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公务员国考报考时间四位一体——聚焦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通过决议,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写进党章。随着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四大建设”总体布局的逐步确立,与之相适应,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也应由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到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在内的“四位一体”。在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全面协调发展。
    一、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内涵
社会文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有机统一。狭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指相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言,在社会主义社会领域中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在社会事业和社会生活的进步。本文所要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与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是狭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
二、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文明是一个系统整体,其中,社会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离不开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要通过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总之,“四大文明”协调发展,这才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里的和谐,大体上就是指社会文明。党的十七大分单独章节对社会建设作了详细阐述,进一步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在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改革,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历程。“四大文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贯穿于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全过程。
三、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广大人民众的强烈愿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社会发展、社会文明建设却出现“短腿”现象,文化教育、社会就业、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住房价格、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党要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必须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努力做好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这一“民心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抓紧抓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其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是核心内容。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至今,我们党在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时,中心内容都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首次把民生问题作为单独章节阐述,提出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是关键环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就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时强调,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大会同时指出,要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这就把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了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要条件。进入小康社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综合起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建设方面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加复杂、更加突出。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只有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大力气加以解决,才能抓住和利用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顺利度过矛盾凸显期,从而实现2010四川人事网考试网年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加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要从解决人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发展社会事业。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中心内容。在我国各级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中,社会事业包括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苏州考试网10个方面。社会事业具有维系社会公正、体现社会公益性的作用。发展社会事业,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要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等。二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在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上下功夫,在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上下功夫,在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上下功夫。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放心问题,让千家万户幸福安康。
()处理社会矛盾。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协调好不同利益体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其他社会矛盾,才能使人们的心情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云南公务员培训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四个机制”:一是利益协调机制。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二是诉求表达机制。通过推行领导干部接待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等制度、机制,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轨道。三是矛盾调处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及时合理地处理众反映的问题,力争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权益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建、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众利用的行为。
教师资格考试内容
()完善社会管理。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需要把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内容来抓。完善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对政府而言,主要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从而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对社区而言,主要是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充分发挥社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维护社会稳定。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对于各级党委、
政府来说,没有责任制的要求和束缚,特别是没有与具体岗位相联系的责任事项,必然难以将保持社会稳定的重任落实下来。其次是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结合、依靠众的方针,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增强人民众安全感。最后是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注重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关键在于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为此,要努力做到“三坚持”、“三创业”:坚持人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一切为了众,一切依靠众;坚持发挥生产力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建设创新型国家;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
境。
>湖北人事考试网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