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人事网民族地区医事卫生法治人才培养路径
作者:刘毅 陈伟伟
来源:《民族学刊》2022年第04期
        [摘要]
        民族地区医事卫生法治人才的培养,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共抗新冠疫情的现实需求,亦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更是促进全民健康和实现全民小康的时代使命。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医事卫生法治人才培养出现“缺”“少”“空”的困难局面,究其原因,与民族地区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民族地区医事卫生法治领域的复合性与边缘性以及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缺少特性和前沿性等原因有关。完善民族地区医事卫生法治人才的培养路径,首当确立“一体双核多元”的人才培养理念,并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校际联合等方式,不断探索民族地区医事卫生法治人才培养新路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医事卫生法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2)04-0095-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法治中国背景下我国医事法学本科教育标准研究”(BIA17018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毅(1965-),
        女,四川隆昌人,西南医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医事法学教育,四川 泸州 646000 陈伟伟(1992-),男,广东汕头人,中南大学法学院卫生法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卫生法学,湖南 长沙 410083
浙江省通用考试录用系统        2020年汹涌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吹响了全球卫生治理的号角,两年时间里各国纷纷订法立规,不断完善自身卫生法治建设和健康治理水平。习近平总书记亦审时度势,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1]而要进
一步落实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从法学角度而言,需要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个维度全面发力,构建起一个体系完备、运转高效、多方联动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依法铸牢从国外到国内,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乡村,从非民族地区到民族地区的全方位公共卫生防线。而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无论立法、执法抑或司法,公共卫生法治的完善最终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卫生法治人才来推进。[2]而其中,我国民族地区的医事卫生法治建设往往较为薄弱,医事卫生法治人才往往更为稀缺,亟须得到重视和加强。而长期以来,国内有关医事卫生法治人才培养的研究较为单一,或从全国性视角,或从单一院校视角来挖掘医事卫生法治人才的培养路径,却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与不同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法学教育视角,探讨在新时期、新背景、新挑战下,如何培养好能够适应不同地区需求的医事卫生法治人才,以期更好推进民族地区卫生法治建设的发展进步。
        一、民族地区医事卫生法治人才培養的时代背景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共抗疫情的现实需求
        自2014年起,习近平总书记相继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提出要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次写入《党章》,2021年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更是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3]这些重要论断和举措都体现了党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把握和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文化积淀和国家治理中的经验总结和推陈出新,其不仅仅是一种民族区域的治理理念,更是一种从“民族大团结”到“全国人民大团结”再到“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大团结大联合”的治国之道,为完善民族区域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贵州高考录取查询入口        而如果说当下体现“民族大团结”“中国人民大团结”乃至“中华儿女大团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这场率先为我国所发现的世纪疫情中,全国各族人民乃至海外侨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抗击疫情之中,展现出空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执行力,为我国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以及各大大小小的反弹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所评论:“所有好的做法如果想要奏效,必须要有公众的集体意愿。正因如此,中国有能力通过传统公共卫生干预方法应对一种新型的未知病毒”。[4]抗击疫情的实践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同时也伴随风险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纪,传染病等非传统安全往往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或族,而是跨越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边界,这也加强了传染病是需要共同治理、团结应对的政治认识。历史告诉我们,新冠肺炎不会是最后一次全人类的传染病大流行,面对未来的未知风险,我们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凝心聚力共同面对:不仅需要强化国家在公共卫生治理方面的主导地位,也需要发挥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支持力量[5];不仅需要铸牢重要港口城市、国际化城市、超大型城市的公共卫生防线,也不能忽视乡村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防疫建设;不仅要有一呼百应,团结一致的众基础,也需要有解决重大问题、疑难问题的尖端人才配备。正是回应国家风险治理的现实需求,我们需要培养出能够应对国家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的专业人才,在国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在应急管理部门的组织调配下,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协同应对,科学治理。[6]一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在新时期人才工作的“四个面向”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7]因此,培养能够满足民族地区、非民
族地区不同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医事卫生法治人才,无疑是风险全球化时代国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强化健康治理的必然需求,亦是维护各族人民生命健康的必要保障。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宏伟战略的内在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深刻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作出的战略决策,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法治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其中,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升民族地区的法治化水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在各领域各环节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做深做实”。[8]党和国家更是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作出明确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亦指出,要“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9]肥东县卫生局
        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民族法治人才的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大厦能否巍然屹立,经久不衰,取决于我们能否源源不断地供给法治人才,以高素质法治人才来不断推动制度的完善、法律的实施、司法的公正以及守法的普及。法治工作队伍的作风、品德和专业能力决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命力。“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更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法学教育的殷殷期盼。[10]在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培养立场坚定、作风端正且精通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法治人才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法治人才队伍的结构,需要时刻关注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领域、新兴领域的法治人才需求,需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领域为中心,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包括涉外法学、民族法学、医事卫生法学、灾难法学、人工智能法学在内的新兴法学学科,培养能够胜任社会不同领域法治改革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体系。因此,加强医事卫生法学教育,培养医事卫生法治人才亦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三)实现全民健康和建成全面小康的时代使命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建设健康中国与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关系的深刻阐述[11]。健康是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前提,是每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亦不断提升,现阶段,我国民众的健康水平业已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为了更好促进健康治理,国家将健康纳入法治轨道,我國《宪法》第21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护人民健康”,2020年颁布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也在第4条首款规定:“国家和社会尊重、保护公民的健康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更是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治理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健康入万策”,逐步走出了一条立足于我国国情的中国特的健康发展之路。[12]
        在这条中国特的健康发展道路上,我国也面临着不同地区的健康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体现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又多分布于西部和边疆的民族地区上。这些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医疗卫生制度的建设和法治化水平亦相对滞后,难以满足该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加强这些地区的健康治理,是我国促进全民健康和建成全面小康,进而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全民健康,不能少了少数民族人民众的健
康,全面小康,也不能少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召开了多次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现状,确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不断加强民族地区的健康治理。[13]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民族一同迈向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不仅要为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经济支持,更要从教育入手,为其培养和输送优秀的高等教育人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一味地“输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发展落后的问题,而是要改“输血”为“造血”,依靠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少数民族专门人才,让人才发挥民族地区“造血”功能,带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在内的各领域焕发出健康活力[14]。因此,培养包括医事卫生法治人才在内的各类民族高等教育人才,也是我国实现全民健康和建成全面小康,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吁。
        二、民族地区医事卫生法治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原因
        (一)民族地区医事卫生法治人才培养现状
        总体而言,民族地区医事卫生法治人才培养现状可以用“缺”“少”“空”三点予以概括。首先“缺”在于民族地区医事卫生法治人才培养单位稀缺。目前,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中,培河南省公务员考试网成绩查询
养普适性法学人才的单位较多,但精专于医事卫生法学的却非常少,难以适应医疗卫生领域高度专业化的法治需求。因此,早于20世纪90年代,一批高校便相继设置卫生法学或医事法学专业(方向),培养专门性的卫生法治人才[15]。本课题组以近3年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招生和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为基础数据,通过网络访问、联系核实、发放调查问卷以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了全国目前设置卫生法学或医事法学专业(方向)的32所高等院校的专业开办情况。而其中,无一是民族院校,位于民族自治区的高等院校也仅有1所,如果进一步扩大到《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20》所列的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十二个省份中①,也仅有9所院校设置了卫生法学或医事法学专业(见表1)。可见,医事卫生法治人才培养院校在地区分布上并不均衡。通过进一步查阅上述9所院校卫生法学(医事法学)的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或课程体系,虽然各校均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医事卫生法学课程,但均未设置民族学、民族法学等与少数民族区域治理相关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可见,即使作为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在招生比例中会有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但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上还是以培养普适性的医事卫生法治人才为主,目前仍缺少专门培养民族医事卫生法治人才的院校。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宏伟战略的内在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深刻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作出的战略决策,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法治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其中,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升民族地区的法治化水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在各领域各环节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做深做实”。[8]党和国家更是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作出明确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亦指出,要“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