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人才环境对策分析
摘要:2003年,党中央推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以后,中共辽宁省委先后提出加快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当前辽西北人才环境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对策有四:一是建立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二是营造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三是社会环境;四是政府服务环境。
关键词:辽西北;人才;环境;对策
人才是振兴的根本,“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事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对于辽西北地区来说更是如此。众所周知,辽宁西北部的锦州、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5市是辽宁省经济发展较慢,对外开放较晚,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各方面的条件均落后于发达的沈阳、大连、鞍山等地区。比如即使是同样事业单位的待遇,虽然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但受各级财政和环境的影响实施不了。地域差距导致辽宁省人才分布地域失衡,发达地区人才多,落后地区人才少。据统计,沈阳、大连人才占全省总量50%,西北部落后地区5个城市人才总量不足全省20%。5个城市每年考上大学(含专科)的有2万多人,回到家乡创业者寥寥无几,西北部地区的有些市县已有20多年未分进大学生,生产一线出现了大量的人才短缺。
2003年,党中央推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以后,中共辽宁省委先后提出加快沿海“五点一线”
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笔者认为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实施,
首先要在人才开发上取得突破,吸引大量的人才服务辽西北地区。而吸引人才非常关键的一点要建设良好的人才环境。人才环境即人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周围空间,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一、辽西北地区人才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会舆论导向作用不够,对人才政策、先进典型、人才作用发挥等情况宣传不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不浓。二是政治地位不高。对人才的社会尊重程度还有差距,人才的政治地位偏低。
首先,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传统的选任方式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社会评价机制和选拔使用机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其次,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管理模式尚未打破,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尤其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还没有进入市场,单位自主用人和人才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机制尚未形成,人才流动受部门、身份、地域等多方制约的状况依旧存在。再次,激励机制不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益优先的工资分配制度尚未真正形成。分配形式单一,人才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分配的路子没有推开,“一流人才,一流报酬”的原则没有体现出来。
缺乏优秀人才施展才华的有效载体。第一,辽西北地区产业条件不够优化。产业条件是优秀人才成就事
业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产业,就难以吸引人才。第二,辽西北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市场,就意味着没有竞争、没有选择,没有人才发展的空间,各类人才就不会聚集而来。市场体系不健全,各类人才就不能得到及时地、合理地流动和配
置,限制了各类人才作用的发挥。
二、如何营造人才发展环境
环境对人才成长与发展十分重要。环境优,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劣,则人才散、事业衰。人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作为辽西北地区,如何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人才流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哪里的政策机制对人才最具有吸引力,哪里的土壤和环境最适宜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哪里就能够凝聚人才、留住人才。
1.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发挥政策在人才环境建设中的导向和推动作用。要完善人才发展目标考核体系,把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纳入目标管理,把人才经费投入情况列入考核内容。针对人才环境不平衡问题,人才政策可适当向辽西北地区倾斜,让辽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活跃起来。在各类评优评先中,增加对辽西北地区各类人
中国北方人才市场才的比例,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辽西北企业人才。
2.建立完善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
辽西北地区在人才引进上往往存在“量不足、选不够、引不进、用不活、留不住”的现状,引才机制不灵活,人才引进上有许多制约因素。因此,要走出人才“刚性引进”误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探索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着力在引进智力和智力成果上下工夫。本着“引进一批人才、带动一批项目、发展一批产业”
的初衷,大力引进重点行业发展急需人才和创新创业类人才,大力引进海外、省外高层次人才,填补人才结构的空白。
3.制定人才发展规划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规划体系,使各类人才建设步入高速发展期。设立专门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人才工作专门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办公地点、办公经费,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各人才密集单位也要建立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落实专职人员,实行专人专管,提升人才综合服务功能。
4.完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投资人才开发也是投资经济发展”的理念。财政要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人才开发专项基金,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人才开发领域,实现人才投入多元化、投入渠道多样化。
5.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
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既有利于人才自身的成长,又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要真正打破身份、编制等体制性障碍,畅通人才正常流动渠道。人才为本,教育是基。当前,辽西北地区存在教育水平低、师资力量薄弱、人才队伍流失严重等现状,因此,要立足长远,着眼未来,牢固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把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强化基础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要根据辽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把现阶段人才工
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上,按照“数量比较充足、结构渐趋合理、素质明显提升、环境不断优化”的人才发展总目标,以现有人才为主体,创新培养模式,加大培养力度,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加强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文教卫专技人才、高素质党政人才等八大人才培养工程,盘活人才存量,吸引人才增量,实现人才总量与素质“双提升”。
在全社会营造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逐步塑造一种先进的人才文化。要注重人文
关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吸引和鼓励人们创业,必须有开放的市场、宽松的政策、良好的民风。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形成“人人都是创业主体、个个都是创业环境”的共识,让其安心创业、放心经营、称心办事。
在用人上,要创造一个不拘一格选人才、公正公平用人才、关心爱护服务人才、灵活机制激励人才的良好环境。在人才的管理机制上,实行柔性管理,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互相关心又彼此独立的新型人际关系。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留住各类人才创造各种条件和便利。要通过采取宣传优秀人才,树立人才典型等手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环境,让人才真正体会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要充分发挥政治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引导选拔各类优秀人才参政议政,并给予相应的政治待遇和地位。如当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授予劳动模范、“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增强其政治使命感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