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内蒙古⼤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
2019内蒙古⼤学中国史真题
⼀.名词解释
1.李悝变法
战国前期李悝在魏国推⾏的变法。战国初年,魏⽂侯任李悝为相,进⾏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实⾏“⾷有劳⽽禄有功”的原则。推⾏“尽地⼒之教”的措施,要求农民治⽥勤谨,增加产量。创⽴平籴法,规定丰年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灾年则以平价出售,⽤“取有余⽽补不⾜”的办法平衡粮价,防⽌粮⾷商⼈⾼利贷横⾏,以稳定⼩农经济。编成《法经》,以防⽌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封建私有制。李悝变法的结果使魏国在经济、政治上得以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年的⼀⼤强国。
2.郡县制
秦朝开始实⾏的地⽅⾏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政制度⽅⾯,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六郡,秦末增⾄四⼗郡。郡设郡守掌管⾏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县长官为县令,⼩县长官为
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郡县制的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开元之治
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唐⽞宗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为思想为宗提倡⽂教。任⽤贤能姚崇,宋璟等,改⾰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政治上,唐⽞宗改⾰机构对吏治进⾏了整治,提⾼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贤⾂,修订律法。经济上,唐⽞宗制订经济改⾰措施:打击豪门⼠族,解放劳动⼒;改⾰实施封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收⼊,减轻⼈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发展农业。军事上唐⽞宗对兵制进⾏改⾰,在边境地区⼤⼒发展屯⽥,扩张疆域,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中国版图。⽂化上,提倡⽂教,重道抑佛,⼈才辈出。唐⽞宗还改善,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的促进作⽤。
4.议政王⼤⾂会议
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清初,在内阁之外,设有议政王⼤⾂会议,皆由满族⼤⾂组成,凡军国机要重务都不经过内阁票拟,⽽径由议政王⼤⾂会议策划⽅案,最后由皇帝裁决。军机处成⽴后,议政王⼤⾂会议于乾隆五⼗六年(1791年)废⽌,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事务的机构,⼀切机密⼤政均归军机处办理。
5.望厦条约
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中美五⼝贸易章程》。1844年7⽉,美国公使顾盛同清两⼴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廈村签订。共三⼗四款,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除割地、赔款外,美国拥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所取得的全部特权;扩⼤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美国兵船可以⾃由⾏驶于中国领海巡查贸易;美国可以在中国通商⼝岸租地设⽴医院、教堂等。该条约成为尔后中法《黄埔条约》及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6.长城抗战
1933年中国军队为阻⽌⽇本侵略军⼊关南下在长城⼀线的战⽃。1933年3⽉初,⽇军侵占热河,继续向长城⼀线进犯,长城抗战爆发。驻守喜峰⼝的第⼆⼗九军从3⽉9⽇⾄4⽉中旬屡挫⽇军攻势,并主动出击,夜袭敌营,守住了阵地。驻守古北⼝的第⼗七军与⽇军激战两⽉,阵地被⽇军逐次突破,才奉命撤退。第三⼗⼆军、第三⼗五军分别在冷⼝、怀柔对⽇军进⾏了反击。4⽉初,⽇军攻陷秦皇岛等地,使长城线上的中国守军腹背受敌。5⽉下旬,中国军队相继放弃长城各⼝,长城抗战失败,使华北处于⼗分危急的境地。
7.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载北魏⾸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志,共五卷。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巷、⽅位以⾄名胜古迹,同时叙述相关事迹。从书中可以了解孝⽂帝迁洛阳到尔朱⽒之乱,四⼗年间洛阳的故事和台省坊市的分布,甚⾄于外商来洛阳居住和各国的风⼟⼈情、道⾥远近书中都有所涉猎。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学、艺术、思想、宗教等⽅⾯,史料价值极⾼。其中,第五卷收录的宋云《家纪》、慧⽣《⾏记》、《道荣传》,详细记载了宋云去天竺的情况,成为现今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贵史料。此书的⽂学价值也很⾼。
8.朱开沟⽂化
朱开沟⽂化遗址位于束会川上游⽀流朱开沟沟掌处,总⾯积约50万平⽅⽶。⾃1974年⾸次被发现以来,内蒙古⽂物考古研究所进⾏了四次发掘。发掘总⾯积约4000平⽅⽶,共发现居住房址83座、灰坑(或窖⽳)207个、墓葬329座、瓮棺葬19座,出⼟可复原陶器510余件、⽯器270余件、⾻器420余件、铜器50余件。专家们在对遗址及出⼟的⽂物进⾏综合分析后认定,朱开沟遗址的时代上限相当于距今4200年的原始社会晚期,下限相当于距今3500年的商代前期。由于朱开沟遗址的⽂化⾯貌独特,内涵丰富,⾃成体系,延续时间较长,⼜有⼀定的分布范围,学术界将以朱开沟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朱开沟⽂化”。朱开沟遗址,内涵丰富,特点鲜明,被学术界命名为朱开沟⽂化。
9.癸卯学制
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的法令。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等奏拟。1904年清政府奏准颁布,这年为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除规定学制系统外,还订⽴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及学校设置办法等,施⾏⾄⾟亥⾰命为⽌。癸卯学制规定教育年限:⼩学为九年,中学五年,⾼等学堂及⼤学堂六⾄七年,⼊学年龄为六岁。该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的学制,它对近代教育产⽣了重要影响。
10.光武度⽥(度⽥事件)
东汉光武帝时期因度⽥⽽引发的地⽅豪强与中央对抗的事变。⼟地问题是西汉中后期留下来的重要社会问题。建武⼗五年(公元39年)刘秀下令各州、郡,清查⼈们占有⽥地数量和户⼝、年纪。这样做有两个⽬的:⼀、限制豪强⼤家兼并⼟地和奴役⼈⼝的数量;⼆、便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当时,许多⼤地主拥有武装,号称“⼤姓兵长”,他们隐瞒⽥地和依附于他们的⼈⼝很多,反对清查。地⽅官吏惧怕他们,有的贪污受贿,相互勾结,任凭地主谎报;⽽对农民,不仅丈量⼟地,还把房舍、⾥落都作为⽥地丈量,以上报充数,这就给⼴⼤农民带来了巨⼤的痛苦。刘秀以“度⽥不实”之罪诛杀了⼗⼏个郡太守,下令加紧度⽥。于是⼤姓兵长们就武装反抗,许多农民不明真相也加⼊反抗,这就是史称的“度⽥事件”。度⽥事件显⽰出地⽅豪强势⼒的强⼤。
⼆.简答题
省考公务员报考1.简述明代的⼚卫制度
明朝特务机构,是东⼚、西⼚和锦⾐卫的合称。
为了镇压⼈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了锦⾐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明成祖⼜设⽴东⼚,这是⼀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在锦⾐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超过东⼚,活动范围⾃京师遍及各地。明代锦⾐卫、东⼚和西⼚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卫”。
⼚卫是中国明代各种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的总称,其作⽤是侦察各级官员的⾔⾏举⽌,在皇帝特许下可以不经由正式司法机构的的审判过程,⽽处理审判并处罚犯⼈,该机构反映了明代君主个⼈独裁统治的特⾊。⼚卫包括明太祖所设⽴的锦⾐卫、明成祖所设⽴的东⼚、明宪宗时由汪直所设的西⼚、明武宗时设⽴的内⾏⼚,其中除锦⾐卫为外官,其长官指挥使通常由皇帝亲信就任外,这类机构多由宦官直接掌管,对各级官员有强烈牵制作⽤。
为了镇压⼈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了锦⾐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明成祖⼜设⽴东⼚,这是⼀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在锦⾐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太监汪直为提督。
其为员权⼒超过东⼚,活动范围⾃京师遍及各地。明代锦⾐卫、东⼚和西⼚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卫”。⼚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2.简述⾰命派在⾟亥⾰命时期宣传民主思想的活动
⾰命的胜利,要靠杆⼦和笔杆⼦,也就是说靠军事与宣传。在民主⾰命时期,⾰命党也发现了宣传与军事⽃争是⾰命
⾰命的胜利,要靠杆⼦和笔杆⼦,也就是说靠军事与宣传。在民主⾰命时期,⾰命党也发现了宣传与军事⽃争是⾰命成功的关键、胜利的法宝。
1900年1⽉25⽇,孙中⼭指派陈少⽩在⾹港创办《中国⽇报》,为兴中会机关报,成为“中国⾰命提倡者之元祖”。《中国⽇报》以宣传爱国救亡,宣传排满反清,抨击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保皇派的反动,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等。除此之外,⽐较突出的还有中国留⽇学⽣在⽇本创办的⼀系列刊物和郑贯公在⾹港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州⽇报》、《有所谓报》等宣传⾰命的报刊。
1905年,同盟会在⽇本东京成⽴,同时国内实⾏清末新政已有⼀段时间,报禁政策有所松动,⼀些同盟会成员返回上海,借助租借的保护,纷纷创办报刊。秋瑾、于右任等领⼀时的风骚,《中国⼥报》、《神州⽇报》、《民⽴报》等成为宣传⾰命的重镇。据统计,在1905-1911年间,全国⾰命派报刊或相关报刊有100种左右。
3.简述九品中正制
(⼀)内容。九品中正制度,⼜称九品官⼈法。其办法是:委任“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本州、郡、县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作出“品”“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是综合⼠⼈德才、门第评定的等级,共分九品,⼤致 —⾄⼆品为尚品(⼀品为虚设,⽆⼈能达到),四⾄五品为中品,⼋⾄九品为下品。在德才、门第中,定品时⼀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状”是中正官对⼠⼈德才的评语。
(⼆)影响。九品中正制不仅是选官制度,⽽且兼具考课官吏的作⽤,其本意“盖以论⼈才优劣,⾮谓世族⾼卑”。但是中正官往往被⼤族所垄断,⽽中正⼜把门第作为品评的⾸要甚⾄是唯⼀的条件。于是九品中正制变成培植魏晋⼠族的温床。九品中正制成了⼠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网>三支一扶的工资待遇4.简述问题与主义之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泛传播。1919年7⽉,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实⽤主义的哲学为武器,借多研究些具体问题、少谈各种空泛的主义为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并反对阶级与阶级⽃争学说。同年8⽉,李⼤钊发表《再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不可分离,中国问题的解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双⽅展开有
关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内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泛传播。1919年7⽉,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实⽤主义的哲学为武器,借多研究些具体问题、少谈各种“空泛”的主义为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并反对阶级与阶级⽃争学说。同年8⽉,李⼤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不可分离,中国问题的解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双⽅展开有关“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双⽅的争论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是中国要不要马克思主义做指导,⼆是中国问题要不要进⾏根本解决。胡适主张⼀点⼀滴改⾰社会具体问题。李⼤钊则明确指出:中国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来⼀个根本解决,即⽤⾰命⼿段,改变社会经济制度。
(⼆)性质。关于论战的性质,学界有不同看法。(1)有学者认为“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化运动统⼀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的公开分裂。(2)胡绳先⽣认为,胡适在当时属于中间⼒量,胡适与李⼤钊的“问题与主
义”之争,不是敌对双⽅的政治⽃争,⽽是朋友间的争论,双⽅都是反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势⼒的。(3)张传鹤先⽣认为,它是“五四新⽂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的⼀场以⽅法论争论为核⼼的政治⾊彩很浓但充满⾃由平等⽓氛的健康学术争论”。
这场论战是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争的第⼀个回合,标志着新⽂化运动统⼀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的公开分裂。论战的结果是使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坚信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使⼤批进步青年开始辨清真假社会主义学说,⾛上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5.简述考古地层学(略)
事业单位面试技巧和题型6.简述⾦界壕遗址(略)
三.论述题
1.论述隋朝统⼀的原因与意义
隋朝统⼀南北,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原因有:
隋朝统⼀南北,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原因有:
第⼀,在南北朝时期,南北⽅的经济都有了⼀定的发展,为进⾏统⼀战争准备了条件。同时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从⽽为其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这种政治上的南北统⼀,进⽽造成经济上的南北统⼀,是完全符合当时⼈民的要求的,是完全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的。
第⼆,⾃北魏孝⽂帝改⾰后,北⽅各少数民族基本上被汉族所同化,南北⽅都出现了各族⼈民⼤融合的情景。⾃秦汉以来,先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匈奴、羯、氐、羌、鲜卑、乌桓、丁零各族,到了北朝末年,已经和构成中华民族的主要⾻⼲汉族完全融合在⼀起了。中国北⽅的统治权,也已经由鲜卑贵族移转到汉族⼤地主⼿⾥(尽管这些汉族⼤地主带有鲜卑化的成分)。这样,⾃西晋末年以来,民族⽭盾上升为主要⽭盾的形势,已经缓和了下来,南北朝间的民族⽭盾对抗状态,已经不复存在,因⽽使中国南北部很容易地统⼀起来了。
第三,北朝的均⽥制和府兵制在统⼀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由于北朝均⽥制的继续推⾏,⾃耕⼩农⼤⼤地增多,在均⽥制的基础上扩⼤起来的府兵,也由于他们的经济⽐较稳固,⾝份地位有所提⾼,因⽽兵源增多,战⽃⼒加强;⽐较南朝⾃耕⼩农经济⽇益衰颓,兵⼠⾝份⽇益低落,国⼒也因以不振,最终导致了南朝为北朝所并。
第四,南北在政治上的对⽴和⽃争,阻碍了南北经济、⽂化交流,也给两地⼈民造成了极⼤的痛苦。因此,要求结束南北分裂,实现国家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南北⽅各族⼈民的共同愿望。
第五,隋⽂帝杨坚在南北统⼀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杨坚是北周贵族,周静帝即位后,他以⼤丞相的⾝份辅政,逐步控制了北周军政⼤权。他⾰除了周宣帝的⼀些暴政,⽤法较为宽⼤,提倡节俭,颇得民⼼。在他周围,形成了⼀个汉族官僚和鲜卑贵族的有⼒集团。581年,杨坚废周
静帝⾃⽴,建⽴隋朝,即位之后,他⼜⼤⼑阔斧地进⾏了⼀系列改⾰,使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量⼤⼤超过了南⽅的陈,进⼀步打破了南北均势,为隋朝统⼀南北提供了条件。589年,隋灭陈,实现了南北的统⼀。
意义:隋统⼀南北,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民的愿望。它结束了⾃东晋⼗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使社会发展步⼊正轨,促进了南北经济⽂化交流,为社会⽣产⼒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唐朝的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论述辽代的政治制度
(1)南北⾯官制
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治”统治⽅法建⽴的两套⾏政体制。北⾯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建⽴的⼀咱特殊制度,担任者⼀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代,始终是贵族政府。北⾯官系统是辽政权重⼼所在。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核⼼机构,南⾯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建⽴的⼀套管理汉⼈的机构。较重要的机构有汉⼈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官机构,所以南⾯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实。
(2)部州制与州县制
辽的地⽅⾏政制度基本上也是采⽤了民族分治的制度,与中央制度是⼀致的。辽在地⽅上以五京为中⼼,将全国分为五道。道之下,实⾏部族制和州县制双轨分治的制度,契丹等游牧民族所在地区实⾏部族制。根据各族地位⾼低和⼤⼩⼜分为⼤部族和⼩部族,统治机构为某族司徒府。汉⼈和渤海⼈地区采取州县制,⼤体仿唐制,州设刺史、同知州事;县设令、丞、主薄、尉。
河南科技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入口(3)头下军州
辽代的地⽅⾏政制度以部族制和州县制双轨分治。除此之外,还有头下军州,是由辽的宗室、⼤⾂、外戚和所属部族⾸领中⽴有战功者,以其所分得或所俘获的⼈⼝为主体建⽴的地⽅⾏政单位。头下军州的刺史由中央任免,其他官吏则由头下主⾃⾏委派。头下军州的赋税除酒税和⼀半⽥租交纳辽政府外,其余全归头下主。
(4)四时捺体
辽实⾏的⼀种制度。捺钵,契丹语,意为⾏营,辽虽建⽴了汉族模式的王朝,但其皇帝始终保持着先⼈的游牧⽣活传统,居处⽆常、四处转徒。四时捺钵⼜分为“春⽔”“秋⼭”“坐冬”“坐夏”。⼤部分贵族和官员皆随同皇帝⽽⾏,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称“⾏朝”,禁卫森严。皇帝通过捺钵进⾏军事训练,并笼络归属民族酋长。冬季撩钵还要举⾏北、南⾂僚会议,商讨国家⼤政,决定重要⼈事任命。可见捺钵体制在辽的政治⽣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了重要的影响。辽
僚会议,商讨国家⼤政,决定重要⼈事任命。可见捺钵体制在辽的政治⽣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了重要的影响。辽虽仿照中原王朝的模式建⽴了国家,但是由于本民族的游牧传统,实⾏的这种制度,可以说这是由于他们本民族的⽣活⽅式决定的,同时要看到这种制度弊端——它使得辽没有固定的政治中⼼,到了后期显得更加明显。
3.论述第⼀次国共合作的建⽴与作⽤
(⼀)经过。2021年山西公务员考试
(1)1923年6⽉12⽇⾄20⽇,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会在⼴州举⾏。会议中⼼任务是讨论建⽴国共合作的统⼀战线问题。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名义加⼊国民党,建⽴国共合作的统⼀战线。中共三⼤制定的关于统⼀战线的⽅针政策,推动了第⼀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1924年1⽉20⽇⾄30⽇,中国国民党第⼀次全国代表⼤会在⼴州举⾏。⼤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总章》《改组国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国国民党第⼀次代表⼤会宣⾔》等⽂件。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向;⼤会确⽴了联俄、联共、扶助农⼯三⼤政策,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资格加⼊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
(3)1927年4⽉12⽇蒋介⽯发动四⼀⼆,7⽉15⽇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分共”。⾄此,第⼀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意义。第⼀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创办了黄埔军校,建⽴了国民⾰命军,进⾏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解放了半个中国。
4.论述辽上京遗址(略)
2019内蒙古⼤学中国史真题
⼀.名词解释
1.李悝变法
战国前期李悝在魏国推⾏的变法。战国初年,魏⽂侯任李悝为相,进⾏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实⾏“⾷有劳⽽禄有功”的原则。推⾏“尽地⼒之教”的措施,要求农民治⽥勤谨,增加产量。创⽴平籴法,规定丰年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灾年则以平价出售,⽤“取有余⽽补不⾜”的办法平衡粮价,防⽌粮⾷商⼈⾼利贷横⾏,以稳定⼩农经济。编成《法经》,以防⽌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封建私有制。李悝变法的结果使魏国在经济、政治上得以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年的⼀⼤强国。
2.郡县制
秦朝开始实⾏的地⽅⾏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政制度⽅⾯,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六郡,秦末增⾄四⼗郡。郡设郡守掌管⾏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县长官为县令,⼩县长官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郡县制的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开元之治
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唐⽞宗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为思想为宗提倡⽂教。任⽤贤能姚崇,宋璟等,改⾰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
政治上,唐⽞宗改⾰机构对吏治进⾏了整治,提⾼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贤⾂,修订律法。经济上,唐⽞宗制订经济改⾰措施:打击豪门⼠族,解放劳动⼒;改⾰实施封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收⼊,减轻⼈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发展农业。军事上唐⽞宗对兵制进⾏改⾰,在边境地区⼤⼒发展屯⽥,扩张疆域,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中国版图。⽂化上,提倡⽂教,重道抑佛,⼈才辈出。唐⽞宗还改善,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的促进作⽤。
4.议政王⼤⾂会议
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清初,在内阁之外,设有议政王⼤⾂会议,皆由满族⼤⾂组成,凡军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