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200859)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题。党中央、国务院对甘肃发展寄予殷切期望。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作出了扩大分子、缩小分母、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指示。总理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甘肃代表团讨论时提出,经过5年的努力使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7年全国平均水平。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总书记和总理提出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推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落实,努力促进我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特优势产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在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同时,实施特优势产业增产增收计划,重点培育马铃薯、果蔬、中药材、现代制种、酿酒原料等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优化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经过5年努力使特优势农产品收入占全省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省农牧厅和发改委牵头,财政厅、林业厅、水利厅、科技厅、扶贫办、供销社、农科院、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配合指导,市县组织实施)
  1.全面规划、优先布局好特优势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中东部干旱地区和祁连山冷凉灌区着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沿黄灌区、内陆河及泾渭洮河流域、徽成盆地,着力发展反季节蔬菜、高原夏菜和加工出口蔬菜;平凉、庆阳、天水、陇南等地加快苹果产业带和经济林建设;定西、陇南着力建设中药材和花卉基地;河西等地做大做强现代制种和酿酒原料等产业。
  2.加强良种良法集成配套,着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灌区农田高效节水、苹果套袋及采后处理、规范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关键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单产和比较效益。对马铃薯实行良种补贴。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完善省、市、县、乡四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入户率和普及率。
  4.各县(市、区)按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高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因地制宜确定1-2个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快培育一批特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
村和专业乡镇。
  ()着力提高特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品牌推进战略,不断提高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产业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绿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明显增加。(省农牧厅和质监局牵头,财政厅、林业厅、工商局、农垦集团公司、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配合指导,市县组织实施)1.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完善特农产品地方标准。马铃薯、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的生产基本实现标准化。
  2.扶持和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率先采用国际标准。
  3.积极开展特农产品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和名优特农产品产地认定及产品认证工作。扶持发展绿食品和有机食品,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品牌。对市场占有份额高、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知名品牌给予奖励。
  4.加强投入品监管和产品质量检测,净化产地环境,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二、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南通招聘信息最近招聘()着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实施规模化养殖计划,在加强生猪、
家禽生产的同时,把加快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作为着力点。5年内草食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省农牧厅牵头,财政厅、科技厅、扶贫办等部门配合指导,市县组织实施)
  1.重点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养殖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对规模养殖用地降低或减免土地占用费。
2022年学考成绩查询时间  2.实行安徽招生教育考试网以奖代补政策,根据带动农户的规模和效益,对养殖专业乡村、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进行奖励。采取财政贴息的办法支持农户利用小额信贷发展规模养殖。重点培育100万只以上的养羊大县,10万头以上的肉牛大县。力争5年后肉羊肉牛出栏分别达到2300万只和240万头。
  3.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扩大优质种畜的引进和繁育规模,建设一批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对推广畜禽良种实行财政补贴。
  4.加快优质牧草基地建设,扩大饲用玉米、兼用玉米和紫花苜蓿等种植面积,积极推广配合饲料、青贮氨化等技术,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转变养殖观念,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
  5.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创造条件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加强疫情监测和检疫监督,不断完善疫情应急处置机制。
三、农村二三产业推进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围绕发展壮大特优势产业和草食畜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5年内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个,5亿元以上的10个,1亿元以上的5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发改委、财政厅、农牧厅、经委、林业厅、扶贫办、乡镇企业局,供销社、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配合指导,市县组织实施)
  1.逐步增加省级专项资金,围绕主导产业开发,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注重发挥农垦企业在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2.改进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产业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龙头企业加工项目建设贷款贴息。对选调生报名资格
不能有效带动农户增收的企业,财政和扶贫专项资金不予贴息扶持。
  3.按照适应市场竞争和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完善龙头企业认定评价体系,加强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动态管理,建立竞争和退出机制。
  ()积极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有关政策规定,5年内全省农业特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专业合作组织,45%以上的农户加入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省农牧厅和供销社牵头,财政厅、民政厅、林业厅、工商局、省科协等部门配合指导,市县组织实施)
  1.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开展技术信息、仓储、运销、培训等服务,引导农民依托龙头企业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
  2.引导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传递产销信息、推广生产技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作用。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壮大县域经济,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和增收创造条件。经过5年努力,城镇化率由现在的31.6%提高到36%以上,农村户籍人口向城镇转移120万人以上,非农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省发改委和建设厅牵头,经委、财政厅、商务厅、公安厅、乡镇企业局、供销社等部门配合指导,市县组织实施)1.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引导城市企业加强同县域企业的合作,引导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提升产业层次。集约使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集聚效应,促进非农产业发展。
  2.引导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对规模以上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专业户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开辟增收门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3.加强小城镇和村庄建设的规划指导,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推进小城镇建设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
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增强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能力。对农民离土离乡从事非农产业的,可参照执行城镇就业再就业人员在税收、小额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在城市和城镇有稳定职业和固定居所的农民登记为城市居民的办法。
  4.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大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和培育,扶持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户积极发展农家乐和观光休闲农业。
  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行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培训资源整合机制,培育新型农民,切实增强就业创业能力。要善于反弹琵琶,以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素质的提高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两后生作为培训重点,大幅度提高转移就业培训率,稳定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力争今后5年常年稳定型输转的比重达60%以上,劳务收入每年增加15%以上。(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牧厅、扶贫办牵头,财政厅、教育厅、乡镇企业局、省妇联、团省委等部门配合指导,市县组织实施)1.整合培训资源,加快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集训等培训方式的优势,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培训。
  2.全运会决赛日历发布增加培训投入,就业再就业资金的10%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重点培训项目,突出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校企联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强化职业资格认证,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服务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最大项目来抓,建设劳务基地、扩大劳务规模、提高劳务输转的层次和水平。(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牵头,农牧厅、扶贫办、省妇联、团省委等部门配合指导,市县组织实施)1.研究和开拓劳务市场,扶持发展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县乡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健全劳务供求信息和服务体系,为农民转移就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2.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协作与对接,着力打造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福建省事业单位招聘
  3.鼓励农民自愿组织外出务工。扶持奖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加快建立全省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省总工会、司法厅、省妇联等部门配合指导,市县组织实施)1.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大工资支付、劳动监督检查
工作力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工资支付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