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用吗?数据对比告诉你,考上重点大学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初我用一麻袋的钱,买了一麻袋的书,最后把一麻袋的书卖掉,却买不起一个麻袋。
2011年,万超刚刚从武汉大学珞珈学院毕业,这是一所三本学校,现在已经改名武汉晴川学院,虽然比不上重点大学,但是万超终于拿到了大学文凭。
他在人才市场上一次一次地介绍着自己,央求招聘人员不要把自己的简历放在最下面,他表示自己什么都愿意干。加班?没关系。工资低点?没关系。
他对负责招聘的人说:“我只是想在武汉生活下去。”
有一家清算公司录用了他,考核期10天,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工资1500元。万超算了一笔账,房租500元、伙食费337.5元、话费100元,加起来是937.5元。
但是,还没有过十天,万超就被辞退了,理由是Excel用得不够熟练。
在与同学吃散伙饭时,万超喝多了,在KTV闪烁的灯光里,他蹲在地上大哭,“我要工作。为什么他们不要我?我不是211、985,一定是这样。”
那么,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考上211、985到底意味着什么?
纪录片《出路》中,万超在人才市场工作
读大学有用吗
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
我相信所有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读大学当然有用,我们早已过了那个“造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时代。
那么,如果把背景换一下呢?
假如家里的条件不太好,学习成绩也不太好,花上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的时间,加上10多万块钱,去读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时也不知道能不能到一份好工作呢。
根据2020年3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元,10万元相当于一个农民6年多的收入。
出生农村,在父辈6年多的辛勤劳作面前,读大学有用吗,这个问题回答起来似乎没有那么轻松。
武汉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正式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9年,教育部发布声明: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
至此,中国高校建设历程中的“211工程”和“985工程”落下帷幕,进入“双一流”建设的时代中。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也可以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看成升级版本的985;把“一流学科”建设,看成新的211。其中“一流大学”建设名单有42所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有95所。
为了比较不同重点大学之间的具体差异,我们将其分成5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清华、北大为代表中国最好的大学,选取清华大学进行分析。
第二个层次是排名前十为代表的中国名牌大学,选取各个榜单排名都在前10的浙江大学。
第三个层次是其他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选取西安交大为代表进行比较。
第四个层次是其他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选取南昌大学为代表。
第五个层次是其他录取分数线超过一本线的高校,选取西南石油大学进行比较。
事实上,重点大学之间的差异存在是显然的,用一所大学代表一个层次显然是不够精准的。我们只是通过一个点的比较,分析考上不同层次大学带来的不同,至少从趋势上、从大方向上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我们将利用大学官方公布的数据和相关机构、网站的调研数据,从大学的毕业生薪水、科研经费、教育资源、校友资源等维度,了解学生考上大学特别是考上重点大学,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要放下“鸡汤”,试图用数据回答,读大学特别是读重点大学有用吗?到底有多大用处?
选取大学在软科、武书连、校友会排行榜上的排名
大学毕业后工资能高多少
首先,必须回答钱的问题。
2019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平均薪酬为5135元,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平均薪酬4112元。
与之相对的是,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为28228元,相当于月薪2352元。其中城镇居民收入39251元,相当于月薪3271元;农村居民14617元,相当于月薪1218元。
显然,读大学意味着更高的薪水。
对比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学生每个月多赚了1864元,多挣到10万元大概需要4年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