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时事政治
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1.1考点精讲
1.哲学概述
(1)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世界是否可知。
2.唯物辩证法
(1)唯物论
①唯心主义
全国会计网入口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a.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作为世界的本原。
b.客观唯心主义,把脱离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作为世界的本原。
表述中包含“我”“心”“人”“感觉”“意志”等词汇的为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包含“道”“理”“绝对观念”“理念”“上帝”等词汇的为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唯物主义
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c.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2)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
①联系
a.定义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一切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b.基本特点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成绩查询入口
②发展
a.定义
发展是具有前进和上升性质的运动和变化,揭示运动和变化总趋势的哲学范畴。
b.基本规律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唯物辩证法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有: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二,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和形式);第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③量变与质变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有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
a.两者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方法论
第一,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第二,坚持适度原则。
④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研究生分数线2023年国家线a.类型
第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第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
b.方法论
做事情要把握重点和主流,同时也要统筹兼顾;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①内涵不同
a.辩证法指对世界联系的、发展的看法;
b.形而上学指对世界的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看法。
②判断标准
判断是否为辩证法:
a.看是否是联系的观点(看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
海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b.看是否是发展的观点(是否符合量变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是则为辩证法,不是则为形而上学。
3.认识论
(1)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省考考点是就近分配吗?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3)认识的基本规律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a.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
b.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
②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a.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b.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4.价值和价值评价
(1)价值的基本特征
价值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及其利益满足的关系。价值的基本特征有:客观性、
主体性、相对性。
(2)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活动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5.真理观
(1)真理的涵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反映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只有正确的反映才是真理。所以,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或符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真理的性质划分
①真理的绝对性通常又称作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确定性、无条件性。
②真理的相对性通常也称作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获得的真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6.唯物历史观
黑龙江教师(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①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就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和谁决定谁的问题。
②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社会存在为第一性,社会意识为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属于唯物
主义历史观;反之,则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历史观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2)社会基本结构
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是由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或文化结构以及其他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①生产力
a.生产力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十分复杂,包括进入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
b.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②生产关系
a.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它所表示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物质经济关系。
b.生产关系结构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第三,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根本的矛盾,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③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