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农机事业良性发展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行业人才问题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农富农之路,是发展我市农机事业的千秋大业。为了提高我市现有农机人才素质、建立和完善人才机制、促进我市农机人才队伍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就农机人才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全市各类农机人员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市(县)区、乡、村干部、机手进行了走访座谈。同时,对全市农机人才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发挥人才优势、配备结构合理的用人机制及其建议、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 农机职工队伍结构情况
(一)结构现状
单位:%
单位
人员总计
管理人员%
安全监理%
推广操作%
合计
30964
市级
43
46.5
25.5
18.6
市(县)、区级
158
50
19.6
30.1
镇级
482
35
27.3
37.5
村级
30281
2.47
0.75
96.75
二)年龄现状
单位:%
 
30岁以下
31-35岁
36-45岁
46-49岁
50岁以上
市级
16.2
6.9
44.4
11.6
20.9
市(县)、区级
4.4
19.6
40.8
13.2
22
镇级
2.69
9.3
30.49
18.87
38.65
村级
2.86
12.6
42
19.1
23.44
三)文化现状
  单位:%
 
研究生
本科
大专
高中及以下
市级
2.3
48.9
46.5
2.3
市(县)、区级
1.89
41.43
32
24.68
 
专科以上
高中
初中
小学
镇级
32.5
37.1
30.2
0.2
村级
0.36
17.1
79.73
2.81
四)职称现状
     单位:%
 
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
市级
2.3
30.2
11.6
市(县)、区级
5
34.8
33.5
镇级
2.48
14.9
22.6
村级
 
0.2
4.5
五)从事农机工作现状
在市级人员中从事本工作10年以上的占25.5%;市(县)从事本工作15年的占36%;乡镇从事本工作3年以下的占6.63%;村级从事本工作10年以上的占59.42%。
二、农机发展人才需求形势
(一)现代化农业积极推进,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我市已成
功摸索出适合自己发展并具领先理念的现代化农业模式,不但积极实施以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而且重点以规模化管理、机械化作业、信息化技术、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为实质性内容,极大地推进了现代农业健康而有序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农机技术亟待专业人才。 如何拓展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专业人才去研发。但是在新型农机产品中,各种液压、电控、激光甚至全球定位等新部件、新技术的应用,农机产品逐步向高科技方向发展,现代农业装备为广大用户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农业机械的新技术、新组件在被越来越多采用的同时,农机专业的教育却面临着弱化,年轻农机人才严重断档,致使一些信息技术设备无人会用,为此,急需一批会操作信息化装备的农机人员。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急需懂行善管的技术咨询人员。随着农机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从过去的由粮食作物生产向经济作物拓展;由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产业领域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延伸。随之,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和服务组织也在不断创新,呈现出了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
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以及集团承包、“一条龙保姆式服务”、代耕代种和“场村共建”等服务方式层出不穷,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迫切需要,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为此,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有创新的农机管理、服务和技术咨询人员。
(四)农机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司法服务显得尤为迫切。相继出台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化管理条例》、《农业机械维修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2004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颁布5个中央一号文件,各级政府相继出台若干政策性文件,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装备技术、财政投入、保险政策、税费减免、金融信贷、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合作社、燃油供应等方面的扶持内容,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随着自主经营体制的逐渐转变,农机面临的民事纠纷,经济合同争议等涉法案例也越来越多,农机司法服务人员远远跟不上对职工法律知识普及的需要,跟不上对司法调解服务的需要,农机司法服务形势紧迫。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识水平不高、后续人才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求。一是农机人才队伍文化程度偏低。市、市(县)、区本科学历占44%,乡镇本科学历甚少,专科以上只占乡镇人员32%,高中及高中以下占32.6%;村级专科以上只占村级人员0.36%,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职工占总数的70.67%,而在乡村拖拉机驾驶员却占到72.47%,有的老机手文化水平只在初中以下,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学历,在考试时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二是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对农机新知识比较缺乏,平时大部分人员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市场经济新理论、经济管理新思维、农机经济新知识。为此,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更显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二)职工队伍面临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问题突出。从调查的市、市(县)、区数据中可以看出,从事农机工作15年以上的占总数31.8%,50岁左右占到35%以上,乡镇从事农机技术工作3年的只占6.63%。尤其从事机务管理在50岁左右的可达40%以上,由此看来,存在着严重的青黄不接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基层农机站收入少,经济待遇低,有一定学历的年青人不愿干,老同志还离不开,缺少宣传引导和相关的激励机制。为此,农机职工中坚力量弱化,后继乏人问题更显突出。
(三)专业人才比例失衡, 人才的行业分布不尽合理。根据农机现代化发展人才需求形势,对比我市现状,明显看出我市农机人才队伍人才缺乏,断层明显,结构失调,比例失衡。根据调查:我市、市(县)区、乡三级农机专业人才只占总人数的35.6%,其中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技能中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5%,35.1%和42.7%。按照江苏省农业机械推广法的要求,从事农机推广的专业人员比例应当不少于80%,而我市农机专业人员还不到30%,从事农机监理的专业人员则更少,与我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极不相配。宜兴市自2004年实行水利农机站属地管理后,许多水利农机站人员被分流,站内人员只有2-3人,而且均非农机专业人员,严重影响农机事业的发展。
(四)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技术、管理和复合型人才紧缺。我市经过10多年的高增长、跨越式发展之后,整个经济增长的结构和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正逐步向高科技、高效益、知识驱动型转变。无论是农机管理领域,还是科技创新行业,属于学习型、模仿型、改造型的比较多,而属于自己原创的就比较少。从调查高尖端人才数据可看出,我市、市(县)区、乡三级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只占总数的3%(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为9.3%)。这一现状与农业现代化有着很大差距。再者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以及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则显的更少。这样的人才结构距建设与争创农机一流水平的要求相差甚
大。江阴人才网最新招聘信息
(五)高技能人才稀缺。近几年来,无锡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不断增加,岗位需求每年增加50%以上。然而,全市农机人员中的高级工还不到30人,技师则更是稀缺,高技能人才仅占乡村二级总人数(30763)的千分之八,而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比例在40%以上,由此可见,我市农机行业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六)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偏少。近年来,随着我市高性能农机装备的大量增加,现有乡镇从事机务的人员严重不足,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到50%,农机机务队伍面临青黄不接。据调查,全市751名维修人员要承担264个乡镇和1500多个村委(街道)的农机维修任务,平均二人负责一个乡镇,四个村委,故常会出现机具坏了无人修的状况。
四、原因症结
农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障碍;既有体制机制的成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
1、农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尚不健全,造成专业人才的缺失。
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原因,无锡地区的农机相关专业办学信心不足,层次不高、功能不全,培训内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场地严重不足,尤其是高级工、技师等专业性强、面向国际化程度高的教育培训资源更加缺乏,难以适应技工人才实用性、应用性强的需求特征。同时,前几年南京农机院校毕业的学生分不到基层农机站,造成想去的去不了,不想去的反而去了不少。
2、科学合理的农机人才评价体系尚不完备,影响了农机工作的发展进程。目前,农机工作人才评价认定标准还比较单一,农机专业资格评聘制度还没有建立,专业农机工作人才职称发展序列还要进行跨行业评审,没有形成农机行业的岗位体系。加之,机关中的农机专业技术职称暂停申报评审,致使有农机专业的人才搁之门外。另外,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力量十分薄弱,市(县)、 区行政编制甚少。如惠山区只有局长一人是行政编制,其余人员都是事业编制,而乡镇进入事业人员则更少,基本上在1-3人,农机发展缺少足够的空间。
3、农机人才薪酬待遇普遍较低,缺少吸引力和工作积极性。据统计,我市现有各类从事农机服务业人员3万,是一个不小的职业体。这个体一方面人员日趋大龄化,而另一方面行业内又很难留住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究其原因,主要是与该行业劳动强度大、工作待遇
低有关。专业农机手忙时每天工作一二十个小时是常事,但就收入水平以全国平均水平计,平均每月也就一千元左右。我市惠山区前洲镇从事农机工作30多年的石瑞荣,2000年前每月拿800元,到现在每月也只有1900元,几十年来没有多大变化,农机职工整体薪酬待遇低于同类其他行业职工工资平均水平。
4、 社会对农机工作的认知、认识、认同程度不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一般只有到了两个“农忙”时才会想到农机,其它时间农机工作的需求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拓展,加上农机自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以及对社会的宣传力度不够,更使公众对农机工作的认知度偏低,这一现象在2007年创建市文明机关活动中对每个单位打分的情况就是一个证明。
五、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我市对农机人才队伍的发展要求是:“培养数以千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造就数以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要建成这样一支农机人才队伍规模,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农机人才开发管理体系和政策措施,抓好农机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工作,为农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