气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气质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相比可塑性更强②性格可以掩饰和改造气质,使气质服从社会生活实践③气质是先天形成的,是人最核心的人格素养④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有好坏优劣之分⑤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A 12
B 2 3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气质和性格的关系。佛山招聘网
(1)联系.性格和气质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两者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相互影响。第一,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明显的个体独特彩;第二,气质影响到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性格对气质也有深刻影响,它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2)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由人的神经系统的某
些生物学特点、特别是脑的特点所决定。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由于气质较多地受生物因素的制约,因此
变化较难、较慢。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由生活实践决定,它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下,比气质的变化要快得多,它的可塑性更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因此,气质形成的早,表现在先。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受社会影响大,因此,性格特征出现的比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道德评价含义。
①说法应该是性格的可塑性较强。3性格是人最核心的人格素养。因此,本题选D
16.小刘同学上课交头接耳,不能专心听讲。班主任王老师说:“如果你能保持认真听课一整天,我就免去你今天的课后作业。”这属于()。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条件反射  D消退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强化。负强化通过撤销厌恶刺激,来提升学生行为发生的频率。题干中班主
任免除课后作业,来提升学生认真听课的行为,这属于负强化。因此,本题选B
17.根据学习动机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自我提高驱动力并非指向学习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和自尊心的根源,属
于内部动机
B强化理论是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基础
C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学生的某些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缺失性需要,对教育学习产生
了直接的影响
D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成
功概率50%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