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之一的高职院校越发凸显出其重要性,与此同时,新经济时代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期间,我国加强了对高职教育的政策引领和建设指导,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2
019年4月,“中国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任务,也为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绘制了蓝图。新时代,高职院校只有立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创新为纲、协同为本、多元为体,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越办越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创新为纲,夯实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根基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开
[摘要]启动实施“双高计划”是我国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双高计划”为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围绕“双高”建设的方向和任务要求,高职院校要走出一条以创新为纲、协同为本、多元为体的发展路径。创新为纲,就是要把握好思想理念创新、制度架构创新、类型教育创新以及产教关系创新;协同为本,就是要注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与百万扩招协同、与乡村振兴协同、与制造业强国协同;多元为体,就是要落实好办学主体多元、治理结构多元、发展支撑多元。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类型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黄海燕(1969-),女,广东普宁人,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硕士。(四川
成都
611743)
江苏教育考试网jseea[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民办高职院校品牌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18SB0580)和2018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立项教改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8-11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9-0038-07
“双高”建设视域下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研究
黄海燕
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创新发展摆在我国发展全局的中心位置。“双高计划”强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面向新时代,高职院校应该转变观念,将创新发展作为行动纲领,为跨越式发展夯实根基。
应聘面试技巧(一)思想理念创新:由追求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地方性职业大学的创办,经过40余年的不断探索,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
力的人才支撑。然而,高职院校数量规模的快速增长,并未与其自身质量提升成正比,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特打造、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显现,社会用工需求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更加强调劳动者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这无疑对高职院校培养紧扣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为适应新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调整思路、创新理念、与时俱进,由追求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必须正确处理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的关系,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履行社会责任,做好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形成适应区域或行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办出学校的特,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制度架构创新:推动高职现代管理制度建设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文中指出:“制度建设和治理改革始终是国家改革发展中的一条主线……
要加快教育立法修法,完善教育制度实施体系,
提升学校治理水平。”①
“双高”建设的重点是在
探索形成办学机制、建立健全制度、建设形成标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等方面发挥作用,用制度体系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从规模扩大向内涵发展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制度供给,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充分发挥制度的引领与保障作用。
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要以现代大学的制度标准为依据,从纵横两方面创新制度架构推动学校的管理。纵向上,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章程,以章程为引领,明晰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其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培养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再次要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学术职能,保障其运行效果,实现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各归其位;最后要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保障教职员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力,为学院发展提供建设意见。横向上,首先要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其次要在章程指导下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层面进行梳理,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课程建设、教育教学、学术科研、学生管理、教师发展、信息化建设、后勤服务、安全保障等系列制度,从而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制度体系,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三)类型教育创新: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尊重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类型教育转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经过5~10年左右的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
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沿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该走出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类型教育办学模式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别,“高”是指办学层次为高等教育,“职”是指属于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立足于“职业性”,不能与经济脱节、与市场脱轨。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市场的调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修订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模式;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道路,不断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模式、课程设置模式以及实践教学模式,形成类型独特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四)产教关系创新:由校企合作向校企命运共同体转变
产教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助力经济发展。“双高计划”中指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定位与新要求。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真总结原有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准产教融合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多种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合力,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思想与企业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在原来企业仅仅停留在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教学所需的实训场地和技术指导教师等单向的合作方式上,校企双方要不断创新产教合作关系。首
先,校企双方要成为利益相关体,如通过开设校企订单班、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共建学徒班、共建人才基地等,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共同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共同研发新产品和开发新项目,共同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其次,校企双方要健全合作机制,建立学校产业管理委员会,明晰各自的责、权、利,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只有从浅层次、单项的校企合作转变成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产教,才能真正实现“依托企业办职校,办好职校
为企业”②
山西省公务员一年考几次二、协同为本,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就是社会服务,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社会性。高职院校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协同多方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
广东选调生报名系统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高职院校必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从办学定位、
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质量保障和品牌打造上下功夫,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打通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通道,扩大和促进人们就好业。其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瞄准产业发展、改造升级,以及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等对不同人才需求的状况来调整、设置相应专业,培养满足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最后,提升服务理念,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与社会对接,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村官报名
(二)与百万扩招协同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高职院校要高质量发展,应把百万扩招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和任务结合起来,同布置、同实施。一要深化认识,清楚高职扩招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可有效缓解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不足的问题;明白这是让更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从而稳就业、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了解这是满足更多人上大学、学技术的期望,进而提高社会整体受教育的程度。二要强化担当,积极响应,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职能。三要主动作为,探索适合不同人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高职院校有义务参与其中。“双高计划”对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积极吸引贫困地区学生到‘双高计划’学校就
学”。所以,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服务最为贴近的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高职院校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特和优势,有的放矢
地采取行动。一方面,有效发挥育人功能,针对农村学生加强涉农教育,培养他们爱农村、爱农民,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针对乡村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例如,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展种植养殖、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实用技能专题培训;切实围绕当地产业需求和资源特点,引进实用性新项目,开展深层次合作,帮助当地农民增收增产,带动当地特产业的发展。
(四)与制造业强国战略协同
制造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强大的直接表现,发展世界领先的现代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为制造业强国建设提升所需技术技能人才,迫切需要高职院校的参与,需要高职院校高质量地发挥育人服务功能,这对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对人才培养的高标准要求。
协同制造业强国战略,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工匠类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开拓进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办法。一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增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团结合作、
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营造劳动光荣和精益求精的校园风气,教育学生“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让学生从思想根底认识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二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采用“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企业工作岗位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环节有效结合,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成为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熟练岗位操作技能的强手。三要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要求和激励教师认真思考到底教什么和怎样教,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此外,还要改变用人机制,设立高技能人才特聘岗位,引进大中型企业、行业的大师名师作为学校工作室的带头人,与本校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
师等共同组建工作团队,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多元为体:激活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新经济时代,高质量发展始终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主题,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高职教育要可持续健康发展,除了高职院校自身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之外,还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社会等主体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高职院校要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地有效融合各方力量,形成办学主体多元、治理结构多元、发展支撑多元的办学体系,以激活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助推其持续发展。
(一)办学主体多元: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格局转变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指引下,许多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办学环境均得到了较大改善,具备了一定的办学规模。然而,由于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高职院校在办学质量、服务形式、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同时,由教育行政部门单一提供教育资源的模式也难以满足现代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满足社会与人人教育的需要,必须加强和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以多形式的办学来适应经济社会转型,促进学校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不仅对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整体构想,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多元主体办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多元主体办学,是指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举办高职教育的单一主体办学,转变为由高职院校、政府、
企事业单位、行业部门、民间组织、社区等参与的多元主体办学。多元主体办学,既改变了原有的单一主体办学模式,又冲破了现有的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在多方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每一个合作主体都是主人,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参与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包括参与分析人才需求状况、调整专业设置、确定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双师”队伍、建设培训与实训基地、整合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以此形成一种相互依存、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共同体关系,达到促进高职教育和各个参与主体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二)治理结构多元:由传统行政型一元管治到社会深度参与的多元治理转变
由教育主管部门单一主体办学的高职院校,采取的是以行政手段自上而下进行管理的方式;而高职教育多元主体办学模式,强调的是政校、产教、校企与工学之间密切合作的多种关系,原有的传统行政型的一元管治已不能适应其发展,其管理应该转变为社会深度参与的多元治理。“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健全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发挥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高职院校从单纯行政控制转向多元合作共治,构建社会深度参与的多元治理新型体系,是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多元化,既有学校、教师、学生内部相关者,又有政府、行业、企业等学校外部相关者,可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方面。内部治理,高职院校要推进章程建设,明确各内部主体
的责、权、利,厘清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监督权力,建立健全校务会、教代会、学代会、工会等组织,确保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的知情权和在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的参与权、监督权。外部治理,是针对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利益主体的综合体而言的,需要建立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制度,完善办学主体的产权、投资、利益分配等各类机制,落实各方参与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充分发挥理事会的决策咨询职能;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双导师制”,深化人才培养合作力
南开大学考研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