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创新报道策略分析
大学英语4级报名时间作者:张林贺
来源:《创新科技》 2014年第12期
    张林贺/中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重大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不可预测性以及严重的社会影响,而被赋予了极高的新闻价值。新的时期,中国主流媒体需要不断更新报道理念,充分分析受众心理,研判重大突发事件发展脉络,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报道策略,才能不断健全重大突发事件传播机制,改善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的报道方法,从而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主流媒体;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策略
    1 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理念和形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初,突发事件报道是“禁区”;改革开放之初到非典爆发之前,“信息”概念的引入使报纸传播信息的功能得到肯定,曾经作为“禁区”、“雷区”的灾难新闻报道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2003年SARS危机的传播学信网考研成绩查询入口
报道成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媒体开始追求信息透明。
    “5·12”汶川地震,使得包括央视在内的中国主流媒体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有了更多的探索。近年来,中国主流媒体在报道日本9.0特大地震海啸、马航客机失踪、马航客机被击落、云南鲁甸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时,借鉴西方主流媒体的一些做法,不断继承与创新,完善了报道策略,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诸多困惑、矛盾与瓶颈。
    2 主流媒体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策略分析
托福真题卷
    2.1 报道保障——“记者素质”与“报道预案”相结合
    2.1.1 中国主流媒体普遍没有形成稳定专业的资深报道队伍。很多情况下,媒体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竞争是各媒体记者素质的竞争。重大突发事件不可预见、影响力强、涉及面广、成因复杂、持续性久,没有经验的资深记者难以把握。然而,综观近年来中国主流媒体现状,从事调查报道、深度报道、监督报道等相关新闻人才的流失极其严重,真正有经验的记者可谓凤毛麟角。以央视为例,第一批的《焦点访谈》记者,除了曲长缨等两三个记者还在新闻一线外,剩下的都当官了。真正在一线跑的大都是刚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记者。
    日本大地震报道中,央视由于驻日记者传回的现场画面有限,不得不大量运用电话连线的报道方式,有时候更是直接切入媒体的直播信号配以同声传译,中国记者普遍难以深入新闻一线。
    同样,在马航失联和马航被击落事件报道中,央视主播不停地连线驻地记者,询问西方大国及俄罗斯媒体和社交网站如何报道,特别关注BBC和CNN。当地记者再把当地媒体的报道复述一遍,却很少有自己一线采访的报道。由此就看出了央视和其他国际媒体的差距。这种差距已不是硬件的差距,恰恰就是记者素质的差距。当我们的大批年轻记者在突发事件现场迷茫彷徨的时刻,BBC和CNN众多坚持在一线的白发苍苍的记者却早已源源不断地给后方提供独特视角的报道,不能不令人敬佩其敬业与专业。
    不可否认,我们很多年轻记者有热情、有冲劲,但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仅靠热情和冲劲远远不够,很多年轻记者面对新闻富矿不知从何着手,甚至浅尝辄止,错失良机。中国主流媒体一定要培养出一大批有经验的老中青结合的从事调查报道、深度报道的记者,才能逐步缩小与国外主流媒体的差距。
2022国考中央机关职位表    2.1.2 形成突发事件报道机制事半功倍。突发事件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媒体,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突发事件报道体制进行应对,一旦事情发生能够有章可循。
    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媒体的整个报道连续动作都应该是有预案的,而不是等到新闻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组织报道,从而避免手忙脚乱,出现漏洞。突发新闻事件预案在国外很多媒体中都会有具体的分类,比如在地震、火灾、甚至航空事件等发生时怎么报道,都有详细预案,通过预案来指导媒体在遇到此类新闻时如何从容应对,组织全面报道。
    中国主流媒体在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方面,也理应形成各种报道预案,这样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能够有备无患,从容不迫。
    2.2 报道原则——“快”与“准”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们在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中,官方和主流媒体习惯于等相关部门统一口径后才敢对外公布信息。这么做的好处是信息较为权威、准确,缺点是在统一口径的过程中,眼睁睁地失去了新闻的时效,新闻追求的“快”字无从谈起。那么,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英国危机管理专家罗杰斯特曾提出著名的危机沟通“三T”原则,即主动沟通、充分沟通和及时沟通。“三T”原则可以帮助突发事件发生国或者机构争夺话语主动权。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
    新媒体背景下,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快”与“准”的结合上,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时效性的比拼中,社交媒体不断证明自己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2.2.1 社交媒体怎么利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没有结论性消息的情况下,主流媒体往往习惯于保持审慎的态度。
    而此时的Facebook、Twitter、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则因多信息源和高速传播性,可以在
“黄金一小时”内表现出强大的传播能力。与此时同,传统主流媒体也纷纷使用发布获得的最新消息。但网络媒体真假难辨快速传播的消息,需要主流媒体求证核实,需要通过记者的采访进行验证和重新写作,而不是不加鉴别地直接采用。这时候,传统媒体就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
    2.2.2 主流媒体应发挥强大的调查能力。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真实的信息往往由当地政府、警方与军方掌握,社交媒体或自媒体因为难以接触到核心信息,其优势也就难以发挥。官方机构和相关企业更习惯于和传统媒体打交道。而打通上层信息渠道、到线人、深入调查、查资料等,无不需要大量资金和有经验的新闻人才。只有那些有一定实力的资深媒体才能承担如此大规模的报道任务。这时候,传统主流媒体就成为真正的权威新闻资讯生成者。因此,一个理想的模式是: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传统媒体担任重要内容提供者的角,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则成为这些重要内容的传播渠道。
    2.2.3 主流媒体要敢于打破常规报道突发事件。事实上,一些进程中的重大突发事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甄别的过程,根本无法等到最终结论出来后才将全部真相公布于众,比如马航MH370失联事件,事情发生至今依然不知所踪。任何一家主流媒体,绝对不会一直漠视客机失联这个重大突发事件不报,而等到一切都弄明白之后再发布。所以,突发事件发生后应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和舆论制高点,不要等一切都搞清楚了再发布,也不要因害怕出错而坐失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这是媒体满足受众知情权、缓解受众信息饥渴的需要,也是获得话语权的关键所在。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央视首次推迟了《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让位给川震报道,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跟
西方媒体比较起来,力度还显不足。
    2.3 报道尺度——“审慎行事”与“积极采访”相结合
    新闻媒体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记录重大突发事件是记者的职责,也是媒体的卖点,但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关键时刻,当采访可能影响到人物命运和突发事件的进展时,记者就不能不考虑自己的报道行为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了。
    2.3.1 采访能否影响救援。突发事件中,新闻工作者不顾辛苦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采访的敬业精神固然令人敬重,但是新闻传播首先是一种社会行为,所以不能让新闻采访成为一种“次生灾害”,影响突发事件的正常处理。任何时候,完成采访的重要性要低于救人性命。任何采访不能妨碍救援。因此,在王家岭矿难救援的关键时刻,为了保证救援,新华社电视记者主动停下正在直播的机器,后撤到小山上,以免影响救援通道。
安徽省成人高考    在灾难事件中,传媒应当有效约束报道行为与媒介行为的尺度和力度,这不仅体现出对受灾难影响人们的足够尊重、体谅,也是传媒应有的职业操守。
    2.3.2 灾民和遇难家属能否采访。在突发新闻中,新闻中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组成要素。如果因担心伤害家属感情而放弃采访事件的受害者一方,就失去了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源。事实上,任何突
发事件中,都不乏家属向媒体的呼吁和诉求,他们提供的信息有可能是事件的重要证据。在被采访人有意愿接受采访,当事人尊严受到维护,不会对当事人造成新伤害的前提下,适度的采访提问和报道是可行的。
    在镜头的运用上,注意不要无限逼近、粗暴抢拍、长时间定格,不要使用广角镜头使脸部特写变形,不要过多地展现灾民悲痛欲绝的画面以博取同情,更不能提出诸如“你有多少亲人在这场灾难中死亡?”等突兀刺激的问题。虽然这些画面和报道具备冲击力,但却漠视了受害者的尊严。考虑到家属的感受,应尽量采用中景和远景,如果对方有表达意愿,采访也应该在理性、不煽情的基调下进行,以此来替代现场的推挤、打扰和逼问。
    2.3.3 如何更好呈现灾难
    在进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时,注意不要将镜头对准血淋淋的场景。如果要突出灾难的毁灭性,可以采取侧面取景的方式,例如在进行地震报道时,选择将倒塌的建筑物纳入镜头,而不是将镜头对准失去亲人的灾民。日本的NHK在日本大地震报道中就刻意回避了地震、海啸、核辐射等造成的人员伤亡细节,而是不断播放房屋倒塌、海啸吞没城市等震撼的画面,不仅体现了新闻媒体对生命的尊重,更触动受众心灵,引起共鸣。
    2.4 报道立场——“捧场”与“挑刺”相结合
    长期以来,中国主流媒体习惯于报道的“正面性”,认为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甚至习惯于“负面新闻正面做”。对于灾难的报道向来多停留在全党全国救灾的宏观场面,突出各级领导的视察和指挥,以及全民面对灾难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偏重于正面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安抚民心的作用,即便有负面的信息,也都进行淡化处理。
    而大多西方媒体则特别注意按照新闻理念或者传播规律来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在保持民间姿态、拒绝“官腔”和“宣传”的基础上,全面展示事件的发展进程。美国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也会如实报道政府的救灾工作,但绝不会占据大量篇幅。但对于政府救灾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者工作不力,则会毫不客气地进行指责。不断“茬”,处处“挑刺”是西方媒体的“主旋律”。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侧重于灾情信息类报道,及时向受众报道灾难现场的现状,并用极大篇幅对灾民灾后的惨状进行非常细致的描写。这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同时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成考乱写填满了考过了
    4 结语
    重大突发事件就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各类媒体对新闻的掌控能力和报道能力。主流媒体只有在报道原则、报道立场、报道尺度、报道方法等方面认真权衡,不断完善,到理想的平衡点,才能在报道中赢得更多的尊重,在传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扬.探索从马航失联报道看媒体清晰“分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