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专版市级名校毕业升学考试模拟卷语文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池州人事考试中心网一、积累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与音乐的qiè)合,委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难事。作曲家与演奏家从来都是独裁者,按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生活与哲理。
B.在新的一年里,祝愿我们的祖国好:祝愿祖国更加繁荣茂盛,前进时脚步如滚滚奔腾不可阻è)的万里大潮……
C.小米在总经理办公室外等待应聘接谈的时候,kǎn)忑不安,就用硬币占卦:徽面受聘,字面不聘。三次都是抛的徽面。小米心存一份饶幸和欣慰。
D.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缅怀    遗误    莫需有    转弯抹角    振聋发聩
B.缴纳    颓唐    雷阵雨    高深漠测    焕然一新
C.勉励    蜷曲    万户侯    匡扶正义    获益匪浅
D.慰籍    黯然    洽谈会    有恃无恐    笙歌达旦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谓“半称心”并非消极应付,而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一种智慧的人生感悟,一种从容的处世哲学。
②万事只求“半称心”,这不是玩世,而是求是。起伏聚散,坎坷波折,遵从本心,有舍有得。不强求,不攀比,不自擾。追求过,努力过,付出过,便是快乐,亦是精彩。
③人生不易,生活不易,让我们珍惜拥有,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以求通达明智、沉浮自如。
④当然,“半称心”并不是只安于现状,而是要知晓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心存美好,不断向前。
⑤生活中,我们可能得不到某些东西,但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搅扰我们的生活;我们可能达不到某项目标,但不要一味垂头丧气,让消极和不满充斥我们的生活。
⑥万事只求“半称心”,意味着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A.⑥①②⑤③④    B.⑥①②④③⑤
C.④⑥②①⑤③    D.④②①⑥③⑤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能/        /足适履        百战不/然自乐
B.学/点        /万头        屡见不/寡廉
C.强/        首/无之谈        物致知/尽职守
D.数/        /和颜悦        言简意/人听闻
5.文学常识与古诗文默写。
读下面一副对联,从下联中任选三个短语,写出短语所涉及的人物姓名,并默写他作品中的一个诗文句子。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
奇观,绘我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吾山庄。
示例:相如赋——司马相如——“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
在“全民读书月”中,光明中学举行了“名著书评”活动,同学们写出了许多高度概括、语言精炼的书评,读罢令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例如:
《伊索寓言》:简洁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格列佛游记》:清新的文字,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异的幻境。
请仿照以上书评的形式,为下列名著写上精彩的评语。(提示: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艺术特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写。)《水浒》:《骆驼祥子》:
二、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曰:‘子,西岸之土也,挻之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比若虎口,而入之,则臣不知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①淄(zī):河流名称。②土偶:用泥巴捏的泥人。桃梗:用桃木雕刻的木人。③挻(shān):揉和。④东国:东方。⑤四塞:四面都有险要的关口。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止者千数弗听/鸣之不能通其意(《马说》)
B.苏秦欲之/孟尝君乃
C.吾已知之矣/林水源(《桃花源记》)
D.于淄上/能面刺寡人之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三处加点的“君”,可以译为“您”,是苏秦对孟尝君的尊称。文中还有两个解释为“你”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
(2)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4.文章开头写“孟尝君将人秦,止者千数而弗听”,除了交代事件的起因、引出下文以外,还有什么作用?
5.苏秦拜见孟尝君的目的是什么?他用什么方法达成了目的?
8.阅读《诫子书》,完成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养德          属予作文记之
B.慢则不能励精    雨霏霏
C.年与时          公将
D.与日去          醉翁之不在酒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
翻译:以冷静来修养身心。
理解:文章开篇以“君子之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要求其子,接着写本句,指出“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理解:此句明确了“静”与“志”“才”的关系。强调不坚定自己的志向、明确自己的抱负,就无
法做到淡泊宁静。
C.险躁则不能治性
翻译: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理解:与上句“淫慢则不能励精”一起说明“淫慢”和“险躁”的害处,从反面谈不“静”,是为了彰显“静”的价值。
3.诸葛亮、欧阳修、陆游的家诫文都谈及学习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上文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强调学习可以_____,欧阳修强调学习可以______,陆游强调学习可以_______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
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注:①[害]妨害;妨碍。②[贻]遗留。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shǔ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bēi)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君反以罪臣。今臣后之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宗。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节选自刘向:说苑《理政》①东阿:齐国的阿邑,地名。②数:责备。③诛:责罚。④内:纳。⑤便:顺。⑥左右:君之宠幸。⑦便僻:恭敬得很。⑧强:勉力。⑨与:参预,干预。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景公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B.下席而谢之曰/长跪而谢之曰
C.子之东阿也/何陋之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当 此 之 时 饥 者 过 半 矣 君 乃 反 迎 而 贺。
3.简要说说晏子前后两次治理东阿的故事留给人们的启示。
10.(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学习是最好的养老
①近期,各地老年大学陆续开学,“一座难求”的火爆情况,让人深切感受到老年人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合肥,为了进入老年大学,有老人凌晨4点就在校门口排队等待;在济南,一所老年学校半天时间迎来近30名想要插班的银发学生;在武汉,某老年大学的热门课程名额一两个小时内就被一抢而空……当下,学习正成为老年人们时尚的生活方式。
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人生时期。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充盈,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不少老年人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带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气神,或走进老年大学,参加兴趣小组,学舞蹈、声乐、摄影,练英语、书法、瑜伽……老年教育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丰富老年人生活的主要方式。老年人通过学习,不仅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彩,也向周围传递着积极的正能量。
③衰老固然是不可逆的,而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才是对自己负责。的确,对不少老年人来说,接受老年教育,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老年人因为生理机能逐步衰退,交际圈子有限,生活本就相对单调;再加上不少老人与子女分居两地,面对“通讯录里的儿女”,老年人
也更易因缺少陪伴而产生孤独感。如今,一些老年人患上“手机依赖症”,各种养生、传销频频盯上老年人,某种程度上和老年人精神生活空虚有关。老年人通过老年教育,以课会友,学习技能,不仅可以满足被陪伴的需要,也能充实自己的生活,再次挖掘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