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对比的表现手法。
2、体验作者通过对自然和对社会的观察所蕴涵的复杂情感。
一、课前预习:
一看到“春意挂上了树梢”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朱自清笔下生机勃勃的春景。闭目遐想,满眼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景;心中是盎然的诗意。然而,读完了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后,心中的诗意消退了。到底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萧红挂上树梢的是怎样的一种春意。
作者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的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结识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用笔名萧红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40年前往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通过对北方三月景的描写,表现了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哈尔滨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萧红用细腻的文笔揭露了日伪的黑暗统治,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与不幸。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全本,出文中体现自然“春意”的句子。
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
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
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
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
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
街树蹿着芽
2、文章是如何表现“春意”的?
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嗅觉)
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视觉)
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视觉)
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通感)
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彩)
街树蹿着芽(动词)
三、课内探究
1、文章开头描写春天的景,由此带出了人的活动。按时间的先后,作者分别描写了哪些人物的活动?分别有什么活动?作者感情怎样?
写人们的活动,按时间的先后,分别写白天的中央大街、院内、晚上的中央大街三个场景。并有意让两类人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外国人和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春光里乞讨、哀哭。
对比是指诗人把两个相矛盾(或相反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给予对照比较,俗点说,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等等。用对比的方法,能凸显特征,揭示矛盾,言志抒情都很强烈,给人以深刻印象。
作者故意放在暖暖春意的大背景下,与以汪林为代表享受春天惬意的一类人
形成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揭示了世道的不公。
对比——使文章结构更紧凑主题更鲜明感情更浓烈
2、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呢?
叫化子的乞讨声、瞎人的手风琴声构成了与春天不和谐的调子。
侵略者的铁蹄
伪满政府的腐朽
社会的冷酷
3、汪林形象及意义
春光融融的白日,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逛逛街,晒晒太阳,吸着烟卷,腋夹情书;晚上,又来到中央大街与外国女人说说笑笑,享受着热闹的都市夜生活。
“天真暖”,“又换一套衣裳”,她对天气的暖是敏感的,但她对被人间遗弃的人们的“冷”和乞丐的求助声、瞎人的琴声、角落的哀哭声是迟钝的。
汪林的快乐是建立在殷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作者从衣着、语言、活动等方面,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个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小形象。
作者借此揭示出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并且反衬出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4、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作者的这种悲悯之心?
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四、拓展探究
放视频“谨以此片献给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
五、拓展练习
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实例:
爱心是一汪流淌在沙漠的清泉,使焦渴万分的人感到希望的甘甜;
爱心是一缕吹拂在炎夏的清风,使暴躁闷热的人感到生命的愉悦。
六、情感升华
苦难和不幸不会只钟情于一个时代。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看到哀哭中的人们,请不要冷眼相加!
用我们的同情心融化这严冬,让我们的爱心化作盎然的春意,挂上树梢!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学完《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后再来学习现代散文,觉得文章一读就懂,非常简单,没什么可学得了。于是上课时,学生的兴趣淡了,注意力分散了,课堂变得不如以前活跃了。我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针对教材的特点,寻求突破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同时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合作探究,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视频的方式新颖,而且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春意挂上了树梢》效果分析
这一节课我完成了自己的既定目标,效果总体不错。
红杏枝头春意闹属于1、导语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急于探求萧红挂上树梢的是怎样的一种春意。
2、注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探求答案。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回答问题,积极表现。让“学”的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生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凸现,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促
成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感悟。
3、汪林这一人物形象的概括,以及她与乞丐、瞎人形象的鲜明对比,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写作意图,很好的体会到了作者对穷苦人民寄寓的深厚同情,把握住萧红悲天悯人的情怀。
4、视频的播放,更直观的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通过对穷苦人民生活的了解,更珍惜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心,让他们学会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拥有一颗善良之心。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材分析
本文是现代散文选读的第三专题“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中的第四篇,本专题五篇文章都是抒情散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和对社会的独特体验,提炼情感纯度和开掘思想深度,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披文入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精神和艺术的对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逐步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风格的形象写照。“悲凉”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历史的灾难性和艰巨性压迫着贴近现实的作家的良知,于是作家们便形成了强烈的悲剧意识,悲剧观念成为作家观照和把握现实的基本观念。萧红正是这样一个有着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作品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激发他们的爱心,学会尊重他人。
《春意挂上了树梢》评测练习
1、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答案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