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学校简介
    1980年,中国创办深圳经济特区;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创办深圳大学。学校坐落南山半岛,面临后海,遥对香港。占地1.44平方公里。 深圳市委、市政府寄予学校的历史重托是,以改革为动力,建设一所为经济特区提供骨干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高端智力服务、高端科技成果的特区大学,一所走上国际、能够与世界各国高等院校平等交流互相观照的窗口大学,一所努力创新办学体制、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实验大学。 教育部高度重视特区大学建设。两院院士张维教授首任校长。清华大学为主,援建建筑、电子类学科;北京大学为主,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中国人民大学为主,援建经济、管理类学科。 社会各界热情支持特区大学建设。香港企业家邵逸夫、于元平、胡应湘、梁国勋,南太集团、三星集团、杜邦公司和深圳18家大型国有企业与一批校友企业捐资助学。 党和国家领导关心关注特区大学。1984年春天,同志叮嘱办好。1993年夏季,同志题写校名。 建校24年,深圳大学紧随深圳特区快速发展。 1995年,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硕士学位授权。 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博士学位授权。
    学校实行学院制。设有师范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传播学院、经济学院、财会学院
(筹)、管理学院、法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材料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光电工程学院、高尔夫学院(民办公助)、成人教育学院等23个学院;研究生部、体育教研部、社会科学教研部和留学生教学部等4个学部;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体育场馆中心等3个教学辅助单位。2021河南省考录取名单和成绩
    学校学科整齐。设有52个本科专业,66个硕士点(其中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为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集成电路工程),3个博士点(政治经济学、光学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其中光学工程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综合了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 学校规模适中。目前,有本科生19437人,硕士研究生1651人,博士研究生22人(联合培养),各类留学生609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6745人。
    学校坚持本科立校。以本科教学为中心,适应本科教育大众化,树立并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做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教
学改革,精心锻造教学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建设省级名牌专业9个(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建筑学、生物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近四年,在校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13篇,其中,英文论文14篇,SCI收录9篇,EI收录15篇,ISTP收录6篇,CSSCI收录3篇;学生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1项已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20042006届学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分别是106人、162人、201人,逐年增加;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学校坚持学科兴校。建有12个省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政治经济学、国际法学、文艺学、传播学、光学、细胞生物学、材料物理与化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结构工程);1个教育部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室);1个科技部国家生化中心(深圳国家生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7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激光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现代通信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
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1个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现代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
    学校坚持科研强校。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评价对象、以学术影响和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研水平评价制度,设立政府奖后奖、学术创新奖、成果转化奖、重大项目奖。20032006年承担纵向科研项目615项,其中“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112项,国防科研项目25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818项。教师发表论文578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19篇;出版专著224部、译著30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2项。2005年实到科研经费6100万元,2006年突破9000万元,其中横向课题经费超5000万元。
    学校师资优秀。20068月,在编教职工1795人,专任教师122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236人,副高职称456人;硕士学位510人,博士学位464人,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8%。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4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人,
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2人。教师平均年龄40岁。学校特聘双聘院士6人。
    教学科研设施优良。校园总面积144万平方米(2160亩),按20068月全日制在校生18348人计,生均占地78.48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9.62万平方米(另在建2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345499平方米,生均18.83平方米,其中教室110536平方米,实验室102565平方米(含教学实验室50450平方米),图书馆51589平方米,体育设施用房62542平方米,学生活动中心楼4128平方米,行政办公楼14139平方米;学生宿舍197639平方米,生均10.77平方米;学生餐厅等其他建筑物53105平方米。教室座位18511个,89.6%的教室多媒体化。教学计算机5857台。每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和语音座位98.89个、教学计算机31.92台。200612月,全校仪器设备总值39999.88万元,按折合在校生数24584人计,生均16271元,其中教学实验设备10463.56万元,生均4256元。实习基地126个。图书馆藏书376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50万册,生均102册。学校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建有完备的校园网服务系统和校园一卡通身份识别、选课注册和货币支付系统,网络端口29861个,生均1.38个。
深圳大学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
2020浙江省公务员职位表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
525.00
634.00
法考a证b证c证的区别578.00
--
3590
本科二批
2008
510.00
626.00
554.00
--
3316
本科二批
2008
510.00
626.00
554.00
--
3316
本科二、三批
2007
501.00
642.00
551.00
--
2841
本科二批
2007
472.00
642.00
551.00
--
2842
本科二、三批
2006
551.00
山东省2021年公务员考试职位表798.00
621.00
--
4665
本科二、三批
2005
548.00
791.00
612.00
--
4157
本科二批
2001
--
--
606.00
--
--
不详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具体专业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批次
经济学
经济学类
经济学类
599
633
--
第二批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580
622
--
第二批
社会学类
社会工作
572
589
--
第二批
教育学
教育学类
教育技术学
566
591
--
第二批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571
594
--
第二批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
573
603
--
第二批
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
576
612
--
第二批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传播学类
574
608
--
第二批
理学
数学类
数学类
574
610
--
第二批
物理学类
物理学类
574
599
--
第二批
中山大学--学校简介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并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专业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与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同时,两校的医学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又将广州的光华医学院并入,几经易名,最后定名为中山医科大学。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分别是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和大学风格,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110月,原中山大学和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结构,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恽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共有56位一级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
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学校共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学校设有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人类学系、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外语教学中心、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亚太研究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资讯管理系、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球科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30个学院和6个直属系。另设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
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等5所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附属专科医院。
    学校现有98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及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基础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截至200811月,在校各类学生中有博士研究生4305人、硕士研究生9786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5817人,本科生32020人,来自港澳台的在校学生1000多人,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在校留学生1428人、进修生2300多人。
    中山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现有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180个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251个学科专业,还有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个。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11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23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拥有光电材料与技术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华南肿瘤学眼科学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基因工程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数字家庭眼科学肿瘤相关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研究热带病防治研究干细胞与组织工程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5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临床研究实验室、辅助循环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以及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全校共有教职工1266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5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000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2000多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4人,教育部
江学者特聘教授20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5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2人,19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8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8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藏书529.63万册(件),新书刊资料年增长量达8万余件。学校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区、接入计算机达5万余台,规模居中国高校校园网前列。
   

   
    学校以善待学生为办学的核心理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
    学校秉承孙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精神开展本科教育。注重通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倡脚踏实地的学术精神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逐步探索形成了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教育观念和厚基储宽口
径、重个性、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
    学校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分类培养,建立多元化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并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博士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以行业为背景,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坚持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开展以传承大学文化为主体的多层次素质教育,构建了具有综合性大学特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团学组织一体两翼的运作优势,积极构建高品位、前瞻性、开放式、互动型的校园文化新格局。
    学校启动国际交换生培养计划,促进学生交流,全面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搭建国际化教学平台,迄今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152所院校建立了校级友好协议合作关系。2005年至2008年,派出交流学生累计超过500名。
    学校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08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ACM国际决赛的银牌和铜牌,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66人,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66人。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全球总决赛中,我校一直
是中国六所传统强校之一,共9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继2002年我校学生辩论队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之后,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勇夺冠军;200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投资策划ACCA大学生公开赛中,我校代表队夺得冠军;2007年,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
   
 
   
    “十五以来至2008年,学校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4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139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项;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教育部重大、重点项目及招标课题87项,2005年至2008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5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53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91项。"十五"期间全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66项,其中,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7项(包括2
项一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5项。2007年,我校3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5项。2008年,我校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0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项。
    学校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坚持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进步,不断加强从关键技术产品的转化,初步形成了以点带面、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良性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十五以来到2008年,学校与广州、佛山、惠州、肇庆和湛江市等8个市县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共建研究院7个,其它各类研究机构30个,签定技术合同2060项;主持或参与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战略联盟8个,参与了5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8个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5个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承担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91项。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积极发挥党和政府的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2006-2008年,我校文科横向课题合计立项1012项。其中:中央部门委托39项;省市部门委托299项;企事业委托160项;政府部门委托457项; 国际合作28项;港澳台合作23项;外资项目6项。教育部重点基地——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对香港的经济、政治、社会、泛珠三角、粤港澳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心主
任陈广汉参与制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纲要》,参与了商务部实施CEPA的咨询工作。法学院刘恒教授与广州市法制办公室合作完成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转化为国内第一部规范政务公开的地方性法规,于2003年正式生效,产生了较大影响,并获得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校拥有8间附属医院,7个分院,4个校区门诊部,8个社区服务中心,5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和22间教学医院,构成一个庞大、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学校创立大学医院团队新模式,大力开展医疗资源共享,探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方法和途径。专门启动了旨在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的“5010计划,提高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各附属医院把做好医疗卫生服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和地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校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中山大学地处我国对外开放门户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学校开放和务实的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缘文化背景。
    自创校之初,学校即秉承开放的办学宗旨,广纳人才。筹办国立广东大学的35名筹备委员中有31位是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学以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实行开放性办学,办学伊始便在法国里昂市建立大学海外部。中山大学医科教育的源头博济医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创造了许多中国医学教育的第一。
    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传承弘扬开放务实的大学文化传统,开放与改革并举,提出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谋划学校事业新的发展。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努力促使国际和港澳台合作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推进器、增长点和创新点。
    中小学有序恢复线下教学学校实施国际合作战略伙伴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占领学科制高点,积极开展国际前沿问题研究和科研攻关。实施国际合作区域项目拓展中心项目,根据我校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建立亚洲区、欧洲区、美大(美洲-大洋洲)区和港澳台地区等四个项目拓展中心。实施学术骨干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管理干部国际化短期培训项目,努力建设一支在学术前沿有影响的大师+创新团队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意识、能适应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国际眼光的管理干部。
   
    中山大学,这所由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国名校,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正以更加开放和务实的姿态,向世界先进教育学习。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加强自主创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扩大交流,深化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学校将坚定信念,树立信心,脚踏实地,不懈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
中山大学历年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
609.00
674.00
638.00
--
2896
本科一批
2008
564.00
680.00
622.00
--
2773
本科一批
2007
566.00
682.00
612.00
--
3230
本科一批
2006
654.00
880.00
732.00
--
4672
本科一批
2006
698.00
765.00
728.00
--
7
本科提前批
2005
633.00
900.00
726.00
--
4414
本科一批
2005
710.00
739.00
726.00
--
5
本科提前批
2003
--
--
--
655.00
--
不详
2002
--
--
730.00
--
--
不详
2001
--
--
720.00
--
--
不详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具体专业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批次
哲学
哲学类
哲学
631
636
--
第一批
哲学类
逻辑学
627
632
--
第一批
经济学
经济学类
经济学
655
666
--
第一批
经济学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662
671
--
第一批
经济学类
财政学
662
665
--
第一批
经济学类
金融学
667
674
--
第一批
经济学类
保险
661
669
--
第一批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644
658
--
第一批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
633
651
--
第一批
外国语言文学类
西班牙语
636
643
--
第一批

   
华南理工大学--学校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南方名城广州,占地面积294多万平方米。校园分为两个校区,北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高校区,校园内湖光山、绿树繁花,民族式建筑与现代化楼错落有致,文化底蕴深厚,是教育部命名的文明校园,南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是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完善、制度创新的现代化校园。南北校区交相辉映,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10月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随后,根据国家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中南、西南、华东3区,两广(广东、广西)、两湖(湖南、湖北)、两江(江西、江苏)及四川7省共19所原国立、省立或私立等著名和比较著名的一众学院与系科陆续调整合并到华南工学院。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同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1
月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1993年在全国高校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1999年底,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同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2000年,经批准成立研究生院;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行列,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成为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前,学校共设有23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广州汽车学院);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3个博士点,176个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12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有工程硕士(21个领域)、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风景园林硕士、法律硕士6个专业学位授予权,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2个本科专业。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
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十位。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良。现有固定资产45.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9.6亿元。校舍总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校内设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南网络中心、广东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中心。学校教学实验设备齐全,建有机械基础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及十大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一批现代化实验中心。图书馆面积6.6万平方米,藏书491万册,已初步建设成为数字化图书馆。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高标准的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各类场馆,学生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游泳队、乒乓球队等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比赛并取得优良的成绩。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特鲜明,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学校拥有一批有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其中包括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企业合建),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众多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
一大批国家、省市的重点科研任务,形成了多学科门类、多专业联合攻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一条龙的科研格局。学校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市尝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2008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6.33亿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16年居全国高校前八名,是全国第一批企事业专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4496人,其中专任教师238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20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研究生导师123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06人,硕士生导师1199人)。2008年有各类学生7074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4913人,本科生25025人,继续教育学生15677人,网络教育学生14611人,留学生664人,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治学严谨,秉承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重人品、厚基储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着力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现有8个国家特专业建设点,12门国家精品课程,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等。2008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3%,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7.2%。建校5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16万人,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我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学校被社会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校将高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术立校、开放活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技工作为重点,努力把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高考招生历年录取分数线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
594.00
659.00
623.00
--
3012
本科一批
2008
583.00
648.00
605.00
--
3066
本科一批
2007
564.00
654.00
599.00
--
3163
本科一批
2006
651.00
824.00
705.00
--
3365
本科一批
2006
654.00
701.00
670.00
--
36
本科提前批
2005
638.00
847.00
701.00
--
3354
本科一批
2005
643.00
734.00
669.00
--
49
本科提前批
2004
650.00
--
--
--
--
不详
2003
--
--
--
668.00
--
不详
2002
665.00
--
--
--
--
不详
2001
--
--
694.00
--
--
不详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具体专业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批次
光信息与技术
620
632
--
第一批
经济学
经济学类
经济学
620
625
--
第一批
经济学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622
636
--
第一批
经济学类
金融学
625
641
--
第一批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619
641
--
第一批
法学类
知识产权
616
624
--
第一批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
617
625
--
第一批
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
618
622
--
第一批
新闻传播学类
广告学
616
623
--
第一批
新闻传播学类
编辑出版学
614
617
--
第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