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事考试网执业药师报名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我国发展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
途径。要把发展文艺事业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深入开展同
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摘编自李书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安徽宿州确诊人名单中国历代诗歌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
族自古以来用优雅的诗词艺术来表达情感。数千年的诗歌创造,积累了丰富遗产。诗经、楚辞、汉魏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一个个中华诗歌艺术的高峰,风景秀丽,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前往“攀登”,而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将新元素的旗帜
插在高峰上,锦上添花,踵事增华。
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体可以这样分析:当
今对古代诗歌经典的研究、阐释、诵读、学习与运用,是“照着说”,是“盘活存量”,可以看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工作;而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传播运用,则是“接着写”,是“扩大增量”,可以看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
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当然,这两方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之间是“互文”的关系。在这里只是为了言说的方便,进行大概的划分。
就传统诗词文化的“双创”而言,广大诗人应当从历代诗词以及中外相关文学作
品中吸取营养、积累创作经验,正确认识诗人修为与诗作质量的关系,积极把握继承传统与抒写时代的关系,妥善处理诗词写景抒情与叙事论理的关系,在诗歌意象、语言、格律、风格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作出意新、语工、情真、味厚的好作品。
51人才招聘网站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为当代诗词创作的发展提供
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举例来说,古代有着山水田园诗的传统,而当下有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践,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推出新时代的生态主题诗词作品,是我们可以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可以诗词为主线,把乡村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山水结合起来,寓诗教于文旅,发展诗词游学,让诗词与地理、历史、文创等相互激发、相互融合,推动美丽乡村的持续发展。
当代诗词的创作要实现精品化,就应当继承、吸取历代诗词创作经验与元素,
吸收古今中外诗歌营养,遵循艺术规律、讲究技术规则,由此进行新的创造;就是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创作出记录时代、抒写人民、歌颂祖国、礼赞英雄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让新时代诗歌新高峰在神州广袤的雄厚的诗歌高原上拔地而起,巍巍耸立。
这不仅是延续数千年诗国文脉的需要,也是在新时代繁荣中国特社会主义文
化的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自信的需要。
(摘编自赵安民《新时代呼唤诗歌新高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满足人民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对人民众改
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的一种回应。
B.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需要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
力和影响力,也需要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
C.中国是诗的国度,数千年的诗歌创造,积累了丰富遗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
诗词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D.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遵循艺术规律、讲究技
术规则由此进行新的创造,就能创作出当代诗词精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文化和外国文化,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
同。
B.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将山水田园诗传统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
来。
C.在诗歌意象、语言、格律、风格等方面积极探索,有利于诗人创作出优秀作
品。
D.在推动美丽乡村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诗教寓于文旅,发展诗词游
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B.“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扬雄《太玄·玄莹》)
C.“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D.“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4.如何推动“诗歌新高峰”在新时代的中国拔地而起?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广西2022公务员职位表>靖江市人才招聘网
送春
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属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
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
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
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至,便成了ニ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
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块颜很浅,近乎白。在深中有浅的花朵,形成一些亮点儿;在浅中又有深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连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毎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各芳邻门前都有特,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侍弄园子,倒给了ニ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毡,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似在含笑望着它们。
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
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许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模样。
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
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各种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
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
些吗?”
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满眼,已为遮蔽炎热做准备。走到二
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我知道,春归去了。
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着。从春如十三女儿学
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孱风愁,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蘼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蘼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指征。
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着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声势浩大”来描写二月兰,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感和不可阻挡
的力量。
北京招聘网
B.文章第二段的“木香花”作为陪宾,很好地映衬、突出了二月兰陪伴作者时间的
长久。
C.文章第六七段赞扬了二月兰虽少为人知,但也不攀高枝,能够独立低调,高扬
生机活力的精神。
D.全文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写二月兰,言在此而意在彼,蕴含着对忠心、执着
的二月兰的礼赞。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我知道,春归去了”?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二月兰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三、文言文阅读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善齐国之政。”对曰:“婴闻之,国具官
而后政可善。”景公作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对曰:“此非臣之所复也。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令不给,则隰朋侍;左右多过,刑罚不中,则弦章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戚侍;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管子侍;
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景公曰:“善!吾闻高缭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晏子曰:“臣闻为地战者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禄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