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情况汇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总体理念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学校一直致力于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创新。特别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贯彻主体性教育思想,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水平,着力解决本科教学中的教学方法问题,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学校因此出台了课程模式教学改革方面的一系列文件,强化、促进该项工作,并将于近期出台更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政策,在更大范围推广。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介绍
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较为稳定结构形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师生角、教学策略和
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学校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的指导原则,开展多方面的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相继在一些基础类分层式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实践类课程、校企合作类课程、经管实务类课程改革、竞赛创新类课程等方面分别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学校在量大面广且有一定难度的重要基础课中,实行分层教学改革探索,在不同的层次结构课程的环境中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尝试新型教学模式改革。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我校针对不同学生需求的变化,对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设立了不同的层次教学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基础选择相应程度的课程,有利于学生量力而行。学校相继对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文化、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
学校在大学生基础课高等数学主要分为ABC三种类型的教学模式,A类主要针对学习能力强,如目标为考研等学生的学习需求,难度相对较高;B类是针对大部分同学的学习需求,按照教学大纲依次传授知识点;而C类主要是针对学习相对有困难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针对性的教授重点难点,以达到大学数学基本教学要求。
计算机类课程。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按大学计算机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
三个层次组织教学。第一层次主要是普及性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主要针对大一新生,新生入校后可根据自身已有基础进行选修;第二层次是一般语言类课程,增强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该层次依据学生能力发展需要,自行选择相应方向;第三层次由各学院根据专业实际情况,设置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中,学生可根据自我兴趣及就业需求,自主选择相关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也是学校分层教学试点的重要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改革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加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第一年学生先学习基础课程,经过一定的考试,成绩优秀者可选修其他应用类等的外语课程,否则则需要继续学习普通英语课程。通过英语教学的系列改革,积极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用性,为就业能力的增强增加砝码。
(二)工科专业为了提高学生实验实践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了强化实践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学校以国家级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为契机,率先在学校的电子类专业开展《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进行改革试点,将最新的数字电路设计方法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在其他专业基础课程“模拟电子电路”还没有开设的情况下,只讲解纯数字电路的设计方法)提前开设,并开设相关实验,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统一协调。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提前在大二开设《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方式上大部分课时在实验室进行,达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为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调动学生开展电子产品设计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我校实验教学坚持以开放性、综合性、探索性、创新型和高度仿真性为教学改革原则,切实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自动化学院,积极搭建自动化人才培养工程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以大量高水平的科研课题为载体,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该学院依托教育部“检测仪表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以创新性理论、方法与技术为基础,进行工程化的研究、开发和集成,推进成果的产业化,为自动化本科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培养创造“工程、技术、理论”融为一体的创新学习环境。此外在我校学生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有自动化学院大学生课外科研基地和学校创新科技平台,专职实验指导教师队伍与实验硬件设备已初具规模,作为学生课外科技以及实践活动的基地。这些举措均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学校还紧密结合企业单位的实际需求,探索产学合作、工企结合,将企业工程案例的直接引入教学内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我校软件工程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共同构建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软件工程学院教师和企业技术工程师共同讨论制定教学大纲,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培养计划及其课程体系,探索培养工程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方法贯穿于专业课程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实施企业全真案例教学(如:微软、Infosys、东忠软件、华为、阿里巴巴、用友软件、创业软件、正元智慧等企业)。基础课程设置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注重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学生在课堂、实训和课余练习的时间比例是1:1:1,同时为配合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的教学改革,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全部采用上机考试。校企共同开发了70%全新的专业教学内容和实训案例、共计68门课程,每年进行动态更新。
(四)学校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中开展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教学,强调经管实务,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校经济管理类类专业一直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学校有国家级特专业会计学,省级重点
建设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资源。这些专业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首先非常重视案例教学,不断增加开设案例类课程,如金融案例分析、会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等课程,同时在系列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增加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如省级精品课程“国际金融”八章教学内容共有16个案例辅助教学。每个案例都围绕着某一个主题展开,且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经典性和时效性,如经典的“国际金融之谜”、“327事件”、“乌龙指事件”、东南亚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中航油事件”、“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其次,注重开展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尝试在某些课程开展讨论式教学方式。如“金融学”课程尝试小班化讨论式教学方式,受到学生们的认可,积极参与,效果良好。第三,加强经管类专业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锻炼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管理学院为了让本科生能够更好地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学生需参与两个暑期的社会调查与管理实践等环节,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调查,了解企业经营活动现状,分析企业经营中遇到的管理问题,探讨促进企业发展提升的对策建议,具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