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人才市场招聘团队建设取得的成绩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邵士官在发布会上介绍说,2021年,全市项目建设取得历史上最好成绩,181个省、市重点项目总投资2751亿元,年度投资737.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61%,鲁化己内酰胺等90余个项目竣工投产或部分竣工投产。全年共兑现各项财政政策1.45亿元。其中,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资金7913万元、人才资金3984万元、科技创新发展资金2623万元。针对以往奖补政策分散、申请流程繁琐、足额兑付难等突出问题,创新性地打造“枣惠达”财政奖补集成服务平台,打通政策兑现“最后一公里”,实现财政奖补资金免申即享、即申即办。
据了解,为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枣庄率先建立“异地受理、属地审批、就近取证”的营业执照跨区域通办服务模式。推进企业营业执照与许可证件联合开办、联合变更、联合注销“三联办理”,实现企业开办掌上办,市场主体“准入也易出”。并开设帮办代办专区,成立帮办代办队伍,公布帮办代办事项清单,对市级重点项目实现“一对一”精准帮办代办服务,共协助1435家企业办理有关业务,叫响了“枣办好”政务服务品牌。
与此同时,枣庄实行企业开办“一件事一次办”,企业开办当日办结、全程零费用,全流程时间
压缩70%,最快40分钟即可办结。全面深化企业简易注销改革,企业简易注销公告时间由45天压缩为20天。实现不动产登记“一窗办结”“立等领证”新模式,由1个工作日办结压减到2小时内办结。水电气热接入“一窗受理”联合报装。出口退税办理时间压缩到4个工作日内。跨境贸易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17.35小时,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2.21小时,实现“单一窗口”覆盖率100%。
邵士官说,2022年是“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下一步,枣庄将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七次人代会精神,坚定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不动摇,突出坚持“抓重点、重点抓”的工作方法,倡导树立“快就是大局”的效率观念,大力发扬“我就是枣庄”的主人翁精神,狠抓双“20条”政策措施的落实,推动“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扎实迈进!
围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我市在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以来,全市人才工作围绕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引
进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围绕解决企业引才用才难题,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企业是主体,市委组织部围绕企业在引进、培养、使用人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并赴“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研究出台了《枣庄市引进培养用好青年人支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若干措施》,围绕集聚一批“高精尖缺”产业领军人才、夯实高学历青年人才基础、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提升机制等方面,推出了20条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比如,加大高学历青年人才引进力度,对到我市企业工作的博士,将薪酬补贴提高到每月5000元,购房补贴提高到20万元,并协助解决公寓租住、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2021年度为企业引进符合条件的本硕博毕业生发放就业创业补贴1588.9万元,较上一年度增加486.3万元。
二是围绕企业“卡脖子”问题,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企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造,围绕解决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难题、“卡脖子”问题,大力实施枣庄英才“倍增计划”,评选产业创新和科技创业类枣庄英才31人,较2020年增加11人。柔性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115人,其中工业领域专家占比达到88.7%。推行科技人
才项目“揭榜挂帅”,公开发布29个项目榜单,榜金总额8600万元,已有8个专家(团队)与发榜企业签订合同。完善“人才+项目+资本”引才模式,举办第二届“创业枣庄 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评选获奖项目21个,16个参赛项目落地建设。
三是围绕服务“6+3”现代产业,支持驻枣院校发挥人才优势。建立政校企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开展锂电、化工领域企业家进高校、枣庄学院“博士论坛”等一系列政校企交流活动,加大枣庄学院服务枣庄“6+3”现代产业团队宣传推介力度,从高校选聘35名专业匹配的高层次人才到我市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构建人才共引共用机制,研究制定《支持枣庄职业(技师)学院校企共引共用博士实施办法》,通过共引共用方式新引进博士4名。我们还将研究制定《支持驻枣高校毕业生留枣就业创业若干措施》,通过指导驻地院校根据我市产业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开展专场招聘加强校企交流互动等方式留住更多的驻枣院校毕业生,助推校地合作向纵深发展。
四是围绕解决企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实施“技能强市”行动。针对企业反映的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出台《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若干措施》,从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等六个方面提出25条措施,助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枣庄职业(技
师)学院为依托,全市7家技工院校、107家企业联合组建枣庄市技工教育集团,集团化开展技能人才培养,2021年累计培训技能人才8.54万人。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规模,评选枣庄市首席技师29名,较2020年增加9人。
下一步,全市人才工作将继续围绕服务“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建设产业人才集聚高地,打造“人才来枣更有为”工作品牌,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出更多的人才力量!
我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要求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启动新一轮高水平技改,坚定不移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绿化改造,请问在落实扶持政策推动技术改造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五量并重”(坚持通过多上快上工业项目做大总量、坚持通过技术改造提档升级做优存量、坚持通过双招双引扩大投资做新增量、坚持通过改革开放创新融合做特变量、坚持通过优化环境精准服务做高质量),以智能化为方向,以基金为抓手,通过“智能化+基金”、“政府奖补+平台”、“服务商+企业”、“基金+担保公司+银行”四大模式,持续加大对技改项目的扶持力度。2021年,全市共实施规上工业技改项目369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速3.2%,高于全省平均增速7个百分点。
一是搭建平台引导推动。搭建智能化技改服务商和企业交流合作平台,两次召开工业智能化技改大会,邀请市内外技改服务商、重点企业200余家参会,30个重点智能化技改项目集中签约,签约总额达9.8亿元。
二是组建联盟相互联动。由政府引导,正凯新材料、清峦福兴、一唯自动化等12家智能化技改服务商企业发起,成立了枣庄市智能化技改服务商联盟,集聚更多智能化技改服务商资源,开展技改交流与合作,形成“结对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循环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是推树典型示范带动。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把脉,初步培育出一批在细分领域领跑的智能化技改示范企业和服务商,总结提炼出正凯新材料、欣旺达、鲁化、华宝牧业、智赢门窗、尚品本等六大智能化技改示范模式,将智能化改造由“点”上企业向“线”上行业拓展、延伸。
四是强化政策奖补撬动。出台了《枣庄市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措施》,提升市级技改贷款贴息和设备奖补标准。配合市财政局搭建“枣惠达”平台,及时兑现市技改项目贷款贴息和设备奖补政策,2021年37家企业共获奖补资金5004.4万元,是市级技改资金设立以来最多的一年。其中4个投资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实行“应补尽补”,1个给予2000万元满额奖补。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市、区两级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工业技改基金,建立了技改基金、担
保公司、银行三方组成的“投保贷”联动机制,放大技改基金溢出效应。目前,已投向我市11个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2.21亿元;市内有关金融机构通过“投保贷”模式,完成技改项目银行贷款3.52亿元。
五是挖潜项目全力驱动。加强对345个续建、新开工、谋划类项目的梳理调度,动态调整技改项目库。加快续建项目实施进度,推进新开工项目尽快开工,推动谋划类项目加快落地。加强技改项目纳统培训,联合市统计局在全市范围开展工业技改及经济运行培训活动,累计培训600余人次,确保技改项目应统尽统。
下一步,按照“重点工作提升年”要求,深入实施技改焕新行动,让更多传统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点”。
一是狠抓技改政策兑现。依托“枣惠达”平台,采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方式,及时兑现市技改项目贷款贴息和设备奖补政策,让企业快速便捷享受政策红利。
二是落实省级“技改专项贷”政策。积极推荐争取我市重点技改项目进入省级“技改专项贷”项目库。研究市级“技改专项贷”贴息和担保补助管理细则,进一步解决技改项目融资难题。
三是推动“投保贷”联动机制。动态调整市级技改基金2022年度投资项目库,用好技改基金、担保公司、银行三方联动机制,加大基金投资力度,推动区(市)级技改基金规范化运作。
四是抓实智能化技改方向。启动首届枣庄市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改大赛,常态化召开全市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改大会,持续宣传推广智能化技改典型模式,依托市智能化技改服务商联盟,开展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改诊断服务,搭建智能化技改服务商和企业交流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