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2024年历史高考三模试卷及答案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题号
总分
分数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1、图2是距今4700年至4100年的河南郝家台遗址出土的部分农作物遗存,通过分析鉴定可知,郝家台遗址农作物结构以粟为主,黍为次,兼有少量稻和大豆。据此可知,当时郝家台地区(   
   
图1                                      图2
A.具有仰韶文化的特征    B.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
C.是原始农业的发源地    D.以石器锄耕方式为主
2.据里耶秦简显示,洞庭郡迁陵县官府往来公文的接收与发出都有准确的时间记录,不仅记录了年、月、日,还精确到时辰。据此可推断,秦朝官署集中办公时段大致为地方时早上六七点至下午四五点;公文传递则是全天候状态。这说明秦朝(   
A.监察机构较为完善    B.地方行政运行规范有序
C.基层管理事无巨细    D.地方官吏重视行政效率
3.据考古资料显示,仅在广东的魏晋南北朝墓葬与窖藏中,发现的波斯银币就有三批、三十余枚。《南史·吴平侯景传》称“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岁十余至”。《南齐书·东南夷传》也称广州“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海外贸易占据主导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4.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与“省试”两级。解试由州郡政府主持,当地士子自由报考,凡考试通过的土子,便可取得“解额”,然后凭此参加尚书省举行的省试,省试若及第,即具备了授官的资质。这(   
A.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向学之风    B.继承了任人唯贤的政治传统
C.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的发生    D.体现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
5.清朝中期,定额租制已在租佃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出现“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情况。这表明,定额租制带来(   
A.雇佣关系的普及    B.农业技术的根本突破
C.自然经济的解体    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6.1865年清政府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最初计划以造船为主,因镇压人民需要,改造炮,造船成果极为有限。甲午战后因经费紧张,无力造船,船坞长期荒废,1905年将造船部
单独划出,招商经营。由此可知,江南制造总局(   
A.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解体    B.体现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设立    D.折射出近代化过程举步维艰
7.蔡和森(1895~1931年)说:“工人阶级独立斗争这一时期是不能得到胜利的,而还要有各阶级的援助”“此时中共的力量还较薄弱……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据此可知,蔡和森所说的“统一战线”的建立(   
A.客观上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地区
B.化解了国共两党间深刻的政治分歧与阶级矛盾
C.为最终赢得民族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D.推动国共两党力量的发展与国民革命高潮形成
8.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岢岚县妇女龚翠莲在“文化诉苦”活动中回忆过去自己家穷,念不起书,现在没文化,错把5000元的银票子当成500元花。这引发了众对学习的讨论:“现在是咱人民的天下”,大家“要识字,懂道理,翻身要翻心”。这反映了(   
A.民众对新政权认同感提升    B.农业互助组织深受民众欢迎
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双百”方针推动了文学发展
9.1981年我国发行的国库券(见图),总金额40亿元,10年还本付息。国库券是实物型的对内国债,一定条件下可以流通转让。1996年国库券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国库券的发行旨在(   
A.调控计划体制下的国家经济    B.提升城乡居民的投资收益
C.弥补经济建设收支的不平衡    D.创新改革开放的货币形式
10.某学者认为,如今我们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就不可能不卖国外的消费品。对日常生活用的、低端的、技术含量少的国外产品,要尽可能少进口,以保护民族产品,并把有限的外汇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比如,在日化、服装等领域,有一些我们自己的品牌很受消费者欢迎。该学者强调(   )
A.学习世界先进工业管理模式    B.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技术革新
C.保护民族品牌以适应全球化    D.保持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11.古代西亚乌尔第三王朝的《乌尔纳姆法典》规定“倘若一个人起歹意使另一个人的女奴隶失去清白,此人应付5舍客勒(计量单位)的银”;“倘若奴隶或女奴隶逃跑并出了城界,(而别)人把她(或他们)带回,主人应付给带她(或他们)回来的人2舍客勒的银作为酬报”。这表明《乌尔纳姆法典》(   
A.注重对妇女权益保护    B.旨在维护奴隶主特权
C.标志民法体系的完备    D.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
12.西班牙以“马尼拉大帆船”开拓的太平洋贸易,沟通了亚洲与美洲的自由贸易,但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从航行次数、载重量、价值额等方面对大帆船贸易进行限制。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A.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    B.白银流入中国损害其利益
C.贸易量过大超出管控能力    D.造船技术限制了贸易发展
13.19世纪中期,英国海滨休闲城市的大部分建设资金来自于临近工业区,如兰开夏工业区为布兰克浦两个码头的土地、建筑和旅馆提供了3/4以上的资金,曼彻斯特则承担了修建码头集会厅资金的40%。这表明(   
A.工业化发展促使城市功能日趋完备   
B.进出口贸易推动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C.资本输出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D.城市规划缺乏国家权力机关的参与
14.1921年,美国的一些劳动组织成立了“苏俄之友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在美国传播苏俄的真实消息,援助苏俄的经济建设。1922年该协会派出一支拖拉机队,支援苏俄托伊基诺国营农场的生产活动。列宁建议授予该农场“模范农场”的称号。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   
A.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B.美国放弃对苏俄的孤立和封锁
C.苏俄政策调整得到了西方的认同   
D.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15.1951年,美国政府提出:“要使喜马拉雅南麓的国家赞同并效忠于西方的民主制度。这些地方的人远离政治和民主教育,必须要让他们明白我们是关心他们的幸福安宁的。”同年,美国和尼泊尔签订了《技术合作总协定》,并向其提供援助。这主要反映了(   
A.霸权主义阻碍民族自决    B.亚洲成为冷战的主阵地
C.冷战思维影响国家政策    D.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第Ⅱ卷
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代的监察制度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领导,它独立于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形成了皇帝对整个官僚系统的全面监控,大致包括御史制度、言谏制度和地方监察制度。监察机构的监察范围广泛,上至官府,下至民间,包括行政、司法、军政、财政、教育,甚至思想和学术领域等,都在监察之中。同时为了保证监察机制的规范运行,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监察立法活动。例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前后相继出台了《宪纲总例》《纠劾官邪规定》《出巡事宜》《巡抚六察》等一系列监察法规。
——摘编自李丽《试论明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1987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行政监察机关的通知》,各地随即设立了省(区、市)、市(地、州、盟)、县(市、旗、区)三级行政监察机关,有的地方在乡、镇也设立了行政监察机构。从监察对象来看,《行政监察条例》《行
政监察法》出台后,明确为“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从领导体制来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这对构建具有中国特的国家监察体系和反腐败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刘晓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演进趋势及改革目标》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监察制度的共通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监察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日本外务省对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调查
1908年开始,日本外务省训令在华使馆调查中国各地报刊出版情形。外务省根据调查报告,每年印出一册《中国报刊调查》,分送日本各有关部门。此项调查涉及面广、内容详细,长达三十年未曾中断。下表是1911年6月的《清国报纸调查》摘录。
地区
主义
备考
东北(17种)奉天<今沈阳>10种、吉林3种、哈尔滨、长春、安东、牛庄各1种
改革主义(2种)振兴实业、商业(4种)
鼓吹宪政(1种)
地方自治(1种)
《东三省日报》民政司机关报,月200元补助,三千份,各知县知州读者多,倾向排日
京津(32种)北京20种、天津12种
进步、革新主义(4种)振兴实业、商业(2种)鼓吹宪政(7种)对日示好(3种)
《民兴报》2000分左右,近来对日友好《顺天时报》日本资助,1902创,北京现存最早报纸,官场阅读
山东(10种)济南4种、青岛4种、烟台2种
亲德(3种)对日示好(1种)
无一定主义(4种)
《青岛时报》奉行亲德,资本3000元,德国政厅每月补助百元
上海(12种)
振兴实业(2种)立宪主义(2种)
官僚派(3种)
民党派(2种)
振兴教育(2种)
急进主义(1种)
《神州日报》万份,与孙逸仙派有关,近与袁世凯派搭上关系
广东、香港(27类)广州12种、汕头5种、香港10种
革命主义(8种)中立(5种)
立宪(3种)
无一定主义(2种)
《国事报》1906创,宪政党机关报,粤报发行最高,七千份
——摘编自周振鹤《日本外务省对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调查资料》
(1)《调查》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时代?(6分)
(2)说明日本《中国报刊调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价值。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在某种意义上,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可称为“白银世纪”。17世纪末以后,葡萄牙在其属地巴西开始大量开采黄金,英国抓住了机遇,与葡萄牙政府签订了《梅修因条约》,葡萄牙向英国出口葡萄酒,英则向葡及其殖民地出口制造业商品,此后两国又签订一系列补充条约。但是,葡对英的贸易总是呈现逆差,为了平衡贸易赤字,葡动用从巴西运回的黄金,把它们不断地送到英商手中,于是巴西黄金经过葡萄牙这个漏斗,大量地流入英国国库。“1700年从巴西流入葡萄牙的黄金为35万英镑,1760年时已高达220万英镑……从18世纪30年代起,葡属巴西的所有黄金、钻石的收入中用来贴补葡与英之间贸易赤字的价值数额在100万至200万英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