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专题》练习题(一)
一、知识积累
1 、分别写出一个关于物候的成语:
春:春意盎然;夏:夏炉冬扇;秋:一叶知秋;冬:寒冬腊月。
2 、分别写出一句关于春夏秋冬的诗:
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 、分别写出一句关于春夏秋冬的词:
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秋: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 、分别写出一句关于春夏秋冬的谚语:
春:立春晴一日,耕田不用力;夏: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秋: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燥到底;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二、你能用相关的知识来解说下列诗句中存在的物候现象或规律吗?
1、欧阳修《鸟啼》:
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答】: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
自然季节的变化。
2、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红杏枝头春意闹属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答】: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答】: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高低气温差异)对植物的影响。
4、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5、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下降1℃。能否再举一例句反映这一物候现象。
    【答】: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6、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规律。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答】: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
7、如果你班针对气象物候进行社会调查要求你拟定一份调查报告,你准备拟一个什么题目。(a)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                           
【答】:①《古代诗词中的气象知识》 ②《从谚语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③《文学作品中是怎样描绘物候现象的》]
三、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2.“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为什么“清明时节”会出现“雨纷纷”的情景?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答】: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
4、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
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来预测天气。
5、《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答】: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6、以物候学的角度评述《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这首诗。
【答】: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钱钟书认为,本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因
此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四、探究练习
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答】:“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物候专题练习(二)
1、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4分)
(1)古代诗词中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2分)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北逐步推进的。                                                                                                                                                                                                                             
(2)华罗庚曾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华罗庚的质疑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分)。
答:理由:北方大雪纷纷,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南迁。                                               
               
启示:不可拘泥于前人的经验,可从事实出发大胆怀疑和批评前人的结果。                                                                   
2、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10分)
校刊是同学们展示才华、比试实力的大舞台。现请你协助编辑一期以“气象物候”为主题的校报。相信你一定能够出完成以下任务。
【栏目设置】请你为本期校报设置两个灵动、活泼的栏目名称。(每个栏目名称不超过6个字)(2分)
栏目一:云,天气招牌  栏目二:大自然的语言                         
【古诗积累】请你为校报提供一组(至少两句)与气象物候相关的古诗句,以便于同学们阅读积累。(2分)
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创作尝试】12月7日世界气候大会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为配合本次大会,校刊拟设置广告宣传专栏,意在增强同学们“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意识。现请你为该专栏创作一个广告宣传语。(主题鲜明,语言生动简明,不超过20字)(2分)
    答:应对气候变化,实行节能减排。                                                           
【我谈看法】学校拟在初三年级成立“气象物候观测小组”,很多初三同学反对这个设想,校刊编辑部特开辟了专题论坛,论坛话题是:有同学认为,观测气象物候是大人们的事,初三学习如此紧张,哪有闲工夫参加这个活动啊!请你以口语交际的形式与这位同学交流看法。(4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专题探究(4分)
边词  张敬忠
五原①春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注释:①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