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题历年《公共基础知识》真题高频考点版300题及答案汇总-综合应用能力
(300题)
一.单选题(共100题)
1.人们常说“一石水,六斗泥”这主要是说黄河_____。
A: 水量少
B: 含沙量大
C: 河流量变化大
D: 枯水期长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B。解析:古人称黄河水是‘‘一石水,六斗泥”,说明黄河的含沙量大。故本题答案选B。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2.下列物品均属可燃固体的是_____。
A: 香蕉水、酒精
准考证号码查询B: 面粉、油漆
C: 沥青、松香
D: 甲烷、乙炔
一中到七中全会分别是干嘛的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A项香蕉水和酒精均属液体不正确,B项油漆是液体不正确,D项甲烷、乙炔是气体不正确,所以答案选C。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3.下列关于民事诉讼法中特殊地域管辖的表述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B: 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C: 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23年初级会计报名网址D: 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只能由共同海损理算地人民法院管辖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四川省考面试真题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第二十七条: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第二十九条: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第三十三条: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由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的
人民法院管辖。所以答案是B。
4.从水循环观点来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为9000立方千米,应该是指_____。
A: 地球四大圈层的淡水资源
B: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C: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D: 全球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内蒙古公安招警考试网
参考答案:C
【解析】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饮用,因此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体总量的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目前人类
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千万分之七。故选C。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2022考研国家线分数线已公布5.刁某近几年纠合一伙人,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流窜作案,多次抢劫,打伤10多人,抢劫赃款数额高达人民币20多万元。人民法院依据刑法判处刁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案例表明,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_____。
A: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 刑事违法性
C: 刑罚当罚性
D: 执法严格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此案例中刁某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犯罪最本质的特征就是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故选A。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6.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中最早出现的计算机网络是_____。
A: Intemet
B: PSDN
C: ARPANET
D: Ethrnet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中最早出现的计算机网络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ARPANET。当时是为军事应用设计和研制的,目的是把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互联成为网络,再通过不同的节点把各个网络互联起来,用以传送和共享军用信息。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7.“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显摆的财富不可能有_____。
A: 精美的青铜酒樽
B: 泽鲜艳的粉彩瓷
C: 削铁如泥的钢刀
D: 田园中闲置的曲辕犁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粉彩瓷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代流行不衰。武则天时代属于唐朝时期,显然没有清朝才创制的粉彩瓷。故本题答案选B。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8.道德判断的标准是_____。
A: 精神
B: 价值
C: 法律
D: 善恶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故本题答案选D。
本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
9.犯罪的主观要件中的间接故意是指_____。
A: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B: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C: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