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时间]2021-03-26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能力本位高职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电子类专业为例”(2019JSJG478);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究”(2019SJA0878);2020年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重点课题“协同育人视角下的深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锡教高职函〔2020〕6号)。
[作者简介]丁雷(1976—),男,江苏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0University Education
[摘
江阴人才网最新招聘信息要]高职院校肩负着我国培养新时代工匠型人才的重要职责与使命,但受到历史文化传统制约、社会价值导向异化、机
制保障体系脱节、办学指导思路偏离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不足,影响着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校企双方可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以树匠心、立匠德、铸匠魂、砺匠技、育匠人、成匠才为目标,推进产教“双元”协同育人,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2)10-0186-04
2016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出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同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推进产教协同育人”。2018年至2019年,“工匠精神”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提出“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政府把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也反映了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发展过程中,各行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新时代工匠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应该深刻认识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工匠精神在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是高职院校所肩负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一、工匠精神释义在东西方社会中,工匠精神都是自古就有的概念,体现了劳动者敬畏执着的从业之心、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专注坚持的精神品格、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突破革新的创新内蕴。在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中,传统手工行业匠人已逐步为现代产业工人所取代,但工匠精神却始终贯穿其中,推
动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车轮滚滚向前。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职业技能、职业理念、职业道德
的有机集合。拥有高标准的工匠技术是体现工匠精神
的前提基础,从业者只有精确把握并娴熟运用其职业技能,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并具备后续的创新创造能力。人们的思维理念会影响和决定其行为方式,因此劳动者要具备高超的工匠技艺,首先就要树立自主、严谨、高标、创新的劳动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又是高超的职业技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保障。而工匠精神最终呈现出的正是精益求精的职业信念、力求完美的价值追求,是职业道德与精神的体现。因此职业技能、理念、道德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了工匠精神的职业素质体系。
随着时代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延展丰富,其既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构成部分,又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体现,主要包括了恪尽职守、笃行不倦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坚韧执着、百折不挠的专业精神,尽心竭力、持之以恒的勤业精神,不拘一格、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无私奉献、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等内容。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态度。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围绕知识、技能、素质、情感等要素,将工匠精神深刻融入其中,这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工匠精神本应是职业教育的灵魂,高职院校更是宣扬、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然而在实际的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却是被淡化和忽视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深度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索
雷1
张云峰2
1.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
214405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186
University Education
多方面的。
(一)历史文
历史文化传统制约化传统制约中国古代典籍中虽有“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等崇尚工匠精神的记载,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却更为广泛和根深蒂固。所以我国虽有尊重工匠工艺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但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建设存在不足,这一点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尤为突出。
(二)社会价值导向异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非凡成就,但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部分企业及个人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只看短期效益、没有长远规划;追求利润最大化,缺乏事业信仰;注重产品产能,轻视产品质量;企业宁可高薪聘请员工,也不愿自我培养。2016年,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指出,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9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更短,只有2.5年[1]。这种现象对高校和企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加之“房地产经济”“互联网经济”等对实体制造业的挤压和冲击,工匠精神的生存和成长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三)机制保障体系脱节
工匠精神的培育仅靠高校单方面是难以完成的,需要政府的主导推动及企业的积极参与,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来支撑工匠精神的培育,这也造成了我国企业生产服务层次不高、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现象。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意识形态,需要政府完善工匠制度体系,在精神、物质等多方面予以保障、支持与激励,以实现工匠精神的价值回归。
(四)办学指导思路偏离
目前,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为“分流式”,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是所谓被“淘汰”下来的那批学生才会进入职业教育,从主观意愿讲,并没有太多的学生(包括家长)愿意主动选择职业教育。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职业院校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影响,片面地将学生定位为生产流水线上“螺丝钉”式的劳动工人,把学校当成技术工人的“加工厂”,只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而疏于对其进行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培养,热衷于让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将“德技双修”变为“技能至上”,弱化了对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的培养。而学生毕业后,先就业、再择业及专业不对口等因素也导致工匠精神难以为继。
(五)师资实师资实践经历缺乏践经历缺乏
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高,但大部分一线教师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任务很重,没有过多的时间精力深入企业,缺乏长期在行业、企业工作的经历,没有实际的职业岗位历练,算不上真正
的“双师”。而这样的教师体也难以以身作则并将工匠精神进行传承。
(六)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政府一直在职业教育中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将企业的文化价值、职业精神融入学校教育中,因此,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共同合作,承担起培养高质量工匠及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但在实行过程中,由于相关保障制度、协调机制、角定位不到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制造难以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大都浅尝辄止,也就无法利用企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2]。
三、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切实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且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和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产业不断转型,向着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但从现实状况来看,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这与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有着密切关系,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生
产要素与生产力,我国高技能人才不仅在劳动者中的占比较低,而且技能技艺等平均水平也不够高。因此,我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首先要调整人才培养战略,使产业工人在具备高超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推崇工匠精神。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社会精神凝聚和行为规范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为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新时代产业工作者指明了成长发展方向,要求他们凝聚追求工匠精神的思想共识,提升技能、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担当起新时代赋予产业工人的重要使命。产业工作者首先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等,才能够自觉地遵守行(企)业规章制度、行为规范,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本职工作,这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现实要求。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途构建的重要途径
径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生产、技术、管理、服务型高素质工作人才,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待提高,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与素养达不到社会与企业的预期值。这是教育教学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所造成的,一方面是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不足,另一方面是学校将职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对学生职业素养和精神的培养有所欠缺。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以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为目标,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机
制改革,提升学生素质内涵及职业竞争力,使工匠精神成为高职院校的育人之道、立校之
187
本、强校之魂。
(四)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的有力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的思政教育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要把握好专业性人才培养方向,将立德树人、价值引导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深入挖掘蕴含工匠精神的思政要素,引导学生提高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追求感,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觉践行工匠精神,自主规划职业生涯,树立自我成长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将爱岗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发挥课堂
主阵地作用,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资源与内容,实现新时代知识技能传承与职业道德引领的有机统一[3]。
四、推行深度产教融合,在实践中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且影响深远的一项重要内容,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教育与实践并行,仅依靠高职院校单方面的努力是无法完全实现的,学校必须要与产业、行业、企业深度融合。从国务院2017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到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都明确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目标,要求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推进产教“双元”协同育人。因此,高校、行(企)业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入产教协同育人中。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敬业、专注、求精、创新,体现了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道德与品质,对工匠精神的强调与关注,也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内在本质与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影响[4]。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行为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一)树匠心
树匠心,,执着于行
执着于行,,专注于心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匠心是决心、恒心、衷心、信心、精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主旨与灵魂。一时是兴起,日久见匠心。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学生通过课堂教育或参加报告会、讲座等形式只得到表面的认识,很难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实质。通过产教融合,学生会经历从学生到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身份转变,而就是匠心的深度培育过程,让学生从校内专心于知识的获取和素养的养成过渡到在企业岗位上专注于职业能力与精神的提升。匠由心生、方得始终,学生的匠心需要在实践中培育,在产教深度融合体系下,校企双方共同引导和教育学生不忘初心、秉承信念、勤学苦练、不浮躁、不功利,专注于自身的职业能力与技术工艺的提升,忠诚于岗位职责,孜孜不倦地追求产品(工程)质量与创新设计,为实现强国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立匠德
立匠德,,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而匠德是工匠精神的
支撑与根本。许多高职院校将德业双修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学生不仅要有精湛高超的职业技能,更要具备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品德。匠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企业多方形成合力,产教融合可以将匠德的培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岗位实践中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形成踏实肯干、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职业态度,遵守职业行为准则,认识到自身的职业价值,增强对职业岗位的热爱之情、敬重之感、敬畏之心[5]。
(三)铸匠魂
铸匠魂,,环境育人
环境育人,,文化熏陶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会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体现出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舆论宣传、作品展示、演讲汇报、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将工匠精神引入校园,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产教融合将浓厚的企业文化、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全面融入学生的人才培养中,通过现场观摩、互动体验、岗位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精髓和灵魂,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可以将思政课堂搬进生产车间、工程现场,通过各种生动、典型的现实案例将工匠精神的魅力与力量呈现给学生,告知学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基层做起,练就过硬本领,用行动铸造工匠之魂。
(四)砺匠技
砺匠技,,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讲的就是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是职业素质体系的不同层面,而职业精神需要在职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磨炼才能升华成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因此,倡导工匠精神首先要培育好工匠技术。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教学还是采用虚拟仿真和教学仪器的形式,与实际的生产环节相差甚远,并且知识更新慢,跟不上社会快速的工业化步伐。产教融合可以让企业的生产线、加工中心进入校园,学生和教师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的生产现场进行实践。一般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相应的企业实践经验,很多时候,企业工程师的匠技是优于高校教师的,因而,高职院校可邀请企业工程师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联合培养中。通过产教融合,将课堂导向转变为岗位导向,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明确职责目标,不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激发岗位认同与情感,在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学生在与企业工程师学习交流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高超匠技,还有脚踏实地、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五)育匠人
育匠人,,内化于心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工匠精神,匠人为基。高职院校学生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与创新者。课堂是学生接受工匠精
(下转第192页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