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6-05-17
[作者简介]张敏杰(1952-),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民族学研究;李伟国(1954-),男,
2021两会时间召开时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二级美术师,主要从事民间美术与民间艺术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6年第5期(总第94期)民族学
2022青岛事业单位报名入口“乌日贡”大会与赫哲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张敏杰1,李伟国2
(1121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乌日贡”大会是以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古今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集民族民间文化体育
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在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逐渐成为濒危文化遗产之际,“乌日贡”大会无疑承载着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
[关键词]乌日贡;赫哲族;渔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K892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6)05-0098-06
  “乌日贡”大会是以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古今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集民族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它源于赫哲人传统的“跳鹿神”活动,历经该民族民间娱乐活动的长期孕育,到20世纪80年代终于定型为全民族的节日盛会。在当今赫哲族传统的渔猎文化逐渐成为散存在民间的濒危文化遗产之际,“乌日贡”大会无疑应肩负起承载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特别是无形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播的历史重任。
一、“乌日贡”源于丰厚的民间文化积淀“乌日贡”系赫哲语,汉语为“喜庆吉日”或“吉祥欢乐”的意思。“乌日贡”大会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作铺垫,大体经历了起源、孕育和定型三个阶段。
“乌日贡”大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赫哲族的跳鹿神活动。在那遥远的年代里,赫哲先民为祈求出猎吉祥、狩猎丰收,一般在每
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都要举行隆重的
跳鹿神活动,即鹿神舞或称跳太平神,赫哲语称“温吉尼”。这是一次以萨满为中心的集体活动,目的
是驱魔避邪,庆贺丰收,祈祝全屯太平。凌纯声先生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记载道:“跳鹿神的意思,是萨满欲为他的家属及合屯人民消灾求福。举行此隆重的仪式时,屯中人家医病跳神中许愿得愈者及求子得子者,亦趁此时还愿,乃觉倍形热闹。”“是日,日上三竿,萨满预备出发手续,先在家中将爱米及神具由箱中取出供在西炕上,在神前烧香草,敬酒食。萨满坐在南炕上向爱米祷告,自述本人所领之神及神具,并告以今日为合屯人民消灾求福请诸神降临,各显威灵。祷告毕,时有屯中少年若干人,击鼓摆腰铃助兴。每人走三圈,其人数五六人或六七人无一定的限制。各人摆铃毕,萨满头戴神帽,身穿神衣神裙,足登神鞋,手戴神手套,胸佩布克春、萨拉卡、额其和及护心镜。俟穿戴整齐,旁人在其神
89・
会计师报考条件和时间2023帽前及护心镜上喷酒,此时萨满又取鼓坐炕沿上,再祷告一次毕,乃下炕至门口开始跳神。自右而左跳转三圈,然后再整队而出。神队的排列,第一人手持鸠神旗杆,第二人手持一串三个或四个爱米,第三人手托鹰神,第四人手持神刀,第五人击鼓,击鼓的人数不一定,有一两人或三四人者,第六为萨满,后随屯中男女看热闹者甚众。一路唱鸠神歌,萨满一人独自先唱,众人随声和之。”[1]
据赫哲老人介绍,跳鹿神活动规模有大有小。小规模的多在本村屯跳,萨满身着神服后,还在腰铃皮
带的后面拴上一两丈长的一根或两根约一指宽的厚皮条,随跳的男女青年们抓住皮条绳跟随萨满跳。大规模的则是到外屯去跳,一般是去相互较熟悉、萨满在那里威望较高的村屯。到外屯跳鹿神时,需要有拿爱米领路的和陪跳的人,同时选几位身强力壮能划船的。每到一屯,屯里的人就抓着萨满腰铃上的皮条绳跟随在后边唱边跳。据史料记载,街津口村曾举办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跳鹿神活动。“那次跳鹿神的规模还是相当大的,街津口、得勒气等地的人都参加了,共有近二百人,每人还骑一匹马”,萨满头戴神帽,手拿神刀,“一面挥舞,一面跳跃前进。萨满跳到哪里,他们也随到哪里。从这村走到那村,直到全走遍”。[2]当时,赫哲人对跳鹿神活动已经有了新的诠释,认为活动本身主要是为了庆祝丰收,而非活动之初祭山神之意,祭祀的意识淡化了,欢聚庆丰收的意识随之浓重起来,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彩愈加浓烈。
由于赫哲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其许多历史文化事件只在民间口头传说中流传下来。比如,关于跳鹿神的欢庆场面,在说唱伊玛堪《满都莫日根》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出太阳的时候,满斗穿戴好神衣、神帽,拿
出神鼓,“唱完,边敲边跳地走在前头,后面跟着那四个莫日根,转着圈跳着。再后面跟着五位德都,个个带着鹿角神帽,有三杈的、四杈的,也有五杈的、七杈的,一边敲打神鼓,一边围着托落(神杆)跳着……一边跳,一边走上街心,往东、往西、往南、往北,围着霍通四面八方都跳个够。霍通里的百姓也尾随在后面,欢蹦乱跳地舞个不停。”“大伙用酒、肉往半空里扔着、撒着,撒来撒去,连祭神
的托落杆顶上都沾满了肉末子。那来往端肉的,也插着花走,热气腾腾,烟雾缭绕,遮天蔽日的。”唱完跳完,全屯百姓把十锅飞禽肉、走兽肉,一起吃个精光。[3]这段说唱记录了松花江下游富锦、同江一带的一次跳鹿神活动,其展现的宏大场面,与《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的记载可以互相印证。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萨满的信仰逐渐消失,至新中国成立后,跳鹿神活动也从赫哲人的生活中消失了,但以业余形式出现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却绵延不断,这就是原始形态的“乌日贡”的雏型。对此,有的赫哲老人说:“乌日贡”就是玩儿,一家一户三五成,直至整个村落,都可以在他们认为可喜可贺的日子里随时随地“乌日贡”一番。从当时来看,活动主要有竞技性的项目和说唱等文体活动,如儿童的叉草球游戏、民间的伊玛堪说唱和民族的传统曲调等。据赫哲老人尤志贤介绍,人们在生产劳动之余,时常聚在一起,说唱伊玛堪、讲故事、搞一些娱乐活动;有时也搞一些比赛活动,如叉鱼、滑雪、雪橇等,输家请赢家喝酒。此时的“乌日贡”只是家族或氏族小范围的欢庆活动,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也没有固定的程序,“乌日贡”处在较为自由的民间娱乐时期。在这些自发的民间娱乐活动中,传统的民族文化滋养着现代的赫哲人。
9
9
著名的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指出:“节日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4]对国内外众多民族节日的分析可以看出,民族节日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或者各民族民间娱乐活动或者兼而有之者,占了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乌日贡”的起源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其一,跳鹿神活动,是赫哲族有史以来唯一的一项团性活动,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参与者有二百人之多,这对交通极其落后,人口居住较为分散的赫哲族来说已经是规模相当宏大了。而“乌日贡”大会恰恰是一个全民族参与的节日盛会,第一届乌日贡大会就聚集了当时近一半的赫哲人口,这不能不说是“跳鹿神”活动的传承和再现。其二,跳鹿神是以萨满为中心,活动由萨满神舞贯穿始终。随着社会的进步,原始意义的萨满早已消失殆尽,当代的萨满舞已经是一种摈弃了萨满教原始信仰的内涵,继承发展了萨满文化的外在形态,表现赫哲人热情豪迈奔放的民族性格,具有浓郁文化根基的现代舞。在第七届“乌日贡”大会开幕式上,有4个代表队表演了萨满舞,当举行点圣香仪式时,身着萨满服的各队代表围着圣香热烈地奔舞。“乌日贡”结束的篝火晚会更是以表演萨满舞来助兴。萨满舞大量展现在“乌日贡”的舞台上,这可以说是“乌日贡”对“跳鹿神”外在形式的继承和创新。第三,跳鹿神是以载歌载舞形式进行的,散存在赫哲民间的原始乌日贡也都是以舞蹈、说唱、竞技为内容,以庆祝丰收为主题的娱乐活动。“乌日贡”大会集赫哲民间歌舞(包括跳鹿神)、说唱、竞技之大成,把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传承和发掘开来,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
二、
“乌日贡”大会是展示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平台
将民间娱乐活动定型为“乌日贡”大会
是在1985年,当时在同江市文化部门工作的赫哲人孙玉森和吴福常,代表广大赫哲人的意愿,集思广益,提出创办大型体活动的设想,得到了党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为庆祝赫哲人翻身解放40周年,他们于当年的6月28日,组织召开了“赫哲族首届文体大会”,并在1988年举办的第二届文体大会上,正式更名为“乌日贡”大会。
“乌日贡”大会定于农历五月十五举办,此时正值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鱼类繁殖期,三江停止捕捞。每到这时,生活在三江沿岸的赫哲人和散居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乃至吉林、内蒙古、山东、北京等地的乡亲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以欢度自己民族的节日盛会。“乌日贡”大会最初是每三年举办一次,1997年始定为每四年举办一次。大会由几个民族乡轮流承办,平时则由各民族乡、村分散活动。到目前为止,赫哲族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乌日贡大会(见下表)。
届次名称时间地点
1赫哲族首届文体大会198516128-29街津口乡
2
3
4
5
6
7
铁路公安公务员报考条件
赫哲族乌日贡大会
198816127街津口乡
199116126-27四排乡
199416123-24傲其村
199716120-21同江市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0011715饶河县
200516121-22抚远县
  赫哲族是跨国民族,在俄罗斯被称为“那乃人”。每年春季在黑龙江即将解冻跑冰排之前,那乃人也要举行一次集文艺体育于一体的传统性集会,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他们的集会称为“春节”或“阿穆尔(黑龙江)开江日”。随着乌日贡大会对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生活在俄罗斯的那乃人于2001年第一次派代表队参加了第六届乌日贡大会。从此,乌日贡大会成为在中、俄两国赫哲族同胞中具有广泛影响的跨国盛会,进一步提高了乌日贡大会的国际影响。
1
研招网报名入口・
乌日贡大会的活动内容包括体育竞赛、文艺表演及全员参加的篝火晚会,而这一切活动都突出展示了赫哲族传统的渔猎文化特。比如,大会的体育项目主要有摔跤、射箭、射击、爬山、打兔子、叉草靶、叉草球、拔杠、顶杠、渔王角力、游泳、划“快马子”、叉鱼、剥鱼皮以及“杜烈其”(汉语译为“跑万岁”);冬季项目有滑雪、滑冰和赛狗爬犁等。这些项目原本是赫哲族传统的渔猎生产、生活的技艺与
手段,逐渐演化成为今天的竞技项目。文艺节目有神鼓舞(萨满舞)、天鹅舞、桦皮高帽舞、庆丰收舞、崇神舞、斗熊舞、鱼鹰舞、鱼神舞、口弦琴演奏、伊玛堪演唱和赫哲语民歌,等等。这些节目也是赫哲人在渔猎生产生活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特别是在第七届乌日贡大会上,四排赫哲族乡代表队创作演出的舞台剧“网滩午餐”,真实地再现了赫哲人的捕鱼生活场景。在滩地上,他们支起吊锅,用江水煮活鱼,吃着刹生鱼,喝着浓烈的烧酒,弹奏着口弦琴,讲唱着伊玛堪,跳着欢乐的民族舞,将昔日鱼滩的一个生动景象艺术地展示出来。佳木斯代表队的舞蹈《乌苏里江捕鱼忙》,同样表现了赫哲人的捕鱼场面。比如,舞台上的“渔民”身着赫哲民族服装,腰带上系着猎刀和烟荷包,背着渔网,随着“乌苏里船歌”优美的歌声,划着船桨至深水,“渔民”向空中抛撒一张大网。为增强立体效果,“渔民”站在舞台的一角,让撒开的鱼网占据了整个舞台,再伴着歌曲的旋律,“渔民”一把一把将网收起,一条大鱼收在怀中。逼真的表演,顿时把观众的情感和思绪带到赫哲人捕鱼的现场。
赫哲族传统的渔猎经济被现代经济所替代,传统文化失去了载体,也失去了阵地和舞台。然而赫哲人有着深厚的渔猎文化情结,有着强烈的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欲望。乌日贡大会给赫哲人创造了这个机会,提供了这样的空间。他们倾注了全部感情参加活动,所以赫哲族传统的渔猎文化,在乌日贡大会活动中得到了复苏和张扬。
三、
“乌日贡”大会活态与动态地保护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赫哲族传统的渔猎文化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演变或消失,成为历史的记载与博物馆的收藏。许多传统的原生态的无形文化在不经意间嬗变成为濒危的散存民间的文化遗产,并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永久消逝。正是在这历史关头,“乌日贡”大会脱颖而出,承载了对诸多即将消失和正在发展、流变的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存的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活态地保护了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学“伊玛堪”。伊玛堪是赫哲族口耳相授、世代因袭的古老的原始性史诗体长篇民间说唱艺术。其内容大多都是讲英雄复仇、降魔伏妖、狩猎捕鱼、向往幸福、追求自由和爱情等。由于赫哲族没有文字,所经历的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等文化风貌,几乎都在伊玛堪中留下了痕迹。可以说,它是展示赫哲族历史文化的活教材,然而今天它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乌日贡创办之初,伊玛堪老艺人只剩下葛德胜一人了,他即兴讲唱了伊玛堪《满斗莫日根》、
《木都里莫日根》等,他那高亢稳健、潇洒舒展的艺术风格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据调查,年轻一代的赫哲人无人能讲述完整的长篇伊玛堪,但他们将学会的伊玛堪片断,创作为说、唱、小品等多种形式的节目,进而搬到乌日贡大会的舞台上。在第七届乌日贡大会上,就有4个代表队表演了“表演唱伊玛堪”、“说唱伊玛堪”节目。其中著名的“伊玛堪”老艺人吴连贵的儿子吴明新、孙子吴宝臣表演的“伊玛堪”
1
1
节目,既有传统的讲唱技巧、原始的曲调和内容、熟练的赫哲语言,又有舞台艺术的创新。他们是“伊玛堪”的新时代传人,他们使“伊玛堪”更加艺术化,并到了新的市场。
第二,动态地保护了传统民歌“嫁令阔”。“嫁令阔”调类似于汉族的民歌,是小唱、小曲的意思,演唱优美动听。千百年来,赫哲人用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揭露黑暗、歌颂光明,表达对爱情、幸福的追求。解放后,出现了一些用传统“嫁令阔”曲调创作的《乌苏里船歌》、
《大顶子山高又高》等优秀作品。由于受到通俗唱法等现代歌曲的强烈冲击,嫁令阔也日渐衰落。“乌日贡”是近千人的民族聚集,这为“嫁令阔”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每次“乌日贡”大会,赫哲人都热衷于用这古老的曲调创作歌颂新生活的颂歌。比如在第七届乌日贡大会上,采用传统的“嫁令阔”调表演和创作的节目有《赫哲人永远热爱共产党》、
《大顶子山高又高》、
《依尔瓜开花满枝头》、
《恋人的歌》,等等。
第三,保护和发展了赫哲传统舞蹈。“乌日贡”大会的舞蹈节目非常丰富,有传统的“天鹅舞”、“钓鱼舞”、“草球舞”和“鱼叉舞”,其中最典型的是萨满舞。赫哲族的萨满舞起源于萨满跳神活动,他们在萨满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作发展,将萨满舞搬上舞台和纳入全族的集体活动之中,成为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舞。在第七届乌日贡大会上,各代表队都有一些人穿上萨满服,手执萨满鼓,随着鼓点劲舞,口中高喊“温吉尼”。对萨满服饰、萨满法器等都进行了艺术的创作与夸张,源于生活的萨满舞经过艺术的再创作,对赫哲民族更具鼓舞与振奋,将节日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特别是晚上的篝火晚会,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伴随着激昂的鼓、铃旋律,奔放地投入到狂欢的舞蹈中,更使萨满舞表演到极致的程度。这既是赫哲族历史文化的回音,又是现代赫哲人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精神的升华。赫哲人在欢度自己节日的过程中,间接保护传承了本民族的文化遗产。
第四,保护了赫哲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乌日贡传统体育项目有摔跤、射箭、叉草靶、叉草球、拔杠、顶杠、渔王角力、“快马子”船赛、叉鱼以及“挡木轮”和“杜烈其”;冬季项目还有滑雪和赛狗爬犁等。其中叉草球,是赫哲族传统的民间游戏,它源于古老的叉鱼劳动。为从小培养锻炼孩子们的叉鱼技巧,赫哲人发明了叉草靶、叉草球游戏,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锻炼出过硬的叉鱼本领。后来随着捕鱼工具的进步,鱼叉逐渐退伍,但叉草球游戏却受到了赫哲人的青睐,逐渐演变成乌日贡大会上和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的竞赛项目。比赛草球是用湿草做成球状,由竞技双方相互投掷、拦截,被攻击一方要在草
球抛起时当空用三齿木叉(或激达)叉住;如果失败则后退若干步,直至退到界外为败。目前,乌日贡大会的叉草球比赛是固定不变的体育项目,并且愈加向体育竞赛类转变。
第五,保护了古老的鱼皮工艺。鱼皮文化是以渔猎经济为基础的北方渔猎特文化,是以北方冷水鱼的鱼皮从事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活动的文化。其鱼皮制品包括鱼皮帐篷,鱼皮凳子,鱼皮口袋,鱼皮荷包,鱼皮的衣、裤、鞋、帽、萨满服,鱼皮纹样,鱼皮剪贴画,等等。各种鱼皮制品的制作都需要一套较复杂的鱼皮加工过程,这就是传统的鱼皮手工技艺。随着丝绸、棉麻制品的传入,鱼皮服饰和器具已经完全丧失了往日的实用意义,鱼皮制品的加工制作工艺几近失传。“乌日贡”为鱼皮文化创造了新的生机,体育竞技项目中有一项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