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南通等6市高三一模)
具有满满传统元素的美食让李子染广受欢迎;配上现代曲调、改编成流行歌曲的古诗(琵琶行》在网上上走红;3D打印技术在有些传统建筑的设计上大显身手……互联网时代,传统并没有退出我们的视野,而是被新方法创新传承着。
青少年写作学会举行以“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为主题的作文竞赛,请结合上述材材料学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刚刚结束的2021年春晚,河南卫视以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惊艳四方,该舞蹈视频在网络上的播放量已达千万级别,更有网友直呼“太好看”,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话题。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传播式微,如此突然峰回路转、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让人为之惊叹,更令人振奋和欣慰。很大程度上,舞蹈《唐宫夜宴》的爆红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近年来,央视推出一系列文化节目,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诗词、文物、典籍,无一不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照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以现代科技之新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对应话题:
时尚出圈;传统文化韵律之美;新时代“真”时尚;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
角度撰写:
当下年轻人的多样化观看体验与审美诉求;形式上的新颖、时髦和内容上的传统、厚重向来并不矛盾;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给人感动,予人共鸣。
要以时尚感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破壁”,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礼敬传统文化,进而愿意投身到传播传统文化的行列中去。
没有浮夸的宣传,整台晚会制作成本不足千万,略显朴素的河南春晚却在网络上赢得了百万网民在线“打call”。节目视频播放量超20亿,微博主话题阅读量4.9亿次,多次登上各平台热搜榜单……一时间,河南春晚刷屏了不少人的朋友圈。
“2021河南省春晚的《唐宫夜宴》是我心中的最佳节目”“甩出王炸”“支棱起来了”“青铜变王者”……
中国教育在线高考服务平台
2021年的春晚大餐,一向低调的河南春晚凭借着硬核的节目内容,竟然“C位出圈”。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网民纷纷留言,对河南春晚赞誉有加。
“王炸”背后,亦有“好牌”。2021河南省春晚缘何被赞“出圈”?新华社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互联网思维突破流量“怪圈”
互联网时代,春晚舞台是否必须请来一线大牌,才能带来流量加持?河南春晚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没有浮夸的宣传,整台晚会制作成本不足千万,略显朴素的河南春晚却在网络上赢得了百万网民在线“打call”。节目视频播放量超20亿,微博主话题阅读量4.9亿次,多次登上各平台热搜榜单……一时间,河南春晚刷屏了不少人的朋友圈。
2021河南省春晚总导演陈雷认为,从节目编排到后期宣发,主动拥抱互联网思维是河南春晚取得成功的关键。“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大家会不会来看?为什么要看?看点在哪?在整台晚会的制作上,我们始终带着这些问题去实践和思考。”
陈雷说,河南春晚是让表演者去服务节目内容,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节目观赏中取得情感共鸣。
以节目《我们能》为例,以小见大式的故事化表达和精美的歌舞编排,再现了各行各业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奉献与付出。小女孩与年轻母亲的隔空拥抱,把人们再次拉回到抗疫记忆的同时,也触发了不少人的泪点。
“把每个人共同的生活经历融入作品之中,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我们的节目才能打动人心,才能被认可。”2021河南省春晚艺术总监李暄说。
创新表达唤醒文化自信
今年的河南春晚,爆款节目非《唐宫夜宴》莫属。
这支5分钟的舞蹈,将大唐风华融于少女的嬉笑怒骂,时而严肃,时而活泼。背景配以“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诸多“宝物”,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活起来的博物馆奇妙夜。
“如果只是单纯的舞蹈表演,《唐宫夜宴》的影响力肯定没有这么大。我们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时间、地点的变化,把整段舞蹈分段切换,并结合了中国山水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李暄认为,正是表达方式的创新,才重新唤醒了传统文化原本就具有的巨大魅力。
“舞蹈里有国宝,有国风,还有国潮。国宝带国风,国风造国潮,用传统文化引领潮流之风,是传统文化重焕生命力的重要手段。”李暄说。
网民评价《唐宫夜宴》让自己看到了熟悉的陌生感,“那些小女孩的身影,不就是这个时代正在赶上班早高峰的我们吗?”古今时间线上的关联,也是陈雷认为《唐宫夜宴》的成功之处。
“把趣味性的古代场景还原成今天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让古玩和每个现代人的心灵发生碰撞。我觉得这是让传统文化、古代文物活起来的好办法。”陈雷说。
“出圈”背后彰显民众文化审美提升
一系列创新之举,让曾经并未受广泛关注的河南春晚成功“出圈”。对此,2021河南省春晚执行策划徐娜认为,“出圈”背后反映了民众对文化类产品审美水平的提升。
“文化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在视野、格局、深度上的引领。河南春晚能打出‘王炸’,依托的是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副‘好牌’。‘出圈’的表面是我们在坚持做文化,背后却是寻文化的观众到了我们。”徐娜说。
陈雷也坦言,最开心的不是听到别人对节目质量的夸赞,而是听到有人看完节目后,确实想去博物馆转一转。“这恰恰体现了每个人身上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只是需要我们通过创新手段去唤醒。”
实际上,全国多地博物院正在通过各种创新手段,激活传统文化活力,满足更多游客“转一转”的文化消
费需求。
河南博物院将馆内珍宝打造为“考古盲盒”,还附赠考古钻探工具“洛阳铲”;北京故宫博物院打造了“故宫生活”等系列文创产品;三星堆博物馆将收藏的青铜大立人、铜戴冠纵目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文物设计成玩偶模型,深受游客喜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除去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十三五”时期,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年消费支出持续上涨,2019年达到2513元,增长12.9%,占人均年消费支出的11.7%。
陈雷认为,河南春晚的“出圈”现象,在给予文艺工作者信心的同时,也对当前文艺创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好题材、用好形式、讲好故事,是文化类节目和产品创新的关键。(参与记者:牛少杰、李文哲)
精选时评
01.《唐宫夜宴》走红,河南春晚为啥恁中?
来源:正观新闻
传统文化的材料始终还是那些材料,关键是有了新的烹饪工具和方法,这才煮沸了沉寂千年的精华。
脸上的妆容宛如古画,衣袂飘飘,胖胖的身体随着音乐节奏灵活扭动……今年春节,一“唐朝胖妞儿”从博物馆里“复活”,凭借一支舞蹈火遍网络。这个作品的名字叫做《唐宫夜宴》,来自2021年河南春晚的舞台。在社交媒体上,它获得了口碑与流量齐飞的待遇。
坦白说,近年来的春晚,由于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以及舞台形式相对固化,人气并不如“电视时代”。这次河南春晚能够出圈,某种程度上就是借助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传统文化的材料始终还是那些材料,关键是有了新的烹饪工具和方法,这才煮沸了沉寂千年的精华。
在春晚审美普遍疲劳的语境下,《唐宫夜宴》犹如一股喷薄而出的活水,其背后的力量,是新与旧的碰撞。诚如河南春晚导演陈雷所言,“万物皆可融,用新技术、新手段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产生出迎合时代的作品。”这个作品从内到外符合了时代的审美趣味,这才获得了亿万网友的追捧。
这也再一次证明,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此前,传统文化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呈现和演变的过程,是滞后于时代的。这种脱节,在前些年,让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而近些年,国宝、国风、国潮的悄然流行,离不开开发传统文化方式的革新。
前不久刚发布的《2020快手非遗生态报告》就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快手平台上,被各种展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高达1321项。这当中,就昆曲而言,在所有年龄段用户中,00后的发布偏好度是最高的,其次是90后;而音乐类非遗中,“琵琶”也更受90后、00后作者喜爱。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之所以爱上传统文化,正是因为在传播的过程中,融合了很多现代元素。据《唐宫夜宴》创作团队介绍,唐代小的服饰、律动,接近于文创版的唐朝宫殿,采用的是动漫的空间设置。再如,同样从河南春晚“出圈”的武术节目《天地之中》,更是大胆地将太极智慧与航天梦跨界结合。
而且,《唐宫夜宴》再创作的过程,也并不是简单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照唐乐舞俑进行外表上的模仿,而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风俗人情、历史故事等,在充足素材的基础上做合理想象,跨越千年还原大唐的繁华、开放、包容、大气的精神面貌。
报道中介绍了一个细节,因为唐朝以胖为美,创作团队为了让舞蹈演员“丰腴”起来,绞尽脑汁。偶然从“吃葡萄鼓腮帮”中获得灵感,试了好几种“填充物”,最后选择在嘴里塞医用脱脂棉球来让演员们的脸完美地“胖”起来,又用海绵假体衣让身体“胖”起来。
弘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就是要用新的技术、新的方式、新的理念为其注入生机。对于这些传统文化,博物馆、申遗、展览等,其意义更多的是保存,只有让这些传统文化活起来,焕发生命力,融入当下的文化潮流,才是继承和发展。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用心钻研,类似《唐宫夜宴》的优秀作品,还会不断涌现。
02.《唐宫夜宴》舞翩跹从传统画卷中奏出的文化强音
一娇憨可爱、活泼生动的唐装仕女从古画中走来,穿越《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七大国宝,带领观众经历一场博物馆奇妙之旅。今年春节,河南卫视的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火了,传统画卷与数字科技完美结合,创意精美的舞台效果引人惊叹。
截至目前,带有《唐宫夜宴》相关内容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7亿,视频播出超4600万次,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点评。线上网友纷纷点赞,更有网友评价:“这是个能诠释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好节目!”
《唐宫夜宴》不是个例,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到线上线下的美术作品展,优秀传统文化搭配多元的表现方式和展示平台,随着春天的到来,吹进了人们的心里。当下,传统文化审美已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新国潮”不仅涵盖了文化创意产品,也融入到当代人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空间。根植传统文化唱响时代心声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设计,最能打动观众。这里有一条清晰的轨迹可循:2005年的《千手观音》、2008年的《飞天》,还有2020年登上重庆卫视春晚舞台的网红舞蹈《丽人行》,这些发于传统内核的创意节目,都是让观众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的春晚经典,这些作品也是近年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探索的成果。
从博物馆里三彩乐俑得来的灵感,汲取了唐俑服饰造型特点,传统文化元素在节目中运用得淋漓尽致。《唐宫夜宴》通过结合当代人的视觉审美来讲述唐朝的故事,一穿着唐朝服饰嬉戏的少女成了观众眼
里熟悉的陌生人,她们在一颦一笑中生动地展现了唐朝独有的美学风范。
中华文明,弦歌不辍,守住根与本,便能拥有更辽阔的精神家园。2月14日,河南卫视春晚总导演陈雷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坦言,“我们希望通过春晚这种形式,让年轻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将民族文化融入到生活、情感和行为里去。”
传统与时代结合奏出文化强音
与其说这是一支舞蹈,不如说它更像一件融媒体作品,融入了国宝、国风和国潮的元素。陈雷在介绍《唐宫夜宴》时说,“通过新的形式让年轻人看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唐宫夜宴》的出圈,印证了创作团队对观众心理的准确把握,也开拓了传统文化创新推广的新思路。不少网友表示,看完节目真的想去河南博物馆转转。2021年的春节盛宴中不止《唐宫夜宴》出圈,继《诗词大会》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年初一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让观众们欣赏了一场大戏,品读了一本好书,也收获了思想上的洗礼,很多情节令人热泪盈眶,非常精彩。同时本节目凭借《尚书》等硬核文化内容及其蕴涵的中国智慧引发广泛关注,节目播出当晚话题阅读量超过4.5亿。
除了制作精良的视频节目,近年来,其他种类“新国潮”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伴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年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新年画。农民画也成了各地农民画乡的重要经济来源,不断向专业化、产业化迈进。今年春
节,年画主题展《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美术作品展》,还有农民画主题策划《迎新春农民有“画”说》用新年画、农民画描绘人们对新生活的赞美,营造出浓浓的年味儿,线上线下传递春消息,备受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