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公共卫生人才专业稳定性调查及策略分析
作者:王俊玲 刘兴荣 白天 等
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第4期
    王俊玲,刘兴荣,白  天,王芬宇,吕  阳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目的 了解新形势下公共卫生学科新生入学后申请转专业和专业认知情况,为加强和改进公共卫生学科新生专业思想稳定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4级至2016级学生转专业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2017级新生进行专业认知度调查。结果 2014级至2016级公共卫生学科学生的专业最终转出率20.50%,处于较高水平。2017级新生中,想调整专业的学生达63.55%,专业认知度总体较低。结论 探索公共卫生学科新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教育工作很关键,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安排与专业实践改革创新是培养优秀公共卫生人才的核心。
    关键词:公共卫生人才;专业稳定性;专业认知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8)04-0099-03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健康中国已成为国家战略。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人类面临多重健康问题的挑战,因此培养高素质、有创新能力、高水平的健康管理人才,保障人民众身心健康尤为重要。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健康的公共事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职能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培养合格的公共卫生专业型人才对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全国高校都在积极推行新生入学后择优转专业工作,但是大部分高校公共卫生学科申请转专业的人数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新生的专业认知度不足、专业思想不牢的情况[1-2]。兰州大学作为国家“985”“211”和教育部“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其公共卫生学科面临同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近几年转专业情况及2017级新生对公共卫生学科相关专业的认知度,对公共卫生人才专业稳定性面临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加强专业思想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现介绍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查阅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4级至2016级学生的录取人数和预防医学及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
管理方向)专业(简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转专业的人数,计算每个年级的申请转出率、申请成功率和最终转出率,以教务处记录为准。
    1.2 方法
    对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新生107人进行了有关专业认知度的调查(电子问卷),其中预防医学专业68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39人,问卷完成率为100%。
    2 结果
    2.1 公共卫生学院2014级至2016级的转专业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公共卫生学院2014级至2016级共招生322人,其中2014级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申请转出率及总体申请转出率分别为30.26%、11.63%和23.53%,申请成功率分别为65.22%、60.00%和64.29%,最终转出率分别为19.74%、6.98%和15.13%;2015级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申请转出率及总体申请转出率分别为45.59%、25.00%和39.00%,申请成功率分别为90.32%、37.50%和79.49%,最终转出率分别为41.18%、9.38%和31.00%;2016级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申请转出率及总体申请转出率分别为49.25%、8.33%和34.95%,申请成功率分别为48.49%、33.33%和47.22%,最终转出率分别为23.88%、2.78%和16.50%。3个年级的总体申请转出率、申请成功率和最终转出率分别为31.99%、62.26%和20.50%。
    2.2 公共卫生学院新生的专业认知度
    2.2.1 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新生的基本情况(见表2) 由表2可见,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男女新生比例分别为54.21%和45.79%,预防医学专业录取人数多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录取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3.55%和36.45%,录取的107名学生中有3.74%(4人)为少数民族学生。
   
    2.2.2 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新生对公共卫生知识的了解情况(见表3) 由表3可见,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新生对公共卫生知识总体了解程度不高,入校前了解公共卫生知识的只占14.95%;虽然65.4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了解公共卫生知识的需求,但仍然有31.78%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从了解知识的途径看,58.88%通过手机了解公共卫生知识,其次为电视(13.08%),没了解过的新生占13.08%。
   
    2.2.3 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新生的专业认知度(见表4) 由表4可见,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新生的专业认知度总体较低,第一志愿属于公共卫生学院的只占14.02%,录取专业为第一填报专业的只占14.95%,对当前录取专业比较满意和满意的占48.60%。
   
    2.2.4 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新生转专业的态度及原因(见表5) 由表5可见,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新生转专业前景堪忧,在选择当前专业的原因里,平行专业和服从专业填报的占74.77%,入校后想调整专业的学生占63.55%,会调整专业的学生占55.14%,对学校转专业政策不了解的学生只占5.61%。
   
    2.2.5 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新生专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前景预测(见表6) 由表6可见,公共卫生学院2017级新生中,入校后改变转专业想法的学生占28.97%,而在改变的学生中,受学长学影响的占9.35%。同时,新生对自己的前景预测中,很乐观的学生占9.35%,比较乐观的学生占50.47%。
   
    3 讨论
    (1)2014级至2016级公共卫生学院申请转专业和最终转专业成功的均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比例高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原因主要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为文理兼收,文科来源的学生转专业时接收的学院少、限制的因素多。另外,与2014级相比,2015级和2016级以上两个专业的申请转出率和最终转出率均增高,其中2015级学生的总体申请转出率和最终转出率均明显高于2014级和2016级,这一结果与学校从2015级开始调整转专业政策、转出学院不再设置限制条件有直接关系。
    (2)基于2014级至2016级升高的转专业申请率和学校政策的调整,我们对2017级的新生进行了专业认知度的调查。结果显示,2017级新生男女比例差别不大,大部分学生入校前不了解公共卫生知识;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有此方面的需求;学生了解公共卫生知识的途径主要为手机,接受的是碎片化信息。因此,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将公共卫生学院和预防医学专业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学院和第一志愿专业的比例较低,学生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也不高,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仅占48.60%,这意味着之后的转专业情况不容乐观。
    (3)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74.77%的学生是由于平行专业和服从专业填报而录入的,因而入校后即使很多学生并不是很清楚学校的转专业政策,但想转专业和会转专业的学生比例仍然较高,这说明公共卫生学院在2017级学生中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专业思想稳定性问题。但值得欣慰的是,28.97%
的学生在入校后改变了转专业的想法,原因主要是受学长学影响及学院领导和教师关心等,同时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这说明很多学生之前对专业了解不够,只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专业介绍和专业认同教育,同时发挥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引领作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专业思想、降低转专业率。
    4 对策
    4.1 进一步加强新生专业思想教育
    4.1.1 强化导师制专业思想的传输作用 为了加强对本科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和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稳定专业思想,制订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我院本科生培养质量,公共卫生学院从2013级开始在学校率先实行导师制。导师制是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的一种制度,建立导师制是学院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配套举措,是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引导和激励学生创新的有效途径[3]。导师制要求凡是教师系列职称和硕士学位以上(包括硕士学位)及具有高级职称的实验系列教师,均有义务承担导师工作。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自入校之日起,由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导师和学生的指导关系。导师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对学生了解专业特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由于新校区距离医学校区较远,使得需要更多地了解学院和专业特的新生与导师之
间缺乏深入沟通,交流不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入校新生通过与学院领导和教师的交流,改变了转专业想法的人占到了一定比例,说明新生对公共卫生学科的认知有欠缺,需要给予他们引导。因此,实行导师制,定期与新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们在短时期内尽快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对于降低转专业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才卫生查成绩
    4.1.2 完善班主任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充分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结合学院实际,公共卫生学院在之前的基础上于2017年初完善制订了《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要求班主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班级建设发展规划、学生日常表现和思想动态、班级学风建设、班级综合测评、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开展工作,并在每年年底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班主任聘任及业绩津贴挂钩。此项政策规范了班主任的工作,对学生尤其是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稳定专业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4.1.3 开展优秀师生和校友进课堂系列讲座活动 步入高校,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深造和就业问题[4-5]。在我国,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的现象,预防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6]。虽然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在保护人健康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社会对于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医疗卫生资源有限,不能满足现阶段人对健康的需求。入校前学生对公
共卫生学科的认知度远低于对临床医学的认知度,公共卫生学院录取的学生大部分不是自己的第一志愿而是平行专业和服从专业调剂,导致学生入校后专业思想不稳定,认为不学临床医学专业自己今后就没有理想的就业岗位。针对这一点,应加强新生入学后的专业思想教育,以稳定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队伍。根据调查结果反馈的数据,公共卫生学院拟在新生中开展优秀师生和校友进课堂系列讲座活动,首先由学院院长和书记给新生讲授第一堂课,通过他们的讲座,从思想、专业和就业等环节让新生进一步深化对公共卫生学科的认知,之后每月邀请学院优秀教师和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及优秀校友举办讲座,从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及目前的岗位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和以后的就业岗位,解除心中的疑惑,消除对公共卫生学科的偏见,相信这一举措在稳定专业思想方面将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