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研究
作者:***
来源:《社会与公益》2021年第02期
        摘 要:老龄化问题不仅是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还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社区养老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今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任务。社会工作参与社区养老建设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满足居民对社区养老的服务需求。笔者基于参与河南省洛阳市K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阐述当前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养老的服务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养老服务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服务构想和举措。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养老;精神文化需求
        一、相关概述
        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涌现出大量社会问题,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相对弱势
的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较弱,对社会的依赖性较大,因而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关心和照顾[1]。中国自20世纪末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对于有效应对老龄化,满足人民众的养老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社区居家养老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它承担着今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任务,今后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要依托社区这一平台来满足自身的养老服务需求。社会工作在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一方面,通过提供直接服务,满足老年人心理慰藉、情绪支持、人际关系疏导、精神文化、健康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提供间接服务,链接社区周边资源,构建邻里互助体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
        随着养老问题的凸显以及社会工作参与养老实践范围的扩大,国内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研究逐渐加以重视,但是研究往往阐述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养老的优势、作用;注重从大范围的社区现状和问题出发提出解决对策[3],对于社会工作如何提供专业服务满足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实证研究比较少。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结合笔者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亲身经历,以洛阳市K社区养老服务为例,结合访谈实例和调查数据,着重研究社会工作如何满足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阐述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
务的过程,发现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二、社会工作介入K社区养老服务背景
        (一)K社区基本情况
        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K社区是拆迁安置村回迁形成的社区,目前有3000多人,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早出晚归,社区里日常活动人以老年人居多。该社区党服务中心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中,约400平方米作为社区办公室,其余约2600平方米都用来为居民提供服务,党服务中心基于弱行政化服务的原则,立足居民,依靠党建引领,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的办事及服务需求。党服务中心依托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党空间运营,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以党服务中心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服务,重点满足社区老年人在精神娱乐和健康生活方面的需求,让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生活。
        (二)K社区老年人需求分析
        通过入户探访和问卷调查了解K社区老年人在社区养老中的服务需求,采用随机抽样的
方式共调查社区老年人138人,占社区老年人总数的30%。其中,男性60人,占比为43.48%;女性78人,占比为56.52%。通过社区走访、调查分析等方式评估该社区老年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需求。
        1.乡土情结浓厚,对土地有感情依赖
        K社区为村改居社区,这是整个社区的大背景,也是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宏观环境。社区中的老年人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与土地感情较为亲近,进入社区生活后,村民土地大多被征用。但社区中的老年人仍旧愿意亲自耕种土地,因此,下地干活也成为许多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访谈时,老年人在交流中也会流露出对失去土地的惋惜。
        2.老年人心理慰藉需求未得到满足
        K社区部分老人因年龄、身体状况等原因很少外出活动,长期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生活单调乏味,容易产生压抑和孤寂的情绪。这部分老人有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但因上述原因无法参加活动,外加子女工作忙,无暇顾及老人的心理需求,长此以往,老人会产生孤独、被抛弃的感受。
        3.老年人文娱活动匮乏
        走访过程中发现,老年人闲暇时间多,但文娱活动较少,多依靠闲坐、串门、打牌、看电视消磨时间。入户访谈老人中,52人喜欢类活动,占比为37%,爱好健身、手工、戏曲等活动的人数较少,所占比例分别为12%、10%、12%。由于被调查者中绝大部分老人都是农民,他们搬迁之前的日常活动以下地做农活为主,没有其他特殊兴趣爱好。由此可以发现,社区中老年人大多只满足于衣食住行和健康等基本需求以及以活动、聊天解闷为主的文娱需求,对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不强烈。
        4.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
        调查发现,K社区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大多数,占比为94%,高中及以上学历仅有8人,占比为6%。虽然绝大部分老年人都接受过学校教育,但是他们的识字范围仅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要,阅读报刊、文章仍有很大困难。对于文盲、不识字的老人来说,他们不想参加识字班,原因有二:第一,没有时间,平时做饭、接送孩子,无法抽出时间学习;第二,学习意识和兴趣不强烈,认为自己已经年老,再识字也没有多大用途。
        5.老年人健康保障不足,生活质量低
        调查发现,K社区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居多。所受访老人中,身体健康、无疾病的共46人,占比33%;患慢性疾病的有80人,占比58%。由于患病时间长,吃药看病不仅占据生活开支中的大半,增加生活负担,还会消磨老人的健康心态,降低其生活自信心。
        三、社会工作介入K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一)居家探访服务
        居家探访服务主要针对社区高龄老人以及外出不便、日常活动主要以居家为主的老年人。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探訪交流、心理咨询、节假日或纪念日关怀等。通过前期需求调查,初步和居民建立关系,了解居民日常生活状态,评估出适合定期进行上门探访的老人。探访活动首先是和老人聊天,通过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介入,例如,在一次探访中社会工作者进门后发现服务对象正在掰玉米,就借这个话题聊天,逐步加深对服务对象的了解;然后聊天中询问服务对象目前的生活状态,评估服务对象的情绪、精神状态等,发现问题后及时跟进。探访即将结束时进行总结,给予服务对象支持,并邀请其参与党服务中心相关活动。社区
中有些老人的个人经历丰富,如走访中发现有一位老人是抗美援朝军人,社会工作者帮助老人撰写回忆录、搜集历史老照片[4],记录老人的人生经历。
        (二)手工坊小组活动
        社会工作者依托党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开展手工小组活动,每周的手工活动确定一个主题,按照主题类型进行手工制作。手工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工作的专业优势,在小组中,老年人既提升了动手动脑能力,锻炼了手指灵活程度,又促进了和他人的交流,培养了邻里感情,而且,在完成每一件手工作品的同时,那种获得感和满足感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娱乐需求。这也是党服务中心满足众日常活动需求的一个标识。活动过程中还发现,社区老年人有各种不同的需求,因此,及时加以关注,发现新的需求时,适当予以引导。
社工考试成绩查询2020
        (三)依托现有资源满足老年人精神娱乐需求
        K社区党服务中心拥有室、书画室、园艺疗法工作坊、社团活动室、老年剧场等活动空间,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走访、宣传的方式邀请社区老年人前往各活动室进行活动,
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棋、牌比赛,提升服务对象参与意愿,结交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相互交流,扩大社会交往。为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社会工作者积极联系社区及周边老年合唱团、舞蹈队等艺术团体,依托现有资源,免费为其提供排练场地,并邀请专业人士对社团进行指导。社会工作者还策划社区文艺汇演,合唱团、舞蹈队会以志愿服务队的名义参加演出活动,实现资源流通。社会工作者作为负责人筹划并举办的文艺汇演活动,进一步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娱乐需求,增强了社区活力,同时给予社区自组织充分的展示机会,提升了自组织成员的自信心和获得感。
        (四)链接外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社会工作者积极链接外部资源,通过和当地健康管理协会对接,邀请协会成员定期在服务中心为老年人讲解医疗、养生相关知识,帮助老年人掌握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宣传倡导等形式普及“早预防、早诊断、早”“膳食指南”等健康理念和知识,满足老年人健康方面的需求。经过和当地插画协会的沟通,协会成员在园艺疗法工作坊举办插花活动,带领社区老年人完成插花作品,从而起到帮助服务对象纾解压力、洗涤心灵的作用。
        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内容形式化,服务覆盖范围小
        社会工作在满足社区老年人精神娱乐需求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通过个案、小组等形式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老年人日常生活,增强了老年人生活幸福感。但是,机构目前提供的服务形式较为单一,内容有限。笔者通过实践发现,K社区养老服务存在活动类型创新性不够,活动种类较少,活动内容流于表面的现象,出现了服务提供和服务需求不对称的问题。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浅显,并不能在深层次上满足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此外,服务并没有覆盖到社区全部老年人,社会工作主要是在党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在入户探访过程中发现,部分老年人虽然知道社区有一些活动,但是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前往参加。有些老年人性格较为孤僻,不想和其他人交流,因而很少前往服务中心参与活动。
        (二)“互助性”养老模式尚未构建
        对于老年人体而言,互助性的缺乏会使其產生社会疏离感,感觉被社会抛弃,影响其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应该提供直接服务,还需要通过倡导、组织等形式帮助社区老年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5],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服务,例如,提
升邻里照顾意识,增强邻里之间的节日慰问、日常交流等联系。但目前,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对于退休职工、老党员、军休人员等的关注度较低,且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有待增强[6]。笔者在实践中通过入户探访发现社区有抗美援朝军人,通过面谈发现老人十分健谈,也愿意向他人叙说过往的经历。然而,针对这类体,社会工作者并没有提出针对性服务方案,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认知度较低
        社工在开展服务时依托党服务中心,该社区居民会认为社工是社区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即便是向其解释社会工作,也存在听不懂、不想听的现象,说明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普遍缺乏了解。实践中发现,在入户访谈时,以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开展工作效果会更好,因此,社工也会以党服务中心的名义介绍自己。长此以往,进一步加剧了居民对社会工作认知度低的问题,形成了负面效应,使社会工作者陷入多重身份的伦理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