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人才资源是21世纪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的战略性资源,对于渤海新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对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对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集聚;现状;对策;渤海新区
中图分类号:p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渤海新区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河北省“东出西联”战略中的桥头堡,在环京津、环渤海区域和建设河北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具有重要地位。人才集聚是一个地区最高级、最重要的要素集聚,会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期冀成为人才的制高点,大力推进人才集聚特别是高层次、高技术人才的集聚工作。渤海新区新建立不久,全方位人才缺失问题特别严重,人才聚集度低,因此对渤海新区的人才集聚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2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基本理论
2.1心理学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从微观角度而言,人才集聚是一种个人行为,必须从个人的心理需求出发进行研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类。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更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个人的心理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为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现象提供心理学依据。
2.2人口流动与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是研究人才集聚方面最基本的理论,最著名的当属唐纳德博拉格的“推拉理论”,它强调了人口集聚于一个地区的最基本的动因分为流出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两个基本因素。流入地中那些改善移民生活条件的因素便成为人才流动的“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对人口生存不利的因素自然就成为人才流动的“推力”,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就是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影响“推力”和“拉力”的因素很多时候可以相互转换,对于渤海新区而言,应该
尽可能的强化和创造“拉力”,弱化引起人才流失的“推力”,形成人才集聚的高地。
2.3城市空间布局的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针对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与布局结构的理论,他用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来研究城市,认为大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集中点进行有机分散”两种组织方式来实现。而新城或者新区这种新出现的功能区域,就可以发挥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承担对大城市进行有机分散的重担,为大城市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平衡大城市地域空间布局的功能。渤海新区作为京津冀大区域范畴内新的功能节点,应该积极发挥对北京、天津两个特大城市的有机疏散功能,实现产业与人才集聚。
3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现状分析
3.1人才集聚初见成效
渤海新区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彰显了一定的聚集效益,队伍结构有了较大改善,学历结构与专业结构进一步合理。截止到2012年底,渤海新区管委会共
聘请各类专家顾问12人,区直部门及“一市三园”共计聘请各类专家顾问95人,签约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6人。
3.2人才数量和质量亟待提高
渤海新区人才数量缺乏,人力资源储量明显不足,学历结构偏低,尤其是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物和人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渤海新区就业人口总数(该统计数据未包括黄骅市数据)仅仅为4623人,而且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学历人口为就业的主要力量,占总就业人数的65.7%,高中学历的就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9.2%,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只占总人口的14.5%,硕士研究生仅仅2人。
3.3人才的性别结构不合理
根据新区的产业需求和现实状况,本文把渤海新区对人才的学历要求定位为大专以上,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渤海新区男性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数为414人,占总人才数的61.7%,女性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数为257,占总人才数的38.3%,性别结构不合理。
3.4人才的集聚度与空间分布比较均衡
用地区大专以上就业人数与地区总就业人数之比来表示人才集聚度,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捷产业园区的人才集聚度为11.8%,南大港产业园区人才集聚度为18.6%,渤海新区平均人口集聚度为14.5%。大专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口中有133人分布于南大港产业园区,占大专以上学历就业人口的19.8%;有191人分布在中捷产业园区,占大专以上就业人口的28.5%,相对于就业人口的空间布局而言,人才的空间分布相对均衡。
4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对策研究
4.1确立政府主导型的人才集聚模式中国北方人才市场
渤海新区仅仅建立五年的时间,市场经济运行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很多相关的政策、制度、软硬环境设施都很不完善,人才的集聚度非常低,人才流动和集聚的自发调节作用很弱,因此必须在渤海新区确立政府主导型的人才集聚模式,让政府在人才集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政府职能带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加速人才集聚。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种人才集聚模式只适合特定区域的一定发展阶段,比如渤海新区现阶段的人才集聚需要依靠政府主导来完成,让政府在人才集聚中发挥主导作用,等人才集聚发展日趋成熟,政府的扶持功能可以逐渐淡化,需要转变人才集聚模式。
4.2加强人才集聚的环境建设
俗语说“安居”才能“乐业”,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是人才集聚的最根本前提,渤海新区需要加强各项环境设施的建设,为人才区域集聚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渤海新区应该从硬件环境设施、社会保障系统、软环境品质三个方面下手着力进行人才集聚的环境建设。渤海新区是否可以提供优惠住房或配套的居住设施,解决居民工作、求学、看病和娱乐休闲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是影响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民生和社会的稳定,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起着很重要作用,渤海新区自成立以来,非常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总体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应该继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的地域范围和法制化建设力度,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水平。同时渤海新区的建设还应该把提升整个环境品质作为高级目标,提高人才集聚的吸引力,使渤海新区成为环境优美、生活、社会和谐的魅力新区。
4.3实行区域人才合作工程
渤海新区的 “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对于人才集聚而言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总体思路应该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环京津的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避免劣势,在区域协调上做文章,实行区域人才合作工程。以人才资源与信息共享为目标,推行人才收益的
合作机制,认真落实环渤海区域人才协作联盟和京津冀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一方需要,多方协同”的收益合作机制。推行多种区域人才合作与引进形式,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才引进和使用方式进行重大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传递信息、知识、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和普遍,可以在不改变人才所处地理位置和隶属关系的情况下,完成人才、智力、技术的引进和使用,变“人才流动”为“知识流动”,建立虚拟人才库,建立完备的数据系统和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