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28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效!
  4.待监考⼈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律使⽤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应⽴即停⽌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员确认数量⽆误、允许离开后,⽅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给定资料
  1.2012年7⽉9⽇半夜12点,北⼤未名BBS上,⼀名硕⼠毕业⽣匿名发布的⼀则帖⼦道出了⾃⼰⾟酸⼜⽆奈的遭遇:因为⾃⼰到的⼯作⽉薪仅有8000元,⽗亲竟对他恶语相向,还不断打电话对他进⾏骚扰。⽗亲觉得作为北⼤毕业⽣,“⼀年挣上百万应该毫⽆压⼒”,因为曾经对亲戚这样夸过⼝,所以现在⾯对他⽉薪8000元的现实⽆法接受,觉得很“丢脸”,不惜和他撕破脸。“爸爸,对不起!我北⼤毕业,但我没能挣⼤钱、当⼤官!”这名北⼤硕⼠毕业⽣这样表达对⽗亲的“歉意”。倍感⾟酸的同时,他也不禁向⼤家发问:“你们的⽗母也都是这样吗?”
  虽然是在半夜发出的帖⼦,但这名学⽣的经历却引起了⼀众北⼤学⽣的共鸣。“我家⾥认为北⼤毕业的应该去当市长、当省长”“我⽼爸说北⼤毕业的应该进中央”“我奶奶⼀直说,北⼤毕业的,当个⼩⼩的省委书记就可以了”……在众多的跟帖中,这样的“雷⼈雷语”不断。⼀名北⼤学⽣说,⾃⼰的⽗亲极希望⾃⼰能当公务员,“认为这样能提升我们家乡的声望,给他长⾯⼦,同时也借着我的声望给家⾥做点贡献。”⼀名北⼤博⼠⽣跟帖说,“我爸说我如果⽉薪拿不到1万以上,北⼤就算是⽩上了。”另⼀名北⼤学⽣曾和⽗母说,⾃⼰毕业后年薪应该不会低于七⼋万,没想到⽗母说:“北⼤毕业的年薪⾄少得有⼏⼗万才⾏吧!”
  作为全国数⼀数⼆的学府的“天之骄⼦”,⽗母希望孩⼦毕业后能够光宗耀祖,希望他们年薪⼏⼗万甚⾄上百万,⾄少也要当个公务员,⽽有些⼈毕业后不过是“泯然众⼈”,这让很多⽗母⽆法接受。在⼀些家长的眼中,培养孩⼦上北⼤是他们的⼀笔投资。“我家⾥⼈总是说,⼈家养猪挣钱,我们培养孩⼦。
”⼀名学⽣说,从⼩到⼤⽗母都为⾃⼰感到骄傲,但到⼤学之后他就很平庸了,⽗母也就对他失望了,上⼤学后他跟⽗母吵过很多次。
  北⼤学⽣的集体“吐槽”连⽇来在微博上也引起热论,有友调侃道:“原来北⼤毕业⽣还有这样的烦恼!”虽然⼤多数友认为“⽗母太⾃私”,但也有友对⽗母表⽰理解。@闵⾏知青周远科就说:“不能怪⽗母,他们那代⼈(特别是在农村)的观念是,上就是要当官、挣钱、光宗耀祖,他们⾟苦⼀辈⼦供我们读⼤学,不就盼望着⼦⼥能过得⽐他们那代好吗?你读了硕⼠博⼠,⽗母亲戚对你的期望值⾼很正常。”
  不少友认为,⽗母应该转变观念,“考⼤学⼜不是古*科举,进了北⼤不⼀定要当官”“就算要当官,也不可能⼈⼈都进中央”。还有友认为,⽂凭并不能说明什么,“现在⼤学扩招那么厉害”,“进了社会拼的是智商和情商”。
  2.暑假来了,北京⼤学、清华⼤学门⼝⼜出现了游客爆棚的场⾯。上流传的⼀组图⽚中,北⼤门⼝遮阳棚的⽴柱都被挤弯了。记者现场体验发现,散客排队挤进北⼤⾄少要1个⼩时。
  根据北⼤规定,2013年7⽉15⽇⾄8⽉18⽇,每⽇准许散客登记⼈校的时段是8时3分⾄11时30分和14时⾄17时。某⽇13时20分,当记者赶到北⼤东南门,此时门⼝已有约50⼈,排成了两队。
  记者在队伍中发现,很多游客都是带着孩⼦来的。排在记者后⾯的⼀家三⼝来⾃辽宁,其中⼩男孩刚上初⼀。爸爸⼀边给孩⼦扇风,⼀边对他说:“北⼤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年叫京师⼤学堂,进去要好好看看,回家后写篇作⽂。”排在记者前⾯的是16岁的⾼⼀男孩⼩卢,他是独⾃⼀⼈从河北保定来的。谈起为何要参观北⼤,⼩卢只说了“向往”两个字。他还
说,“爸妈叮嘱我,来北京了,就得看看北⼤、清华。”排队的游客们谈起北⼤,也是充满敬意,还有⼈说“你看北⼤门⼝捡瓶⼦的都⽂绉绉的”,引来⼀阵哄笑。
教师招聘面试真的太难了  ⼴州市社科院⾼级研究员P说,在中国,很多⼈总是把和功成名就联系起来,这种观点在现实中是要受到挑战的,“清华、北⼤产⽣了很多富豪,但很多富豪并没有上过清华、北⼤。”P说,家长应该调整好⼼态,不要太急功近利。
  ⾸都师范⼤学教授2指出,⽬前青少年学⽣⾝⼼压⼒过⼤,主要源于⽗母对孩⼦期望过⾼,希望孩⼦上更好的学校、取得更⾼的分数,这让孩⼦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当中。⼤多数孩⼦的成长轨迹都被⽗母和社会普遍的成才标准所制约,没有⾃⼰选择的权利,始终按照⽗母制订的⼈⽣规划来学习、⽣活、成长。当下⼏乎所有的家长都具有望⼦成龙、望⼥成风的情结,这种情结包含着家长的经验教训,把⼦⼥当作实现⾃⼰梦想的⼯具。
  3.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我强⼤的精英,⽽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代健康、成熟的合格
公民。
  ⼏乎所有中国孩⼦胸前都曾飘扬过红领⼱,⼈⼈都知道它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是“⾰命烈⼠的鲜⾎染成的红旗⼀⾓”,对于初⼊学校的孩⼦来说是奠⼤的荣誉与向往。然⽽没有想到,在某地的⼀所⼩学,竟然会由此派⽣出⼀条惹眼的“绿领⼱”来。
  “绿领⼱”本⾝并不惹⼈厌憎。有不少城市在尚不到⼈队年龄的⼀年级新⽣中间试⾏“绿领⼱”,将它作为少先队“预备队”的标记,衬着⼀张张稚嫩笑脸,像新长出的苗苗⼀般可爱⽽充满希望。但这⼀次,这⼀⼩学的“绿领⼱”被⽼师当成“激励没戴上红领⼱的学⽣”的⼿段,被学⽣们解读为“差⽣”的⾝份标志,因⽽格外触⽬惊⼼。看见孩⼦们⼀离开学校就赶快摘下“绿领⼱”藏进书包的动作,听见系“绿领⼱”的孩⼦说“不戴怕⽼师说”、系红领⼱的孩⼦说“你学习差,只能戴‘绿领⼱’,我才是真正的红领
⼱”时,这样的触动尤其强烈。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格健全的公民为培养⽬标,教育孩⼦“成⼈”的重要性远远⼤于“成才”。然⽽,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过程挤压得⼗分扁平,不仅让孩⼦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更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他们的⼈⽣观、世界观。很难想象,⼀个从未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的“差⽣”,如何能够拥有适度的⾃尊⾃重意识、不以对⽴的情绪看⼈处世;也很难想象,⼀个仅因学科成绩优秀或拥有了“红领⼱”“五道杠”就被娇纵的
“优等⽣”,即便⽇后成为“精英”,便会陡然懂得平等待⼈、体恤弱势⼈。⼀位16岁的“神童”博⼠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应当做“王者”“⼈上⼈”,且要求并不富裕的⽗母付全款为他在北京买房,此等表现也从另⼀⽅⾯证明了这种单薄教育理念的缺失。
  4.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结束,最终有152万⼈审查合格,平均每个岗位有77⼈竞争。其中37个招录职位的报名⽐例超过1000:1,最热岗位竞争⽐达7192:1。早在此前,为了能让“有志者”顺利“闯关”,不少公考培训机构⼤显⾝⼿,甚⾄
有“好事”的⾼校,堂⽽皇之地开设了以公考应试为⽬的的“选修课”,乃⾄“必修课”。
  公考培训究竟可不可以“⼊课”、该不该“⼈课”?尽管当事的学校声称有助于学⽣就业,应该提倡。但⼤学当以培养学⽣“独⽴⾃由之精神”为⼰任,在⼈才培养、课程设置上过分讲求从现实需要出发,过度“⼯具”“理性”,难免会陷⼊“功利主义”的泥淖,最终迷失对⼤学理想的坚守和追求。
  作为⼤学,要有“超脱”⽓质,⼤学教育最终让学⽣获得的,不应是某些知识、某种技能,更不是某个岗位,⽽应是深植于学⽣内⼼和⾻髓的理念、情怀和⽓质。占⽤有限的教育资源,开设公考培训选修课、必修课,岂不是有对学⽣的职业选择进⾏“诱导”之嫌?此举之下营造出的“全民考公”“考公为荣”的氛围,岂不是为已显畸形的“考公热潮”推波助澜?
  ⽏庸讳⾔,⼤学教育不能脱离实际,⽽要关注现实、融⼊现实。但这种“实际”和“现实”,应是各个学科最新的理论成果、最鲜的研究动态、最准的发展趋势,⽽不应是瞄准当下的某种流⾏、某个热门,进⽽急功近利教授学⽣某种谋⽣的技能。⾼校公考培训进⼊课堂,说到底是迎合现实的“短平快”⾏为,⽆论出于什么样的初衷,都难掩其背后的功利⼼态。
  柏林⼤学的创办者、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寂寞与⾃由是⾼等学术机构范围内起⽀配作⽤的原则。⾯对强⼤世俗⼒量的挤压,⼤学不能⼀味“⼈乡随俗”,相反更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唯有如此,⼤学存在的意义才愈发彰显,⼈类⽂明的精神之光才愈发闪亮。
  5.⾼考在中国素有“第⼀考”之称,每个省都有“状元⽣产线”和“⼀本考⽣⽣产车间”。最的是⼈⼤附中,据说北京市这些年来的⽂理科状元,⼀半以上出⾃这所中国最⽜的中学。河北的衡⽔中学也是⼀所状元,不仅垄断了状元,甚⾄在全省能够上重点⼤学的考⽣当中,它占了⼀半,其他的上百所⾼中加起来才能跟它相⽐。从宁波镇海中学站的“⾼考榜”上可以看到,⾃2007年起,每年该校的⼀本上线率都超过90%。对⾼分、对状元的追求,让学校和学⽣都倍添压⼒。
  “我并⾮排斥学习,⽽是希望我们⼤家可以为了⾃⼰的理想⽽学习,学习⾃⼰想学的知识,我们是⼈,不是机器,更不是学校为了提⾼升学率的机器。”这番⾔辞犀利的话,是江苏省⼀名⾼中学⽣在数千名师⽣众⽬睽睽下的演讲。事后这名学⽣的演讲得到了⼴泛的传播和热议,表明它在⼀定程度上激起了众多学⼦的共鸣,反映了受教育者的⼼声。
  作为浙江省⾼分考⽣最多的学校之⼀,杭州市第⼆中学校长Y坦⾔:“如果这种吃苦能给孩⼦带来什么好处也就罢了,问题是初三和⾼三的复习是对学习⾏为的⼀种扭曲,因为是通过不断地做、不断地记、不断地刺激,然后形成所谓的正确率的再现,跟现代学习刚好相违背。现代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法的,⽽我们在低⽔平重复的只是⼀些⼯具性的内容。”
  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J表⽰,当前的教育模式以中⾼考为“指挥棒”,培养了⼀批擅长考试的学⽣,为学校争取荣誉、增加效益,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其功利性可想⽽知。这种教育模式是将教育设定为竞技场,使青少年为个⼈命运以及成功进⾏竞争,同时将所有受教育者区分为“成功者”和“失败者”,改变了年轻⼈本应该拥有的平等、关爱。今年读⾼⼆的⼩贺已经戴上了400度的近视眼镜。⽂学⼀⼀这个曾经令他激动不已的梦,在这些年⾥变得渐渐模糊起来。上⼩学的时候,他对⽂学和历史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进⼊初中后,他尝试着写了很多尚不能称之为“⼩说”的故事,⽤电脑打印出来,还装订制作了封⾯,拿到亲友中传阅,煞有介事地过了把作家瘾。但现在,⼩贺早就没时间去做这件事了,他已经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来了。
  ⼀位北京市民说:“许多学校加⼊到对成绩的争夺战中,⽽压缩学⽣上体育课的时间和双休⽇⽤来做习题是竞争的关键。”
  浙江省疾控中⼼营养与⾷品卫⽣监测所副所长G在接受某报采访时说,⾃⼰⼥⼉所在的⼩学把⼀天两
次的眼保健操改成了⼀天⼀次,他和⼏位学⽣的家长⼀起去学校反映,学校却说“把做眼保健操的时间拿来继续上课,⼀个学期也能利⽤不少时
间呢”。
  实际上,中国教育部门并不要求校长们追求升学率,并且明⽂规定各地不得对⾼考成绩排名,对校长的考核⾥,也绝对没有对⾼考成绩的任何要求。但是家长们认为,⾼考是决定孩⼦命运的考试,考上好⼤学才有好前途。因此从名⼩学、名中学到名⼤学,这已经成为中国孩⼦们的第⼀选择。“当下流⾏的⼀些⼝号,诸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考改变命运’等,都是教育极端功利化的结果。”研究员J说。
  “有些地⽅⾼考不好,县委书记出来道歉,其实是因为⽼百姓⽐较关注⾼考成绩,⾼考成绩成为衡量⼀个地区教育发展⽔平的标尺。”教育专家熊丙奇说,“地⽅官员⾮常在乎⼀年有多少孩⼦考上北⼤、清华,他们认为这象征着教育实⼒,这种思维就是‘教育GDP主义’。”这⼀切都似曾相识:不计成本、不计后果地透⽀资源和发展潜⼒换来经济的增速,不计成本、不计后果地透⽀孩⼦,为学校争光,为地⽅争光。“GDP主义的毒害太深了。”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说。
  6.新华社等媒体报道,美国芝加哥⼤学国际⾼等教育研究中⼼的⼀项调查显⽰,单论⼯资,在全球28个国家的⽼师中,中国⼏乎排到了垫底的位置。
  在中国,刚⼊⾏的⼤学⽼师收⼊按购买⼒平价计算,为每⽉259美元(约合⼈民币1632元),是全球“”。中国⼤学⽼师的平均⼯资也仅为720美元(约合⼈民币4537元)。相对于城市的平均⼯资,这个数字也不算太少。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字是平均的,它会掩盖⼀些教师收⼊的窘迫现实。
  不过,教师穷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精神的堕落。中国⼈民⼤学原校长纪宝成曾批评过“⼤学围绕市场转”。事实上,现在的⼤学不仅在围绕市场转,也在围绕权⼒转。于是乎,教育失去了尊严,功利主义越来越盛⾏,⾼校与教师成了⾦钱与权⼒的奴⾪;于是乎,⼤学更加看重教师项⽬经费的多少,常常忽视⼀些教师实际的科研⽔平;于是乎,⼀些学⽣也不再崇拜有学问的⽼师,⽽只是看⽼师开什么豪车。相⽐于较低的待遇⽽⾔,这样的教育环境与校园氛围,⽆疑会让“不功利”的教师更加痛苦。
  “教育功利化,学术⾏政化,学校衙门化,学界官场化,学者奴才化”,这是社会对⼤学的评价。“教育功利化”不仅导致⼤学效率低下,导致⼤学和教师失去尊严,也导致了⼤学教师们的贫富分化。华中科技⼤学原校长李培根曾直⾔不讳:“仅仅靠国家规定的⼯资收⼊,⾼校教师的待遇就太差了,让某些教育机构的⽼师有了为房为车、追名逐利的借⼝。”待遇太差原本不该是⼤学教师追名逐利的借⼝,但在功利化的现实⾯前,待遇却常常会成为⼀些教师的选择。
  基于此,政府不仅要加⼤对教育的投⼊,提⾼⼤学教师的基本待遇,严格监督教师的“创收”收⼊,也
要在教授治校、去官化和去⾏政化等⽅⾯抓紧改⾰。唯此,教育投⼊才不会打了⽔漂,⼤学教师才不会只顾追名逐利,⼤学才不会越来越功利化。
  7.下⾯是某⽇报发表的⼀篇署名⽂章:
  从事教育⼯作51年,我的梦想⼀直⾮常明晰——建⼀所中国最现代化的⼩学。
  1962年,我到北京市史家⼩学当⽼师。当时学校还是个“破庙”,师资匮乏、条件很差,除了电灯、电铃,很难到其他带电的东西。全校开会,校长拿⼀张纸卷成喇叭喊话。我去商店买来变压器,⾃⼰锯制喇叭盒,利⽤中学所学的物理知识为学校创⽴了有线⼴播系统。从那以后,我们想⽅设法改善教学条件,陆续建起全国第⼀个红领⼱电视台、第⼀间计算机教室、第⼀座校园塑胶体育场……经过40多年的艰苦努⼒,史家⼩学发⽣了脱胎换⾻的变化,成为蕴涵“绿⾊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和谐校园”理念的现代化⼩学。
  改善教学条件,为孩⼦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为民族的未来⽽投资。巴西前副总统若泽•阿伦卡尔到史家⼩学参观时曾写下这样的话:“我参观了史家⼩学,就懂得了为什么中华民族是⼀个值得尊重的民族。”随后,巴西⼜组织了两个访问团参观学校。当我问来访的客⼈有什么感想时,听到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也被感动了,⼀是巴西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看到中国有这么好的教育,我们很震惊;⼆是看到了孩⼦们的笑脸,我们为他们的幸福⽽感动。”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让每个孩⼦的脸上都绽
放微笑绝⾮易事。在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中,我遇到的挑战还不是改善教学条件,⽽是考试分数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博弈。在以分数论英雄的考核体系下,分数指挥棒⽆所不在,如果稍有不坚定,就会动摇素质教育的理念。教育不能太功利,对⼀个孩⼦来说,分数固然要紧,但幸福的童年、健康的⾝⼼、全⾯的发展更为重要。如果在童年时期“跑偏”“出位”,将来再改起来就会很艰难、很痛苦。在我们⾝边,培养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有的孩⼦虽然考试成绩很好,却最终没有成才;有的甚⾄还⾛上邪路、铸成⼤错,令家长痛不欲⽣。
  孩⼦的教育,⼀头系着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头连着综合国⼒、民族未来。我们国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资源强国⾏列。振兴教育事业,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美好梦想,离不开教育⼯作者的扎实奋⽃,更离不开政府的投⼊、社会各界的⽀持。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依然⽋账不少。教育并⾮⼀投⼊就⽴马见效,这是教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然⽽教育却最见功⼒,因为⼀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最终依靠的是教育培养出的⼈才。在这个意义上,发展教育事业尤应警惕短视与功利。
  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就没有现代化的中国。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办好祛除功利、提升素质的教育事业,应是最有⼒的⽀撑。
  8.中国教育具有⼗分悠久的历史,但⼏乎从未摆脱过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彩。⽆论是《论语》中的“
学⽽优则仕”,还是《励学篇》⾥的“书中⾃有黄⾦屋,书中⾃有颜如⽟,书中⾃有千钟粟”,古代读书⼈⼀直秉承“学以致⽤”的思想,希望可以“朝为⽥舍郎,暮登天⼦堂”,渴望凭借⾃⼰的学识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从⽽达到实现⾃我、光耀门楣的⽬的。
  到了社会竞争⽇益激烈的现代,教育功利化更是愈演愈烈。很多学校以中⾼考上线率为“指挥棒”,旨在培养⼀批擅长考试的学⽣,为学校争取荣誉,增加效益。“唯分数论”评价标准盛⾏,⽽忽视孩⼦健全⼈格的塑造和良好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其功利性也是毫不含糊的,⼊学、考试、成绩、深造、⼯作、⾼薪构成各个阶段的⼈⽣⽬标,强势的功利主义压倒性战胜其他⽬的。
  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所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给他们能发挥⾃⼰的能⼒,完成他的⼈格,于⼈类⽂化上能尽⼀分⼦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造成⼀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的的⼈去应⽤的。”每⼀个孩⼦就像⼀颗种⼦,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给予其充分的温度、湿度和养分,引导其按照⾃⾝规律循序渐进、⾃然成长,从⽽到适合⾃⼰的⼈⽣道路,进⽽能为国家、⼈民作出贡献。如果只局限于个⼈世俗的成败得失,将教育仅仅作为“升官发财”的⼿段,则不免落⼊了功利化、世俗化的窠⾅。
  三、作答要求
2023年四川省公务员职位表  (⼀)请根据“给定资料2—4”,对当今社会教育功利化的具体表现及影响进⾏概括和归纳。(20分)
  要求:全⾯、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给定资料1”中提到,北⼤学⽣的集体“吐槽”在微博上引发热论。为使学⽣⽗母转变现有观念,请你以该校相关部门⼯作⼈员的名义,草拟《给各位学⽣家长的⼀封信》。(30分)
cetbmneeaeducn
  要求:(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
  (2)语⾔⽣动,有说服⼒;
  (3)不超过500字。
  (三)教育家蔡元培先⽣曾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给他们能发挥⾃⼰的能⼒,完成他的⼈格,于⼈类⽂化上能尽⼀分⼦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造成⼀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的的⼈去应⽤的。”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拟题⽬,写⼀篇⽂章。
  (50分)
  要求:(1)⾃选⾓度,⽴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解析:
  (⼀)答案提⽰
  表现:(1)把和功成名就联系在⼀起;(2)⽗母对孩⼦期望⾼;(3)孩⼦的成长轨迹被成才标准制约;(4)⽗母把孩⼦当作实现⾃⼰梦想的⼯具;(5)⼤学开设公考培训课;(6)畸形的公考热潮。
  影响:(1)青少年⾝⼼压⼒⼤,学业负担重;(2)将庸俗浅薄的功利价值观植⼊孩⼦的世界观;(3)不利于孩⼦形成健康的⼈格;
(4)⼤学教育追求流⾏,急功近利。
  (⼆)答案提⽰
  给各位学⽣家长的⼀封信
  各位家长朋友:
  你们好!
  在⾼考激烈的竞争当中,您的孩⼦脱颖⽽出成为⼀名北⼤学⼦,这离不开孩⼦⾃⾝的努⼒,更离不开家长对孩⼦的⼤⼒⽀持和殷切期望。但很多家长认为,作为全国数⼀数⼆的学府的“天之骄⼦”,孩⼦毕业后就应该光宗耀祖,年薪要达到⼏⼗万甚⾄上百万,⾄少也要当个公务员。其实,家长这样的要求或过⾼的期望会给孩⼦造成很⼤的⼼理压⼒,因此这种观念亟须转变。公务员选择题库及答案
  在孩⼦进⼊社会后,⽆论其学历还是教育背景,都是其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众多条件之⼀,但并⾮成功的绝对保障,孩⼦的兴趣爱好、⼈际交往能⼒等也是影响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所以,家长认为只要取得的通⾏证,就能通向成功之门的想法是⽚⾯的、不切实际的。加之我国的教育现状——以中⾼考为“指挥棒”,这虽然培养出了⼀⼤批善于考试的学⽣,却忽了对其解决实际问题能⼒的培养。
  家长要明⽩,教育孩⼦“成⼈”的重要性要远远⼤于“成才”。从家庭到学校,都要摒弃这种急功近利的“育⼈”观念,减轻孩⼦的学业压⼒,⿎励其⾃由学习,发展⾃⼰的兴趣,避免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他们的⼈⽣观、世界观,从⽽使孩⼦真正“长⼤成⼈”。
  (三)参考范⽂
  祛除教育功利化
  改⾰开放30多年来,国家制定了新的教育政策。我国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核⼼,中国教育已经从整体上度过了教育资源最为短缺、最为贫困的时期。2012年,各种形式的⾼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2500万⼈,⼊学率达到23%,满⾜了⼈民众接受⾼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但是,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分明显,其中教育功利化问题最为突出。
  所谓功利化,就是指以强烈的终极利益为欲望追逐的动⼒,完全忽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的,⽆视过程的愉悦享受,仅求得结果速成的⼀穗⼼理和⾏为模式。⽽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表现为学⽣、家长以及学校对教育的态度。例如,很多家长认为,作为全国数⼀数⼆的学府的“天之骄⼦”,孩⼦毕业后就应该光宗耀祖,年薪⼏⼗万甚⾄上百万,⾄少也要当个公务员;⼀些学校以“绿领⼱”“红领⼱”来划分劣等⽣、优等⽣;公考培训课堂⽽皇之地进⼊⼤学课堂,为已显畸形的“公考热潮”推波助澜;“教育GDP主义”思维盛⾏,许多学校把中⾼考作为指挥棒,培养了⼀⼤批擅长考试的学⽣;等等。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过程挤压得⼗分扁平,不仅让孩⼦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更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他们的⼈⽣观、世界观。
国考补录一般多少分  祛除教育功利化,势在必⾏。⾸先,学校在各阶段教育过程中必须以⼈的发展为⽬的。对于⼀个孩
⼦来说,分数固然重要,但幸福的童年、健康的⾝⼼、全⾯的发展更为重要。学校要摒弃“教育GDP主义,,思维,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在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他们的道德情操、⼈格素养得到陶冶和提⾼,从⽽促进孩⼦形成健全⼈格。其次,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转变功利性的观念。家长要对孩⼦成长的各个阶段予以关注,不仅是考试成绩,还有孩⼦的兴趣爱好、⽣理发展问题、情感疑惑、良好性格品质的培养、遇事的态度,以及⼈⽣观价值观等,要及时和他们沟通,使孩⼦感受到⽗母的关爱和在家庭⾥的平等地位。家长要知道,学习成绩不是第⼀位,孩⼦拥有健全的⼈格,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味追求成绩,甚⾄以遏制孩⼦的兴趣爱好来为提⾼成绩挤压时间。
攀西人才网  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我强⼤的精英,⽽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和社会各界的⽀持,国家的各级教育部门承担着重⼤的教育责任,应该正确引导教育⽅向,转变教育模式,不能被功利化蒙蔽双眼;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教育祛除功利化,⾛上科学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