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公务员考试成绩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历史演进及其内在关系
作者:白清平 李长真
来源:《理论导刊》 2015年第7期
    白清平,李长真
证书编号网上查询
    (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西安710021)
    摘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经历了艰辛曲折的探索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布局与时俱进,不断演进,已经由“二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布局由“二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历史演进,遵循着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逻辑。“五位一体”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基本格局。江苏考试院
    关键词:中国特社会主义;总布局;历史演进;“五位一体”;内在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7-0070-04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大学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11A028);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文化教育研究(1935-1948)”(12XDJ014);2013年陕西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ZX-15)资助。
    作者简介:白清平(1977-),男,陕西清涧人,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李长真(1961-),男,河南平顶山人,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川宜宾三江人才网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即在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布局由“二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演进,立足中国国情,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教训为根据,坚持以人为本,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宗旨,符合时代潮流,顺应了中国社会变迁发展的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演进遵循着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逻辑,“五位一体”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五位一体”共同统一于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
中。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历史演进
    1.由“二位一体”到“三位一体”的演进。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举的局面,党和国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管是工业化还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任务是加强经济建设,为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为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稳步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和现实原因,党和国家工作中“左”倾思想逐渐滋长发展,直至“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忽略了经济建设等主要任务,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同志审时度势,大胆地提出了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其间由于在改革开放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腐朽、落后等思想和行为传入了国内,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国内发生了一些不稳定事件。为此,特别强调,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
重,我们不但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1]提出了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可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实际上就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二位一体”的基本思想。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的思路,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思想,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2]这实际上就是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三位一体”布局的思想呼之欲出。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富强、民主、文明的实现对应的是要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才能实现。至此,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三位一体”布局的思想基本形成。1992年同志南方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使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同时,我们党对政治建设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三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日益成熟。之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进一步论述了政治建设的许多内容,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并系统论述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标志着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三位一体”布局的思想完全形成。
考研分数什么时候出    2.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演进。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取得了重要成就。然而,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没有改变,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而且面对着国际国内的各种新挑战。从国外来看,尽管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然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势头有增无减,并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干涉;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国与国之间和睦相处更加困难。从国内来看,我国的社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我国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组织、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格局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化,出现了社会的不稳定现象。正是基于国际国内的新变化、新挑战,加强社会建设就成为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内容。“中央提出以社会建设为新内容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根据就在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经济、政治、文化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大量涌现乃至激化,决定了党和政府在思想上、理论上和指导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上,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领域。”[3]因此,党中央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2005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明确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4]至此,“四位一体”
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思想得以形成。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系统论述了“四位一体”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并把它写进了党章,标志着“四位一体”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思想最终形成。
    3.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演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各方面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处于世界第二、政治民主化进一步发展、文化事业不断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往追求高速度、粗放式增长的发展道路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消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低下、人们健康状况面临挑战等问题十分突出,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给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是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显示,2012年中国环境竞争力得分为4.8分,在全球133个国家中排在第87位。其中,资源环境竞争力14.8分,排位第89名。中国的生态环境竞争力得分仅36.1分,在全球133个国家中排位第124名。”[5]从全球来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极端天气、全球性传染疾病不断发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早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共同行动。西方国家以往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在我国走不通,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必须走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这样,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正是在顺应全球保护环境的趋势和着眼解决我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全面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孕育了“五位一体”的思想。[6]2012年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7]13“五位一体”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统一,其对应的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及美丽。至此,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演进发展为“五位一体”,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思想已经完全形成。
    二、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布局的内在关系
    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五位一体”中的“五位”,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即一个整体,是指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靠“五位并兴”来实现,“五位”统一于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中。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作为总体,是“五位并在”的辩证统一的有机体。“五位”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体”由“五位”构成,“五位”统一于“一体”;“一体”决定“五位”, “五位”为“一体”服务;“五位”中的各“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统一于“一体”中,为“一体”更好地服务;“五位”中的任何一“位”都不能离开“一体”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而“五位”中的每一“位”相对于“一体”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地位和作用。这里,笔者就“五位”中的各“位”在“一体”实现的过程中具体的地位、作用及其辩证关系略作析论。
    1.经济建设是根基和中心,为“一体”提供物质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来人都非常重视经济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中进行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8]314因此,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从生产力自身的角度来进行,即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扩展劳动对象、不断革新生产工具。另一方面,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进行,要不断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断协调生产活动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完善劳动产品的分配制度。不管是发展生产力还是调整生产关系,都要加强经济建设。通过经济建设能够使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不断更新换代、劳动对象不断扩展,能够使生产资料所有制更加合适、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劳动产品分配更加合理。从这个意义上看,经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最终决定力量的最基础因素。经济建设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只有经济建设搞好了,才能更好地进行其他建设;同时,其他四方面建设也影响经济建设的成效。因此,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加强经济建设,为“一体”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推动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更好发展。对此,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开创者讲道:“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8]250
自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们党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十分重视并重申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7]19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2年广东中考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