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制度:在改革中砥砺前行
本刊策划
Articles planning
本期策划:马越
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于党和国家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近五年来,各地各级人社部门坚持服务发展、激励创新,坚持遵循规律、科学评价,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推进,坚持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的基本原则,针对各领域各行业的职称制度,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建立了明确的规章制度,使得职称评价“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能力素质不断提高。
本期 ,编者推荐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与读者共同见证,在改革中砥砺前行的职称制度给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
本刊策划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是我国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至今,中共中央先后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对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与安排。《意见》印发以来,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落实措施,深化改革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显著。
健全职称制度体系
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健全职称制度体系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的基本保障。
健全层级设置。2017年,人社部印发《关于在部分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山西、吉林等地率先在农业、经济、会计等系列,分系列细化制定正高级职称评审标准,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稳步有序推开,一批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了正高级职称。
完善和创新专业设置。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和调整职称序列,如《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
设置调整方案》将“知识产权”列入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新增专业之中。
广东在规范清理各系列专业设置基础上,构建分类清晰、等级完备、定期更新发布的职称专业目录;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健全职称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及时调整职称专业设置情况,新设特种设备、动漫、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特评审专业,促进新兴行业发展。
促进职称与职业资格制度的有效衔接。山东、广西等地发布“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表”,对部分职业领域建立职称与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对应关系的有关事项进行了明确。
建立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评价机制。2018年12月,人社部印发《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意见(试行)》,打破了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价的界限,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对于激励人才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发展职业技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公务员考试笔试真题及答案凸显职业道德
分级分类完善评价标准
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核心问题,关
■ 孙一平
用好“指挥棒” 评出“真”人才
系到人才成长的导向。各地各部门在
安徽省合肥人事考试网
推进改革过程中,均把品德放在专业
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注重考察职业
素养和职业道德。在业绩、能力评价
标准上,各地开展分层分类评价,体
现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重视职业道德。建立职称申报评
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
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学术造
假“一票否决”制,云南、重庆、贵州、
西藏、新疆等地通过信息化手段,建
立诚信档案库和失信“黑名单”,以此
来倡导科学精神,引导专业技术人员
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营造
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
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科研氛围。
坚持分类评价、能力导向。对不
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专业
技术人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避
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实现“干什么、
评什么”。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程技术
人员、民用航空飞行技术人员、体育
教练员、会计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
员等系列的职称制度改革文件相继出
台,明确了具体评价标准,与原有制
度相比,评价标准更为清晰,且突出
岗位属性。
各地还在各系列的基础上进一步
细分专业、制定评价标准。辽宁、广
西、宁夏等地注重突出不同学科特点,
本刊策划
Articles planning淄博招聘信息最新招聘
对基础应用学科、应用技术学科、医疗卫生、现代农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山东、青海等地按照各系列专业设置的不同,细化制定专业评价标准。上海职称评价聚焦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建设,调整完善新材料、网络通讯、集成电路等领域职称评价办法,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人才环境。山西提出,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全省所有系列(专业)评价标准条件修订工作,建立体现行业特、专业特点的职称分类评价标准体系。
创新评价机制
推动评价与使用相结合
明确的评价标准必须通过科学规范的评价方式和顺畅的评价机制才能落地。
探索多元化的评审方式。各地积极探索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湖北、上海等地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河北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多维度评价人才提供依据。黑龙江和云南探索建立专家推荐制度,提高业内同行专家从专业视角客观评价的效率和效果。江西、四川等地探索完善(专业)水平能力测试评价机制,提升评审质量。深圳提出,
创新型人才申报职称时,可不要求公开发表论文,须提交两篇与本专业工作岗位相关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
建立和完善社会化评审机制。为了满足各方面职称评价需求、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各地积极构建社会化评审机制。
浙江探索推进企业职称社会化评价,坚持标准引领,以职业属性和专业要求为基础,由自律性强、专业性
强、运转规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行
业协会学会等牵头,行业龙头企业参
与,共同制定相关职称评价标准,组
织开展职称评审工作。深圳提出构建
社会化专业资格评价体系,突出“专
业共同体”理念,探索建立个人自主
申报、业内专家评审、持续专业发展、
动态登记管理的社会化专业资格管理
山西省人事考试网官方
机制,逐步确立专业性评价机构在社
会化职称评审中的主体地位。
适当调整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
例。河北围绕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
协同发展、冬奥会筹办、世界一流大
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气环境治理等
重点工作,健全高层次人才职称聘用
政策,适当提高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
例,激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甘肃
公务员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学历、专
业工作总年限达到晋升中、高级职称
要求,在3年内可比照同等条件人员
直接申报相应系列(专业)职称。安
徽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
结构、增减平衡”的原则,建立岗位
管理“五统筹”机制。
构建综合监管体系。2019年7月,
人社部《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明
确了职称评审的主体,规范了职称评
审的基本程序,优化了职称评审服务,
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督。教育部会同人
社部专门出台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
管办法,对监管内容、监管方式和违
规惩处措施进行明确规定。
福建在职称评审中推行“一随机、
一巡查、一公开”制度,评审前对评
审材料进行随机抽查,评审时实行全
过程巡查,及时公开抽查及巡查结果。
天津推行“双公示”“双承诺”“三公
开”“四到位”和“四不准”制度,确
保职称工作规范有序开展。黑龙江在
评审能力薄弱的地区探索实行市(地)
际联合评审,有效解决评审专家不足、
执行回避制度难的问题。福建和浙江
还着力加强职称评审专家库建设,完
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探索专家评审
实名制,建立评委工作业绩档案,建
立评审专家履职评价、晋级、淘汰和
退出机制。
优化评价环境。严格规范评价程
序,清理和规范各种人才评价活动。
2018年10月,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
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
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
知》,引起了科技界、学术界、教育界
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完善管理服务方式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随着人才工作多元化、精细化趋
势日益增强,消除过度干预、保障和
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已成为广泛共
识。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下放职称评
审权限的有效方式,推动相应层级职
本刊策划
称评审权限下放,充分发挥基层、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作用。
高校和科研机构。多个省市已经发布下放高校职称评审权通知。北京发布《北京市科研机构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管理办法》,逐步在市属科研院所、生命科学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下放职称评审权,科研实力强、科研人员规模大、结构梯次合理的创新主体可自主评价使用人才。
重点园区和企业联盟。湖北、陕西等地职称改革围绕服务经济创新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做文章,出台针对性政策,向自由贸易实验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区内重点单位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山东、湖南、广东等地探索社会化评审,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人才评价,积极吸纳龙头企业参与评价标准制定。
行业组织。浙江除了建立企业社会化评审机制,还以特种设备高级职称社会化评审为突破口,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职称评价体系,实现由“政府评”到“业内评”的转变。江苏、
山西等地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专业化
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
组织,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评价
职能。
开展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
2019年2月,人社部启动职称“定向
评价、定向使用”工作,面向“三区
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单独组织职称
评审。“三区三州”所在省相继制定
方案,根据各地实际确定了突出品德
突出能力、向乡镇一线倾斜、淡化论
文奖项要求、放宽申报学历等评审条
件,为“三区三州”专技人才打通职
称晋升通道,共1.5万人取得“双定向”
高级职称。
同时,优化基层事业单位岗位管
理制度,破解留人难。对于通过“定
向评价”取得高级职称的基层事业单
位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定向使用”
解决岗位聘用问题。在专业技术人员
集中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中、高级
岗位比例可上浮10个百分点,建立健
全岗位动态调整机制。
向疫情一线医务人员职称评聘倾
斜。2020年2月,中央应对新型冠状
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
《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
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要求要实施职称评聘倾斜措
施。一线医务人员在职称评聘中优先
申报、优先参评、优先聘任,晋升职
称、晋升岗位等级不受本单位岗位结
构比例限制。医务人员参加疫情防治
经历可视同为一年基层工作经历。随
后,各地相继出台配套措施,确保《通
知》贯彻落实。
此外,各地进一步提升职称公共
服务水平,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浙
江、内蒙古、海南、江西等地利用大
2018广东高考成绩查询入口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数据资源,
推进“互联网+职称”建设,开展职
称网上申报、网上审核,探索职称电
子证书,打造“阳光职称”。安徽等地
内蒙古包头市人才招聘信息网完善高层次人才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
设,衔接贯通省、市、县三级的高层
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形成省、市、
县三级联动的服务体系。江苏、四川、
陕西、甘肃等地开辟职称评审“绿
通道”,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
人才,打破常规、简化手续,采取一
事一策、特事特办等方式开展不定期
的评审。新疆及兵团出台细则,专门
为对口援疆省市、港澳台及“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
开辟渠道。
《意见》贯彻实施近五年来,各地
各部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政策举措
不断推出,职称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进一步凸显,用人主体的主导作用得到
发挥,人才获得感显著增强,人才主体
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激发。
(作者单位: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