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公务员考试时间2015年11月第6期总第102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Nov.2015
No.6Serial.102
黑龙江省民生问题的现实分析
与解决对策
敬海新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摘要:民生问题,是人民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级政府要把民生工作当作义不容辞
的基本职责,要把有限的财力用以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和改革发展的成果。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黑龙江省,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政并不宽松,民生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抓住民生领域的最重要和最薄弱环节,以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为重点,促进人民众生活水
平提高。
关键词:黑龙江省;民生问题;现实分析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5)06-0063-05
  收稿日期:2015-1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JY04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敬海新(1973-),男,河北曲周人,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民生问题,是人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
实的利益问题,它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政治
问题。关注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是我党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原则的体现。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导致黑龙江省发展民生工作的基础和能力受到限制,导致大量的民生问题涌现,民生历史欠账较多,地域差异很大,弱势体众多。因此如何用有限的资源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是我们现实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推进民生工作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意义。黑龙江省民生工作也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一、黑龙江省民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黑龙江省民生工作和居
民生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要看到,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生态环境脆弱,民生工作的基础薄弱,民生发展的各项指标滞后,各种民生问题交织、叠加,总体上仍然处在一个夯实基础、强化保障、突破难点的阶段。
(一)黑龙江省民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性民生问题突出。所谓基础性民生问题,就是涉及民众生存底线的民生问题,包括针对生活困难体的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障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一些非公企业、灵活就业人员等体缺少基本的社会保障。全省社会保障面临来自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形势多样化和企业破产重组等方面的压力。当前,全省人口发展呈现总量低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的态势。2013年,黑龙江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358.9万人,全省老年人口数量较2010年增加了40万人,所占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达
·
36·
到9.4%[1],属于典型的老龄化人口结构类型。未来“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双重影响将越发凸显,会极大地增加全社会抚养成本和养老负担。2.发展性民生问题。普遍发展性民生问题,是涉及民众生活发展机会与发展能力的问题,包括教育、就业、收入、职业流动等。长久以来,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排位一路下滑,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759.8元,远低于全国平均的24565元,位居全国倒数第三位; 2013年黑龙江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97元,也远低于全国平均的26955元。收入渠道单一,90%以上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来源于工资收入。实施科学而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拓宽居民的增收渠道显得尤为迫切。就业方面,仍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信息闭塞,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通,就业质量差,用工制度尚不完善,等等。就业观念陈旧,就业信息基本上是靠外出务工的亲友传递,就业缺乏正规有效的渠道,方式单一,数量小、速度慢、效率低,流向多呈自发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合法权益、工资、福利、劳动条件等均得不到有力保障。
3.福利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黑龙江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滞后,全省福利设施建设滞后、福利水平仍然较低。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民众的福利性诉求日益多元化,但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相关配套设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欠账较多,黑龙江省农村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绝大多数儿童福利设施陈旧,大多数
儿童福利设施仍然是在原有设施基础上进行改造、改善或单纯新增设施,还无法达到提供更高服务的要求。
4.民生问题体现的均衡性较差。一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财政投资城市多于农村,因此,城市在教育资源、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优于农村。特别是在收入水平、社会保障以及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在医疗卫生方面,大部分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处于求生存难、求发展更难的状态,目前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还十分薄弱。二是区域不均衡。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事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不同区域、城市和农村的民生问题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由于受自然、区位、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制约,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别,因而民生问题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征,不平衡特征十分明显。像大庆、哈尔滨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于全省前两位,民生建设水平较高,开始考虑如何建设小康民生和现代民生,而许多地方连基本民生都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在许多财政供给水平较低的市(县),“财政吃饭”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行政经费压缩空间十分有限,要确保民生支出的刚性增长和配套,其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并将长期存在。此外,矿区、林区职工收入水平偏低:2012年黑龙江省四矿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952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08元;伊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25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335元,低于大庆市
1.2万元,相差近1倍[2]。
(二)黑龙江省民生问题形成的原因
导致黑龙江省民生难题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又有现实方面;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思想文化方面,又有制度体制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足:思想不解放、民生意识缺乏,是造成黑龙江省民生欠债的思想和主观原因。思想不解放是制约黑龙江省民生工作的思想障碍。一是重视不够。对民生推动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民生工作也是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刺激消费需求、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畏难情绪较多,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不足。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地方还没有牢固树立依靠自身发展改善民生的观念,在民生项目建设上更多依赖上级资金支持,经常出现民生建设“上面热、下面冷”现象。比如2012年全省城乡低保资金共支出65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补助54.9亿元,占84.5%,市县配套10.1亿元、仅占15.5%[3]。三是思路不清晰。一些地方在民生建设上存在盲目性,热衷于“锦上添花”,对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绿化、环保等抓得较多,盖大楼、
·46·
建大广场、搞亮化工程,个别地方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承受能力,以民生名义负债搞“形象工程”,完全背离了改善民生的本质要求。而对于最紧迫、最基本的民生,对于真正需要救助的困难体关怀不够,
针对性不强,必须更大程度地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思路、创造发展业绩,为民生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源泉。
2.经济社会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可支配资源匮乏,发展民生内生动力不足,民生发展缺乏强力支撑,这是黑龙江省民生难题形成的客观原因。黑龙江省在民生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上面点菜,下面买单”情况,面临“专项拨付”与“配套资金”的两难选择。近些年来,省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如农民饮用水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等,为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较多的专项,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保险、农村公共卫生、教育“工程”等的实施均需要地方配套,中央推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也需要地方财政配套。对于黑龙江这个财政资金总量十分有限的省份,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配套资金需求。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和资源多用于当地经济发展,投入民生事业发展的资金不足,民生事业发展的财力保障难,落实配套资金难度极大。黑龙江省许多市县目前主要靠转移支付保障运转,无法落实配套资金。
3.工作统筹不科学:投入不足与政策统筹不够,收入分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不配套和政策调节不力,是造成黑龙江民生难题的直接原因。一是政策统筹性不足。特别是过度的资源开发造成大面积地表塌陷,造成土地污染,水和大气污染,地质空心化等问题。政府各个部门民生工作的政策衔接不够,各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民生工作的综合效应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比如社会救助工作,有的地方初步建立了包括衣食、住房、供暖物业、就业、就医、就学、法律援助等的城乡“
多位一体”综合救助体系,而有的地方还没有进行系统整合。二是突出问题解决不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与众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多。这些城市都是缘矿(林)而建,城市建设欠账多,城市布局分散,致使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4个煤城和2个森工城市随着煤炭资源逐步枯竭、企业经营模式转型,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尚未形成,资源型产业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增大。将有6万~7万人基本生活难以为继,需要纳入低保范围。
4.推进机制不完善:社会管理层次和水平较落后,制度、体制、机制不健全,加剧了黑龙江省改善民生的困境,是造成黑龙江省民生难题的体制、制度原因。当前,黑龙江省民生工作面临发展民生和平衡地方政府债务的囚徒困境。保障民生的同时兼顾有增无减的各项其他财政支出,财政收支平衡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这种情况产生三个问题:一是民生投入“缩水”。很多地方每年民生投入都占地方财政支出50%以上,表面看民生预算占的比重很大,但有的是把建设发展的项目资金都算在民生支出里了,真正救急的资金没有或者极少,解决不了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个别地方甚至存在挤占挪用民生资金等违规问题。二是考核指标不完善。一些地方探索将民生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民生指标在考评体系中所占的权重还不够大,指标设定还存在不系统、不科学的情况,在某些领域还缺少具体的可量化的工作指标,没有形成操作性较强的考核评价体系。三是惩戒机制不完善。黑龙江省2012年启动实行民生工作十强县考评奖励,但只有正面激励,没有反向制约,还没有哪一级党委政府因为民生问题解决不好受到惩处,监督制约不到位,客观上造成各地抓民生工作的动力不足。  二尧解决黑龙江省民生难题的思路与对策
  当前,加快推进黑龙江省民生工作的条件已经基本形成: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央政府具备了改善黑龙江省等欠发达地区民生的决心,具有财政能力支持其加强民生工作;从社会层面上看,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使得民生工作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正确的发展方向;从黑龙江省自身来看,长期的积累、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后发优势和学习效应,构成了推进民生工作的重要基础。民生工作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
·56·
进。要抓住民生领域的最重要和最薄弱环节,以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为重点,促进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黑龙江省民生工作:
(一)以促进科学发展为前提,构筑民生工作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地方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民生工作的前提和根本,增速过慢或没有增长,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不能缓解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甚至会激化矛盾,影响民生,影响稳定。黑龙江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中心之一,一些产业进入衰退期,市场竞争力下降,而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发展起来。特别是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缺乏后劲。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结构调整压力、社会和谐压力都越来越大,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绿发展、和谐发展。把推进全省加快发展作为科学发展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推进加快发展的思路、政策、载体
和方式,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极。一是更新发展观念,调整产业结构。要顺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利用自身环境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支撑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企业实现主辅分离,把它们培育成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产业,为保障民生财政打下坚实的财力基础。二是应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消费能力。努力培育家政、旅游、节能环保等新型消费点,扩大“大美龙江”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增强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以构建民生政府为目标,提高社会政策的公共性
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与权限,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政府管制和审批,与此同时,要强化政府在民生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方面的职能。
一是转变效率导向的治理理念,彰显公平正义的治理价值。要把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强化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行政问责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考核体系。二是改变政府支出结构,保障各项民生支出。防止民生资金流向重复建设的领域或被“吃饭财政”所挤占。此外,还要改革省本级与各县市之间的财政分配体制,适当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比重,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民生的普惠性。三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优先保障广大农民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加大对农
村的固定资产投资,促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水平;还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把财政新增资金更多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卫生事业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四是提高弱势体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能力。在资源分配上要注意向农村、向困难地区、向重点部门倾斜,切实加大对重点地区、特殊区域的扶持力度,努力改变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大财政对弱势体教育、就业、再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专项投入,加强农民工、妇女以及残疾人的针对性的就业培训,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提高其就业率和创业率;同时,完善法律保障,畅通法律救济渠道,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支持农民工、妇女以及残疾人等弱势体就业,通过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消减不同体之间的收入和发展差距。
(三)以扩大民生投入为重点,完善民生投入供给制度
促进民生改善,既要做大“蛋糕”,也必须分好“蛋糕”,分好“蛋糕”,关键靠制度保障。公正的制度安排为民生工作提供一个可靠的程序保证,使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人们都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在价值分配过程中获得他们应得的份额。同时,这种公平也有利于每个社会成员通过一定的途径改变社会地位,寻求发展空间,特别是有利于社会底层众、弱势体的向上流动。一是完善民生投入制度,建构民生财政。积极促进公共投入向直接民生领域“优先”,重点要增加居民收入、社
会保障、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等直接民生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
·66·
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居民消费、保障性住房等方面投入以及对广大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现有财力
“盘子”中,优方向、调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扩大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财政支出应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态改善等放在首位,公平合理地配置财政资源。三是改革完善财政运行和支出机制。注重在推改革、抓管理上动脑筋、想办法,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全面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以基础性保障性为方向,明确民生工作的着力点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推进黑龙江省民生工作是一个长期、渐进、持续的过程,决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切忌脱离实际盲目推进,急于求成。要根据地区实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基础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理性确定“民生工程”项目,建立科学的核算体系,科学配置有限资源,完善社会保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优先解决最薄弱领域的民生问题,在解决历史遗留的民生问题上有所突破。特别是针对资源型城市居民生活困
难的问题,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完善资源型城市的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面对民生工作新形势新任务,要全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关爱重点社会体入手,科学分配民生资源,努力构建发展为先、基础坚实、覆盖广泛、重点突出、普遍受益、稳定增长、保障有力、具有龙江特的民生工作新格局。
(五)以民生指标体系为手段,加强民生绩效评估工作
构建民生型政府,需要革新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以民生为导向的评估体系。这需要坚持几个方面:在指导思想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设定民生指标;在实践上要以民生指标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评估内容;在评价主体上,要以公众为评议的重要主体;在评价效果上,要以民生指标作为行政绩效的重要依据。构建科学完善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一是建构以民生为轴心的科学的指标体系。结合国外政府和国内其他省市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建立一套科学、严格、客观的评估经济指标体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构黑龙江各级政府绩效评估经济指标体系,在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教育科技、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各类指标中,充分发挥民生的轴心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绿GDP指标体系。要积极推进生态大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努力建设宜居、特、生态、美丽城乡,使全省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能力位居全国前列。重点加强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严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环境监管和环境准入,严厉打湖北高考分数线2020
击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违法行为。加快解决损害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加强大气雾霾的监测和治理,做好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推进餐饮服务业油烟、噪声、道路扬尘等管理与治理,切实保障众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院
[1]黑龙江省将现人口负增长拐点[EB/OL].财经网,2014 -07-21.
22年考研时间[2]高环.解决经济转型背后的民生难题[N].中国青年2021年研究生国家分数线公布
报,2013-03-10.
[3]2012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黑龙江
省人民政府网站,2012-02-01.神舟十二号返回时间
[责任编辑:王咏梅]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