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论文初探10
第一篇
一、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现状
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兴趣;第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差;第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能实现手脑并用。
1.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兴趣
学生习惯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习惯于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课堂模式,很难实现从理论探究到动手操作的转变。在初中科学实验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学生对科学课程不感兴趣,也有学生对实验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兴趣成为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一大阻碍。
2.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
目前,初中科学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比较少。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做实验,学生在下面观看,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没有锻炼就没有提高,所以,初中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比较差。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根据上述对学生动手能力现状分析,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实验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的学习最终要应用到生活中,而生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可以进行生活化教学,把实验与生活相结合,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来。如:在教学中穿插些实验,使学生觉得科学知识是有用的,更能使学生明白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通过设置一些学生能利用自己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能自己操作设计实验的,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如:在上八年级下册科学“植物体中的物质运输”这一节课时,为了使学生对导管的结构有个深刻的认识,我要求学生用大白菜来做实验。学生自己到家拿大白菜,将大白菜的茎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烧杯中各放入等量的蓝墨水
和红墨水。过了一天,同学们就发现一侧叶片出现了蓝,一侧叶片出现了红。大白菜是白,没有颜干扰实验,所以这个实验现象很明显,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导管是上下贯通的。
2.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要设置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要设计成不同层次,使之有一定的连贯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在操作中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实验的真正目的。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独立完成某项操作活动,以此锻炼其独立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科学“变阻器”时,先展示一台可以调节亮度的台灯。师: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元件来帮助老师调节灯泡亮度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灯泡亮度?学生:通过改变电阻,用大毛巾遮挡等等。师:哪个更为简单呢?改变电阻为什么可以改变灯泡亮度呢?生:(略)师:改变电阻,可以从哪些方面实现呢(从影响电阻大小因素分析)?师:改变哪一项是最方便的?接下来提供这些器材:小灯泡、2节干电池、开关一个、导线、鳄鱼夹、铅笔芯、1米长的康铜合金丝(铜镍合金丝)、1米长铁丝、铁棒。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选择器材,组成一个简单电路,能让灯泡连续改变亮度。有些小组用改变铅笔芯的长度,有些用铁棒,有些用铁丝,有些用康铜丝。用铅笔芯和康铜丝的,实验效果明显,用铁棒和铁丝的效果
不明显。师:为什么用铁丝和铁棒的效果不明显,而用铅笔芯和康铜丝的效果就明显呢?师:假如你设计变阻器,你会选康铜丝还是铅笔芯呢?为什么?师:选用康铜丝,太长了不方便,怎么办?(毛线怎么放的啊?)师:利用手中的笔将康铜丝缠绕起来。这样绕完后,你有问题产生吗?师:缠绕时康铜丝挤在一起会带来什么问题啊?(短路)你有什么新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啊?(外面套上塑料,涂上绝缘漆)?哪个方案好呢?(绝缘漆,用塑料的话体积增大)这节课通过提供这样丰富、充足、典型而又感性的材料,设计这样一个个连续而又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全面投入探究,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已经能充分理解掌握变阻器的原理和结构并自己能设计变阻器了。综上所述,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比较差,这与教师、学校硬件、评价体系等因素有关。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应该注意实验与生活的结合,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设置问题,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作者:陈丽卿姚秀钢工作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菁才中学
第二篇
一、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现在的初中生实际己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这就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创造了先决条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有意识地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参考资料、上网寻名人成长轨迹等方式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赴学生从“想学”进一步发展到“会学”。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的教学时,为了给学生自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我先鼓励学生提前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利用网络查一些关于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比如:966599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冲申龟驮着大地”等,到近代西方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两位科学家人生成长的轨迹。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搜集资料独立分析课本内容掌生对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了解就会比较的直接和形象。再配合随后的课堂教学消防证有什么用真的能挣钱吗,我先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再结合预习内容讲授新课,最后观察地球仪,步步推进房产查询网上查询系统,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倡导学生不断实践探究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应多考虑实践探究,这样既可以避免知识的生疏感也可以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并不断地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赴其从学习中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乐趣性。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过程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介绍“惯性”这个知识点我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到操场上亲自体验一些物理情景并在体验中得出物理结论。比如旧常生活中跑步运动停止脚步时人总会不由自主地往前冲出几步而且速度越快越冲出去的距离越远;再如在接近匀速行驶的自行车上,新丰县人民政府后座的同学竖直上抛一个排球,深圳 公务员等球下落时并没有如同学们所想的落在自行车后而是怡好落在后座同学手里。通过这些体验赴学生了解什么是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动纠正原有概念中的错误认识并积极地用惯性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现象。
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有科学知识是前人总结和发现的并不代表该方面的知识已经很完善。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合理地创造和求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个人的见解捉进学生科学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培养。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一章《酸碱盐》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我用无酚酞作为指示剂来形象地显示出反应中颜的变化并适当地拓展知识提出可以选择酚酞作指示剂来确定反应的终点。此时有学生提出千万不要考上海公务员:酸碱指示剂除了无酚酞还有紫石蕊而且紫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遇中性溶液不变,其变能力比无酚酞强池可以用来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为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我并没有轻易否定该学生的观点而是用紫石蕊做指示剂重新做一遍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仔细分析用紫石蕊来确定中和反应终点是否合适。在一阵激烈的讨论后不少同学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并在我的引导下到了不合适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求异质疑鼓励学生开口讲、大胆想赴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问题,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