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渊源及其基本内涵精神实质
内容提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本文对科学发展观的渊源和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作一简述。
英语六级报名入口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内涵 精神实质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强化理论武装,对科学发展观有一个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自觉性和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渊源国考准考证打印时间入口
(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渊源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一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来看: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二是从思想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体系,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如提出要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提出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两条腿”走路等方针和原则。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片面追求高速度、高积累的情况,导致国民经济一度出现重大比例关系失调,后来又在发展问题上走了很大的弯路,以至出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等。三是从理论来看: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极大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四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看: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五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来看:十六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更加突出地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强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渊源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实践基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当代中国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在深圳深南大道旁,竖立着小平同志的巨幅画像,画面上方写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14个醒目的红大字。对这一初级阶段科学
的认识,基本的沿革如下,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进行了全面的理论阐述,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进入21世纪,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小康,但仍是低水平、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但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所以,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经过20年的努力,建设一个能够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当时,就有两句话,叫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而确实,当时也出现了很多突发事件给我们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如2003年爆发的全国非典疫情,给我们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2003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一下子跌到了国考补录2020入口6.2%,正常的经济社会运转秩序被疫情打乱,这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重视公共卫生等各方面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建设,要把对人的关爱放到重要位置上。又如随着各地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出现大量的城市拆迁和农村征地,部分违法征地、违法拆迁引发的社会矛
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对新形势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有新的认识并给予科学的回答和正确的解决。经过十六大以来的全面实践和探索,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一个牢记”和“两个没变”,即“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所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安徽省2022年教师招聘考试时间2、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十七大报告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特征概括了八个方面。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三)科学发展观国际化渊源
十七大报告指出,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也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之一。科学发展观借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外兴起的发展理论,吸取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我根据有关资料,将世界有关发展理论作一简单介绍。一是从经济增长论到增长极限论。20世纪50年代前后主要是经济增长论。当时还没有把“发展”与“增长”两个概念区别开来,普遍的观点是:发展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问题,只有加快工业化步伐,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但是到60年代,一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但在短暂的
繁荣之后又迅速下滑。如巴西的繁荣转瞬即逝,被称为“经济增长的彗星”;巴基斯坦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后,很快也陷入了经济政治长期动荡的“不幸结局”。这些事实告诉人们,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优化,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持续的增长,单纯的短期经济增长甚至有可能造成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同时,一些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虽然提高了经济增长率,但也出现了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资源迅速消耗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对发展进行了反思。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增长极限论,增长极限理论告诫人类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二是提出可持续发展论。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广西高考试题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称为“地球高峰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被各国普遍认同,追求增长与自然的和谐,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资源、生态方面的平等,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模式和战略等,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共识。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七大报告的第三点对这四句话的含义有具体的阐述。它指出: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我觉得,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不仅在于领会,更重要在于实践中去认识,从而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坚定性和能力和水平。
(一)从国内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的实践去认识。
当前面临的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投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不合理。从投资消费结构看,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的贡献率持续降低。经济增长过多依靠投资拉动,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2.4%上升到2006年的41.3%
从产业结构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改变。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总量不足、比重偏低、竞争力不强,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低于68%的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基本靠天吃饭,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工业方面,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国际竞争力较低。如我国生产钢比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德国产都要多,但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钢厂只有9家,许多高档汽车板材、特种钢材还需要进口。从城乡结构看,虽然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都很快,但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发展相对于城市要滞后很多,且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有人形象地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从区域结构看,发展也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区域发展,特别是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在扩大。二是粗放式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如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火电供电煤耗高20%,由于粗放的增长方式进一步增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同时,高排放、高污染给人民众安居乐业带来严重影响,继续这样发展,我国的能源支撑条件和环境承载力将难以保证未来发展的需要,子孙
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关键技术装备长期依赖进口,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大都低于30%。如DVD今年考研国家分数线机,每台DVD机我们都要向人家交纳10美元的专利费,我国企业生产一台DVD机的利润也就是1-2美元。四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从教育来看,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13年左右的水平,甚至低于菲律宾的9.4年。从卫生来看,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全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而有着全国60%左右人口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发展滞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反映的突出问题。从就业来看,就业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一方面,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另一方面,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现象日益明显,有的地方出现“民工荒”,专业技术工人和新型产业的高级专业人员也很紧缺。从社保来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城镇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只有76%,进城农民工中大部分还没有被纳入城镇社保范围,农村主要以家庭保障为主。
(二)从科学发展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由之路的实践去认识。
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人均GDP650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650-2555美元的为中等收入国家,2555-7911美元的为中上收入国家,7911美元以上的为高收入国家。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2456美元,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将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并开始向中上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们为“生存”打拼转向求“发展”:吃,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住,不仅要有得住,还要住得舒适;行,不仅要有车有路,还要行得顺畅方便;就业,不仅要有工作,还要能体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教育、精神文化和休闲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体、个体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已经进入现代化,有的还在为基本生存奋斗,多个发展阶段交织在一起的内部发展状况在世界上不多见。同时,这一时期,往往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处理不当,就可能丧失发展机遇。一是科学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刚刚过去的2008年,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从年初的“两防”――年中的“一保一控”――年底的“保增长”。 2003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并于2007年达到11.9%,经济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07年底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确
定宏观调控任务为“两防”,就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08年下半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和加深,中央及时调整宏观政策,把宏观调控调整为“一保一控”,就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089月以后,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明显加大,中央提出宏观调控重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扩大内需、全力保增长。为有效把握短期应对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中央更加注重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从2008年我们的经济政策走势和我们采取的一系列科学决策和举措,就可以看出科学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二是科学发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增长偏快造成的高排放、高污染给人民安居乐业带来了严重影响。目前,我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全国10%的城市受到酸雨的严重影响,杭州也是一个主要的酸雨城市,所以杭州的城市建筑以灰调为主,主要是酸雨腐蚀建筑物表面后痕迹相对不明显。去年以来,太湖、巢湖等一系列水污染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环境污染正在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给广大人民提供更优美的人居环境、更清洁的空气、更甜美的饮用水、更绿的食品,使人们拥
有更健康的身体,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是科学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如果要实现人均GDP再翻两番,如果也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有关专家初步测算,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将超过30亿吨标准煤。虽然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油、气、煤等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有限,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仅从能源供给考虑,再翻两番的难度就很大。如果沿袭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不仅会加剧国内能源资源供需的矛盾,恐怕全球的能源资源也难以支撑。所以,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的生存和发展,也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考虑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要考虑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