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总任务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023年考研多少分过线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教育局通知停止线下教学3.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引言社会主义观念与实践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思潮,早在四百多年以前就已经出现。它既是对资本主义
制度性弊病反映,又是资本主义文明的继承者。就其本质而言,它属于后资本主义的范畴,是试图用社会调节和社会控制的办法克服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弊病以实现社会公正从而达到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一种思想、运动和社会制度的设计。
二级计算机查询成绩1.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观念的起源
(1)“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
空想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1516 年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乌托邦》的出版。19 世纪欧文时期达到顶峰,其间经历了300 多年的时间。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又大致又与西欧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三个历程相对应。
1832 年,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门徒乔西安尔,在发表于圣西门派刊物《地球》上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它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时,描绘出的一个未来的理想社会。这种“社会主义”就像中国古代人眼中的“大同世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以及莫尔杜撰出的“乌托邦”一样,是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和谐的“人间天堂”。
(2)早期社会主义观念的特征
A.反资本主义性:都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剖析而提出社会主义主张的。
B.人道性:主张保护弱者、抑制强者,向往社会正义和公平。
无锡人事考试中心C.理想性:把未来社会设想为某种尽善尽美的社会状态。
(3)空想社会主义的是非功过
A.科学因素与消极因素
科学因素:包括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的思想、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的思想、大力发展科学繁荣艺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等等。
消极因素: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还保留奴隶劳动和殖民地;歧视妇女,甚至主张公妻制;公开倡导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等
B.局限性与进步性
历史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看不到人民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始终没能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而把这一历史责任赋予了某些天才人物;从道德情感出发来设计社会主义,而未能对社会主义以及由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做出合理解释。
C.当代意义
马克思:“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
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
哈贝马斯:“决不能把乌托邦与幻想等同起来。幻想建立在无根据的想象之上,是永远无法实现的,而乌托邦则蕴含着希望,体现了对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向往,为开辟未来提供了精神动力”;“乌托邦的核心精神是批判,批判经验世界中不合理、反理性的东西,并提出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许多曾经被认为是乌托邦的东西,通过人们的努力,或迟或早是会实现的,这已经被历史所证实。”
2.马、恩: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省考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
(1)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A.时代背景
19世纪上半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相继完成或基本完成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其他国家的产业革命也有长足的进步。产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而且促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它既创造了一个工业资本家阶级,而且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资本家阶级的现代无产阶级。
B.理论背景
以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实践基础
西欧工人运动的兴起;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活动;马恩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的斗争。
(2)马恩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参见课件第13-15张幻灯片。
3.列宁结合俄国实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将社会主义由观念形态转变为实践形态。然而,对于当时的布尔什维克来说,除了1871年巴黎公社的局部经验可以借鉴之外,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1)军事共产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捷径和模式的尝试
1918年3月起,英、法、日等14个国家对苏维埃俄国联合进行武装干涉。在当时国内战争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列宁逐步形成了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通过国家垄断制的形式直接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制度的思想。这一认识是同战时共产主义措施紧密联系着的。
列宁指出:“余粮收集制是以征收所有的余粮,建立强制性的国家垄断制为前提的”;如果“把所有余粮收集到中央苏维埃政权手里并正确地加以分配,我们的红军就能成为不可战胜的军队,我们就能打垮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就能恢复工业,保证正常的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保证彻底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这里,列宁把余粮收集制不仅看作是赢得战争,而且看作是发展工业、建立正常的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秩序,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心环节。他确信,通过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国家垄断制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形式。其基本步骤是: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通过全盘国有化、组织生产消费公社网和大规模共耕制,对生产和流通领域实行全面垄断,直接建立起“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的制度。”
河南省招教考试试题
根据这一新的过渡构想,俄共(布)采取了包括实行全盘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措施。这一过程是通过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国有化三个阶段,到1921年初完成的。但收归国有的企业开工率很低,产量锐减。据统计,从1919—1920年,大小工业产量分别下降到12.8%和44.1%。
在流通领域,实行全面垄断。这个时期,先后对粮食、纺织品、个人消费品,以及油脂、棉花、麻类和皮革等工业原料实行国家垄断。在组织机构上,将粮食机构、工人合作社和
资产阶级合作社统一为消费公社,并要求全体居民一律入社。消费公社的建立大大加强了国家在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随着国家垄断的日趋扩大,货币的作用范围急剧缩小,消费品和工业原料的供应越来越多地采用实物形式,在政府机关、国营企事业单位与合作社相继实行非现金结算。银行作为国家信贷机构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曾一度并入财政机构,后于1920年1月撤销。从而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对流通领域的全面垄断。
在农村,推行大规模共耕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向共耕制过渡的法令、法规。提出“地、坚决地、广泛地”建立共耕制组织,取消一切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按社会主义原则使用土地,准备向共产主义农业过渡。从而为大规模推行共耕制提供了完备的法律保障。这个时期的共耕制组织获得了迅速发展。其数量由1918年的1600个增长到1920年的16500个,参加农户由1.6万户增长到13.1万户。尽管政府在组织、立法和资金方面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但从整体看,共耕制组织并没有发挥出积极作用,它的发展是极其有限的,到1920年,其农户只占总农户的0.5%。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围绕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国家垄断制所采取的重大步骤。在列宁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对整个经济生活的全面垄断,从而直接过渡到“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的制度”。
这种后来被列宁称之为“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的形式,严重背离了小农国家的特点,因此,仅行不通,反而带来了严重恶果,最终导致了1921年初国家政治、经济的总危机。
(2)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1920年春天,国内战争基本结束,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十分困难,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相继爆发。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甚至把矛头指向了苏维埃政权。发生在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党”的旗帜参与叛乱。在这一背景下,列宁承认:“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