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第11卷 第3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 ang su U n i versity(Soc i a l Sc i ence Editi on)
M ay 2009V o.l 11N o .3
全国初级会计职称报考发展的内在机制
张 国 宏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53)
[摘 要]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由理论前提、国情基础、文化基因、实践源泉、思想主线、逻辑主题、价值取向、实现主体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诸要素构成,它们互为条件、协同作用,不断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准确地把握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基本规律,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内在机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9)03-0034-07
[收稿日期]2009-03-30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06M LZB04ZD)
[作者简介]张国宏(1968 ),男,安徽舒城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明确提出并系统阐发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得以形成和发展,其内在机制何在,有什么特点和规律,这是当前必须回答的重大现实课题。科学准确地把握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形成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是由其理论前提、国情基础、文化基因、实践源泉、思想主线、逻辑主题、价值取向、实现主体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诸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与发展。
一、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前提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1]11-12
。无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
想的科学坚持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都要求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所谓科学的坚持,就是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是坚持的条件和体现。
坚持 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逻辑前提。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构成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持贯穿于这些基本原理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会失去正确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反复强调自己是个马克思主义者,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他说: 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老祖宗不能丢啊!
[2]169
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形式。坚持的同时要发展,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当
作僵死的教条,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没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就曾提倡过,既要学习马克思又要超过马克思。所谓超过马克思,就是既不丢老祖宗,又要说新话,进行理论创新。强调, 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2]291。指出: 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就是按规律办事,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 [3]339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重新确立和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成功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提出的 立场、观点、方法 和提出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就是最好的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实事求是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因而真正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要领,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这不仅保证了在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与时俱进,在坚持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概括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形
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原则和方法,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正如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12。
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和发展的国情基础
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立足点是 中国 ,进而言之,是中国国情。国情有如植物生长的土壤,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国国情这一特定的土壤中,社会主义才能在中国健康成长。国情又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着的客观存在,只有始终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着的、具体的国情,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国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起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正确分析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深刻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相统一的角度,提出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论断,从而明确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现实起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
认识基础和现实根基。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揭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动力、条件、战略步骤、发展战略及其布局、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成为理论形成的最重要理论基石,也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给党带来了严峻的冲击与挑战。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正是在坚持并深化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正确提出和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所面临的执政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既对党领导的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又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为我们党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基于此,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我国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我国发展中所遇到的新矛盾、新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
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国特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35
张国宏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党的十七大又立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社会主义为主题,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有机整合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伴随着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也随着国情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
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它灌注于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的内心深处,历史地积淀、凝结成为人的稳定的存在方式,内在地左右着人的各种行为,赋予人的行为以根据和意义,进而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乃至历史进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因此当一种文化形态要在另一种文化形态中存在,并在思想文化的深层次发挥作用,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必须经过加工、改造和整合,使其与该社会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这样一种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思想文化理论与包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诚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毕竟是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它深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在中华文化沃土上开出的奇葩。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层次、概念、命题、范畴、语言范式及人物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两者之所以能够结合,从思想内容和文化精神上说,存在着许多融合性因素、相似相通之处。主要表现为:在哲学世界观方面,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有相似性;在方法论方面,中国传统的革故鼎新的时变精神、和而不同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有会通之处;在社会理想方面,中国传统的 大同 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有契合性;在价值目标方面,中国传统的 民本 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有相似之处;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正是借鉴了中华文化的结果,等等。所有这些相似相通的融合性因素,无疑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思想前提和思想资源,从而成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因。经过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解读,这些因素进一步转变成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内容。不仅如此,这种结合,还对新时期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通过这种结合成为
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了精神家园。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在全面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大力整合和发展民族文化,推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为不断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文化环境和文化支撑。
四、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源泉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伟大的理论来自于伟大的实践,没有实践需求的理论是无效的理论,顺应实践需求的理论才具有生长的空间。改革开放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直接的实践基础,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长和成熟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思想结晶。30年的改革开放,孕育形成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先后产生了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都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其3个组成部分都坚持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的新问题,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益阳市人事考试网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吸收借鉴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
其实践基础并不仅限于在本国进行的最直接的实践,而且包括世界范围各国人民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实践。一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世界社
36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
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无比丰富,其中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经验已融入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内容。二是各国探求发展道路的实践经验。作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具有历史视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发展理论,吸收借鉴了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三是各国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虽然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执政党的性质、纲领、阶级基础、执政理念等千差万别,但作为执政党,在治国理政和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又存在一些共同的地方。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吸收借鉴了各国执政党在治国理政和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
概括起来,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极其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新的历史条件呼唤着新的理论,亿万人民伟大的、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实践,为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
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的宝贵经验,从而创立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认真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并在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基础上逐渐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又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更是以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作为自己的客观物质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五、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和发展的思想主线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思想精髓,也就是其中最具时代要求,被称之为 精神精华的东西 ,它是整个思想理论体系赖以成立和富有生命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集中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魂和纲,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和思想主线。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就指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4]143强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河南农信社招聘2022 结束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评价了和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摆脱了长期受到的 左 的错误干扰和束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新回到了正确轨道。
把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对思想的重大贡献,对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特殊的意义。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与解放思想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解放思想贯彻于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就不会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解放思想,就不能提出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顺利地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并将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提供成功的范例;不解放思想,也不可能突破传统发展观的困扰,创造性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体系,它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成果,又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起点,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37
张国宏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六、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和发展的逻辑主题
理论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的本身,更重要的在于科学解答现实主题。马克思指出: 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5]正确地把握、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就成为科学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的一个历史性难题。在这个问题上,列宁曾经做过一些探索, 新经济政策 的实践虽短,却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解决了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但始终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由创立、后继者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出地解决和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可以说,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
进程就是围绕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向前推进的。这个主题集中表现在3个基本问题上,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这3个基本问题与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紧密相连,对3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就是对三大规律加深认识和把握的体现。郑必坚先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围绕3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并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现了 党的伟大觉醒 [6]。
什么学历可以考幼师资格证首先,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回答是主题的基础。指出: 在 文选 第三卷中,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 而 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 [7]。历史经验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20世纪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难题。其次,对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的回答是主题的核心内容。在世纪之交,面对着来自3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和考验: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形势下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这一严峻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
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登录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大课题。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就是对这一课题的郑重回答。再次,对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的回答构成了主题的目标意义。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是极其重要的问题,虽然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谋求发展,但是对发展的平衡性、稳定性、结构性、有效性、延续性等问题并不是非常了解,以至于曾经走过不少的弯路。科学发展观明确回答了发展之本、发展方式、发展规律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建设与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主题结构,涵盖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中所不可回避并且需要不懈探索的问题,只要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展开,理论回答必将越来越深刻,理论成果必将越来越丰厚。
七、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取向
实践主体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实践主体的价值取向密切相连,价值取向不同决定着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寻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不同的理论认识,这也正是真正的科学理论与伪科学理论的区别所在。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对实践的探索、理论的创新和人民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作为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驱使着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研成绩什么时候出
满足人民众利益需要在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强
38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