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
高等教育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的集中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人才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使人才的配置、流动和开发达到最优效果。劳动力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劳动力的质量、技术和知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校的集聚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高校的集聚能够对地区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这些方面均可以用高校的外部效应来阐述。本文以大连高新技术园区的高校集聚区为例,对高校集聚的外部效应进行剖析。
大连高新技术园区是1991年3月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153平方公里,注册企业25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66家。近年来,各项经济指标均以3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高新技术园区汇集了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13所高校,以高校为依托,逐步形成了集产业、教育、科研于一体的科学发展模式,这些高校的集聚带动了高新园区以及大连市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高校对高新技术园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可以从其对园区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方面的作用着手。
一、对园区消费的拉动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力量,而目前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却呈递减趋势,这是因为我国GDP中的大部分是以居民储蓄的形式存进银行,导致边际储蓄率日趋高涨。而高等教育消费具有独特的“卖方市场”
性质,最易于引导巨额储蓄向消费领域分流,从而充分挖掘巨额储蓄中蕴藏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潜力。同时,高等院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体。大连高新技术园区内坐落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东软信息学院、大连医科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水产学院、大连轻工业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舰艇学院13所高校,共有在校学生20.2万余人、教职工2.3万余人,形成了一
高校集聚区
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
刘姿含
CITY
39
城市
[]城市经济
个具有强大购买力的消费体,这些消费无疑成为高新园区经济增长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消费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按照包括住宿费在内的日常生活消费统计,大学生平均每人每年支出约1万元,按照这个数字估计,这些高校的在校生每年为大连高新园区带来的经济增长约为20.2亿元,再加上教职工及其家属的个人和工作消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学术交流、科技洽谈、人才招聘以及餐饮、娱乐、交通等行业都给高新园区提供了巨大的消费需求,这也是许多宾馆、酒店、餐饮店都坐落在各大高校周围,高校附近的超市、水果摊等生意红火的原因所在。这些消费体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园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已经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消费开始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点。目前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个人或家庭,已不再满足于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状况,而愿意不惜重金为自己或子女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教育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高新技术园区内高校的学生,每人每年学费按5000元统计,其教育消费带来的经济增长就有10余亿元。
二、对园区投资的拉动
高校的集聚可以为其周边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形成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企业依托大学,立足市场,将大学的科技、智力优势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而研究型大学则加强基础研究,不断提供与时俱进的科研成果,所以能够真正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动力源泉,支持企业发展。
大连高新技术园现有企业2300余家,其中,生产型企业1056家,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570家,科研、创
业孵化、咨询服务企业712家。这些高科技产业和科研机构直接依附在13所高校及其周边地带,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科学发展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园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8年,高新区财政收入增长36.1%,位居大连各区市县第1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5%,位居大连各区市县第2名;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8.6%,位居大连各区市县第2名;GDP增长21.6%,位居大连各区市县第2名,高校的集聚优势由此体现出来。
大连高新区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区域内10余所高等院校和每年一届的“国际软交会”、“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集聚本科及以上专业人才10万余人,其中硕士5000多人、博士近千人,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12个。目前,大连高新区已建成各类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95个,生物医药、动漫游戏、光电技术、集成电路等公共技术平台4个,拥有专利2500多项。“港口流动机械(叉车等)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是大连理工大学的众多科研成果之一,为港口企业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大连市软件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合作研究”项目提出了以国际合作为手段,开拓国际市场,引进高质量人才和先进企业,发挥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扶持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实行“走进日本”、“引进印度”、“携手韩国”的发展策略,推动了大连市软件产业的发展。
高新园区的高校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的集聚点,充分发挥其辐射功能,为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也吸引了众多高新科技企业入驻。目前,高新区已经集聚了6万余名软件人才,汇集有英特尔、微软、IBM、GE、惠普、NEC、SAP、萨蒂杨、
东软、华信和海辉等570多家国内外知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45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了软件研发和BPO中心,10家企业通过了CMM5级和CMMI5级认证,认证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4。
高新园区的高校在为园区的工业作出贡献的同时,对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也起着不容忽视的带动作用。各种餐饮业、商场、超市、书店等分布于各高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行业,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大连银行等金融配套服务行业也为园区GDP的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09年,中国工商银行后来居上,继交通银行之后承办了东北财经大学学生储蓄借记卡(牡丹卡),并以其独特的技术将校外消费、校内餐饮、异地存款零手续费等优势集于一身,不仅方便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管理,也为其自身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谱写了新篇章。
增加教育投资是推动经济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教育投资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GDP的增长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学府在地理空间上的
CITY 40
城市
[]城市经济
集聚势必拉动地区的教育投资。基于对大学办学和教育成果的信心,众多经济实体纷纷投资于大学教育。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就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由东软集团、亿达集团共同投资创办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兼办管理学、文学等学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为大连的IT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促进了大连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园区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基础设施完善,同时聚集了大批人才,蕴涵了无限商机,吸引了众多房地产商的兴趣。大学的集聚使其周边的土地实现增值,提高了周边地区房产的投资回报率。而且,高校集聚区的20余万师生,对学校附近的住房有着很大的需求,因此,高新园区大学集聚区周边的居民住宅、商业用地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如东北财经大学附近的弘基书香园、斯坦福院落等楼盘相继建成,商业用房和居民住房的价格不断上涨,有些房产的价格已经上升到1.5万元/平方米左右。再加上房产的再创造价值,高校周边普通出租房屋的价格已达2000元/月左右,而住房市场的需求又一直居高不下,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对高校附近住房的投资。
三、对政府支出的拉动
大连市高新园区高校聚集区对政府支出的拉动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各院校配套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2007年,大连市地方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29.34亿元。同时,对贫困大学生的扶持也已列入财政支出范围。目前,高校区20余万大学生中有4万余人是贫困生,占近1/5的比例,其中有近万人是月生活费在150元以下的特困生。为此,大连市政府建立了“寒窗基
金”,设立了政府奖学金和生源地贷款项目等。据统计,2006年政府共向111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发放了215.6万元“寒窗基金”,向两所市属高校的33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发放了70万元政府奖学金。市属高校已有1800多人按国家助学贷款新的运行政策获得了贷款,累计贷款额达2800多万元。
在对人才的资金支持上,自2008年起大连市政府决定每年拿出千万元连续5年资助培养IT人才,并由此设立了“大连天地软件园IT人才基金”,作为IT人才的助学金、培训费和安家费。资助对象为与大连天地软件园内企业签约的高校毕业生和园内企业急需的特殊人才。
四、对出口额的拉动
加大出口与进口的差额指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增加出口额。大连是一个港口城市,软件、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产品、精密机床等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这些产业是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的突破口。而这些产业正是依托园区内高校集中的优势而迅猛发展的。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研究人员不断加大对出口增长战略调整的探索力度,对出口增长的驱动机制和限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出口市场、加强出口企业间的协调等具体方面进行研究,为园区的出口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在高校的支持与推动下,大连高新区规划建设的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获得了国家设立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第一批“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的荣誉。
五、结论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通过其溢出效应对地区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这些效应通过其对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进出口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体现出来,带动了大学周边科技园的建设,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企业经济的发展态势,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幼铭,孟东军,陈肖峰.大学城的建立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35.
[2]郑春海.我国大学城资源共享及联动经济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3]曾国平,李雪松,曾婷.大学城的外部效应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4(4):57-59.高新区人才市场招聘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8X(2010)05-0039-03
[收稿日期]2010年3月
[作者简介]刘姿含,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编辑:张然
CITY
41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