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推理测验主要是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又称思维能力,包括逻辑判断与逻辑推理,两种能力涉及对数学、图形、词语概念、文字材料的认知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分析、综合判断等能力。要求根据已有的判断或事实,通过分析和综合引出新的判断或事实。每一个推理都必须包括前提和结论两部分。在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判断推理部分包括:图形推理、逻辑判断、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四种题型,其中图形推理、逻辑推理、定义判断、题型为A类考生所考题型。图形推理、逻辑推理、类比推理题型为B类考生所考题型。判断推理题型与解题方法判断推理是考察考生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一种测验形式。其题型主要有四种,即:图形推理、逻辑判断、定义判断、类比推理。
首先,来看一下图形推理,图形推理考察的是应试者的抽象推理能力。具体的形式有多种,但原理都是一样的。这种题型是给出应试者两套图形,这两套图形具有某种相似性,也存在某种差异。在这两套图形之外还有供选择的四个图形。要求考生认真观察两套图形的相似性,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图形中选择出为最适合取代问号的一个。就是说,两套图形既有某种共同特征,也存在某种差异。在每道题中,第一套图形包括三个图形,第二套图形包括两个图形和一个问号。在这两套图形之外还有供选择的四个图形。应试者应选出最适合取代问号的一个图形。正确的答案不仅使两套图形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或最大的相似性,而且应使第二套图形也表
现出自己的特征。这种题型主要考察应试者的抽象推理的能力。因为它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也很少受知识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而有人称此种测验为“文化公平”测验。图形推理与数字推理一样,要求考生从已给出图形的排列方式中出图形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推导出问号处应填上什么样的图形而不违背这个规律。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对第一套图形中的三个图形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尤其要注意第三个图形与第二个图形的差异。因为这种差异与你要的问号处的图形与第二套图形中第二个图形间的差异有比较直接的关系。然后再比较第一套图形与第二套图形在“形”上的差异。用第一套图形的变化规律和第二套图形的变化规律的组合就是问号处所需的图形。图形推理中所用的图形主要是点、线、面及其组合。
第二,再来看一下逻辑判断这种题型,这种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这种题型里,每道题中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题后的四个备选答案是与这段陈述有关的四个推设,其中有一个是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或说明就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的,要求考生选出这个正确答案。应当注意的是,选项中有道理的可能不止一个,但有道理并不等于与这段陈述直接相关。在前提和结论之间必须有必然性的联系,否则,答案就可能出错。演绎推理中较难的一种是关于数理逻辑题,即给出相关关系,从中推导出某一结论。
做此类题一定要先抛开情景,抽象出其数据模型加以运算推理,并学会分情况分析。再有就是给出一段论述,把它作为前提推导结论,结论可以是对现象的一个总结,一个延伸,或者是对该理论的一个运用和发展,也可以是某种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有逻辑学中三段式的题目,即数学中充分、必要条件或命题与逆命题是否成立的问题。做这类题型,首先要从题干中信息,再运用相应的推理方法,就会有清晰的答案。如果自己想当然的添加信息,只会增加做题的困难,而得不出正确结论。
第三,定义判断。定义判断是考察考生运用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此种题型是专门为法、检系统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而设计的。在每一个问题中,先给应试者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再给出一组事件上或行为的例子,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定义,从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为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物或行为,题干给出的这个定义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做好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紧扣题目中给出的定义,特别是定义中那些含有重要内涵的关键词语。作为一个概念的定义,其一般都是相当严密的,对于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成立的必要条件以及最终的落脚点即中心语都会给出明确的界定,考生在看到一个定义时首先就应该标出这些关键词,然后再阅读下面给出的事例选项,一一对应看该事例是否符合定义中的规定。如果能够区分开哪些符合哪些不符合则正确答案是不难得到。
第四,类比推理这种题型考察的是考生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物体的基本运动规律等机械运动的理解与判断能力。此种题型为200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B类题型。做好这类题的关键在于细心仔细,不盲从直觉,并且对高中尤其高中物理掌握得比较好,可以正确地做出物体的受力分析,把握其运动趋势。考生在考试前要多做练习,主要复习基本的受力分析,这样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成绩。
逻辑分析的题目一直是大家比较头疼的题型,也是在公务员考试的题型中难度相对较大的题型。尤其有一些难度较大的逻辑题,根本就无从下手,更别说做出正确答案了。所以我们需要发掘这种逻辑问题的突破口。发掘了突破口,就好像在一片荆棘之中发现了一条小道。难题也变得容易了。
例题一:1.某矿山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安全事故。关于事故的原因,甲乙丙丁四位负责人有如下断定:
甲:如果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设备故障,那么肯定有人违反操作规程。
乙:确实有人违反了操作规程,但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不是设备故障。
丙: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确实是设备故障,但并没有人违反操作规程。
丁: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设备故障。
如果上述断定中只有一个人的断定为真,则以下断定都不可能为真,除了
A.甲的断定为真,有人违反了操作规程。
B.甲的断定为真,但没有人违反操作规程。正常人考上清华有多难
C、乙的断定为真。
D.丙的断定为真。
E.丁的断定为真。
这道题的情况比较多,但是对了突破口就会很容易。突破口就是甲。因为甲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要使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为假的唯一情况是“肯定前件,否定后件”,在本题中就是“设备故障,没人违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丙和丁就都是真的了,与题意不符。所以
甲必为真,其他都为假。因为丁假,所以可以推出“不是设备故障”,再加上乙为假,可以推出“没人违反”。本题选B。
例题二:某市的红光大厦工程建设任务进行招标。有四个建筑公司投标,为简便起见,称他们为公司甲、乙、丙、丁。在标底公布以前,各公司经理分别做出猜测。甲公司经理说:“我们公司最有可能中标,其他公司不可能。”乙公司经理说:“中标的公司一定出自乙和丙两个公司之中。”丙公司经理说:“中标的若不是甲公司就是我们公司。”丁公司经理说:“如果四个公司中必有一个中标,那就非我们莫属。”当标底公布后发现,四人中只有一个人的预测成真了,以下哪项判断最可能为真?
A.甲公司经理猜对了,甲公司中标了。
B.乙公司经理猜对了,丙公司中标了。
C.乙公司和丁公司的经理都说错了。
D.甲公司和乙公司的经理都说错了。
E.丙公司、丁公司和乙公司的经理都说错了。
本题的突破口就是首先甲和丙不可能中标,因为他们都有两个经理预测到。排除AB。排除了AB之后,那就只剩下两种情况了,乙中标或者丁中标。然后再分别讨论。如乙中标,那就是只有乙经理预测正确。如丁中标,就是只有丁经理预测正确。但是他们不可能都预测错误。排除CE。本题选D。
例题三:红星中学的四位老师在高考前对某理科毕业班学生的前景进行推
测,他们特别关注班里的两个尖子生。
张老师说:“如果余涌能考上清华,那么方宁也能考上清华。”
李老师说:“依我看这个班没人能考上清华。”
王老师说:“不管方宁能否考上清华,余涌考不上清华。”
赵老师说:“我看方宁考不上清华,但余涌能考上清华。”
高考的结果证明,四位老师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
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
A.李老师的推测成立。
B.王老师的推测成立。
C.赵老师的推测成立。
D.如果方宁考不上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
E.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
这个题和例题一很类似。张老师的话是突破口。若张老师是假,只有一种情况“余上,方没上”。这样赵老师的话也是正确的了,与题意不符。所以张老师的话必为真。其他老师都必为假。
王老师为假,可知“余上”,再加上赵老师为假,可知“方上”。
下面来看D和E。因为D和E都是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
让D为假的唯一情况是“方不上,张老师错”,这是不可能的,所以D不可能为假。
让E为假的唯一情况是“方上,张老师错”,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E也不可能为假。
本题选DE。
有些学员会问了,到突破口的确感觉很容易,但是怎么去到突破口呢?咱们还是来看例题一。怎么到的甲是突破口呢?那是因为题中说了“上述断定中只有一个人的断定为真”,而甲是唯一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要使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为假的唯一情况是“肯定前件,否定后件”,只有这一种情况,所以就很容易讨论它。所以我们就选择了甲为突破口。再来看例题二,因为“四人中只有一个人的预测成真了”,所以甲和丙不可能中标,因为他们都有两个经理预测到。这个就成为这道题的突破口。后面的推理就顺理成章的推下去即可。第三题就和第一题突破口的方法相同。
到了突破口,后面的推理就很顺利了,所以关键在于突破口的寻,我们可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中,逻辑推理部分往往是考生觉得比较难的一部分,解题花费时间较多,从而间接影响了考试成绩。
通过对逻辑推理题的研究发现,其实对于直言命题来说,存在着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通过了解这些关系的特点,可以在解答过程中到捷径,大大节省做题时间,提高做题效率。
首先对于矛盾关系来说,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
比如说“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了”和“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之间、“小王在家”和“小王不在家”之间以及“所有同学考试都不及格”和“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了”之间都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下面我们就以这道题为例来分析解答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例1】某珠宝店被盗贼窃走价值10000美元的钻石,经调查,作案者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个中的一个,于是,让这四人作为重大嫌疑对象接受审讯,这四个人的供词分别为:
甲:不是我作的案
乙:丁就是罪犯
丙:乙是盗窃钻石的罪犯
丁:乙是有意诬陷我;
现在假定四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请问罪犯是谁?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解法:丙与丁的话是矛盾关系,则必有一真必有一假,而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可以确定的是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可以推出甲是罪犯,丁不是罪犯。因此可很快的得出答案选A,即甲是罪犯。
对于矛盾关系的总体解题思路是,首先要发现矛盾,然后避开矛盾,最后从矛盾之外寻答案,由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发现矛盾,即丙与丁是矛盾关系;然后避开矛盾,即由矛盾的性质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可知,则丙和丁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最后从矛盾外寻答案,则由四人中只有一句真话可知丙和丁这对矛盾关系以外的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则可得到答案。许多同学在做这类题时,往往会陷入矛盾之中,即发现丙和丁是矛盾关系以后,就开始假设丙是真话而丁是假话,如果符合题意就得到答案,不符合则要重新假设,即假设丙
是假话而丁是真话,这样虽然也能得到正确答案,但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势必会浪费时间,而国家公务员考试讲究的就是做题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才有可能拿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