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卫生状况不断变化、“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现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在投入、过程和产出阶段均存在不足。本项目从国际视野与国内需求出发,分析研究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构建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为脉络的具有中国特的大健康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规范本科教育,优化研究生教育,加强继续教育,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院校准入、专业准入、职业准入标准,切实落实政府在公共卫生教育改革中的完全责任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健康;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一、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慢性病现患率与发病率持续攀升,新发传染病流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环境污染加剧等给我国公共卫生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全民健康”与“全球健康”等概念的提出,“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战略布局、“大健康”“大卫生”观念的形成、“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等新形势,为我国公共卫生创造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其中,科学合理的大健康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便是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提供高质量社会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有力保障。本研究借助中国
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旨在凝练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人才培养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最终制定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与发展多阶段、多部门协同创新的战略路线,形成具有中国特的大健康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为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行动指南等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为“健康中国”美好愿景的实现注入持续动力。
二、公共卫生的内涵与外延
19世纪初,美国公共卫生专家查尔斯·温斯洛提出,公共卫生是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的公共事业。国内学者和政府官员等也对公共卫生进行过释义,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创建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
新时代赋予公共卫生新内容,公共卫生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等不同角度去定义,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爆发前,公共卫生主要是预防常见病和多发病等。在SARS被控制之后,国家对于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公共卫生的内涵与外延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公共卫生不仅局限于急慢性病防治、食品安全、职业卫生、少儿妇幼健康、卫生监督、公共卫生应急突发事件等方面,自残等心理问题、肥胖、因病致
贫、传染病远距离传播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精神疾病的传播与影响随着网络的传播、交通的发达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很多新型公共卫生问题,以及“一带一路”的深入开展和全球卫生问题,均为新形势下公共卫生的外延。
三、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公共卫生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建立涵盖本科、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学位,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的公共卫生教育体系,为各类卫生机构和研究单位输送了大量公共卫生人才,形成了自己的特和优势,即初级卫生保健和妇幼卫生保健、全社会动员的爱国卫生运动、计划免疫、以医学为背景的公共卫生人才教育。正是基于此类举措,我国曾用世界1%的卫生投入解决了全球22%人口的卫生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无论是在投入阶段、过程阶段,还是在产出阶段,都存在诸多问题。
(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投入阶段
1.国家、社会重视不够,资源投入不足
我国的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但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重治轻防”观念,政府对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低。以2011年为例,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仅为2.89%。此外,医疗与预防之间的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政府财政预算明显倾斜于临床,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从根本上影响了国家对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
2.生源质量欠佳,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我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类学生的高考成绩和招生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临床医学,第一志愿录取率很低,生源质量欠佳,招生情况不容乐观。现有公共卫生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构成不合理,实践型师资缺乏和教学业务能力欠缺已经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瓶颈。研究发现,78.83%的公共卫生学院教师为公共卫生学科背景,单一的学科背景很难培养出复合型和应用型的公共卫生人才。
(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过程阶段
1.培养目标不明晰,培养理念落后,缺乏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脉络
长期以来,我国90余所公共卫生学院(系)的人才培养目标无论在定位、类型上,还是在具体要求上都较趋同,人才培养定位比较模糊,培养理念陈旧,未能适应医学培养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其公共卫生理念未能从传统的防病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
在人才培养体系脉络方面,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按照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来建设,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虽然也跨越相同的三个阶段,但缺乏统筹兼顾和系统考虑,衔接不顺畅,缺少层次化、系统化、可操作性,并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脉络中国人才卫生查成绩
2.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不合理
我国现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仍然以预防医学专业为主,基本课程设置较窄,仍以传统五大卫生为主干,缺乏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医学与公共卫生衔接不够紧密,体现在预防医学生临床知识和实践经验较少,而临床医学生也不能充分理解公共卫生的巨大作用。同时,健康人文素质教育薄弱,公共卫生的科学性与人文艺术性处于割裂状态,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不高,专业认识不够,对“健康中国”“全民健康”理解不
到位,严重影响国家战略的实施。
3.培养模式混淆
当前,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生的培养分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类,但在实际培养中无论从招生规模,还是培养方式、毕业考核等,均仍以学术型研究生为多,且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仍按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标准来培养,导致培养的专业型研究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不能满足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