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南平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材料
 
小学教师编制考哪些科目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含校长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平市农村学校1691所(其中小学1576所,中学115所),中小学教师共21200人,(其中小学教师14461人,占68%,中学教师6739人占32%),在小学教师中,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6654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46%;在中学教师中,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6327人,占中学教师总数的94%。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老龄化,将面临断层问题。尤其是小学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已达43岁,从1999
年起未再补充小学教师,队伍断层严重,多数小学已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农村中学教师与城区中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失衡,教学质量差距明显。1999年起我市开始实行赛课进城制度,大量农村优秀青年教师进城,造成农村教师年龄偏大,城区教师缺额补充今后无人可赛的现象。
(三)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这种状况比较明显。从目前调查情况看,语文、数学、历史、体育等学科教师基本满足,由于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造成一些教师学非所用,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英语、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地理等专业教师缺乏,一些学校就出现主科冲击技能科、技能科开课不足等现象,这些都势必影响着农村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部分教师素质偏低。民办转正或未经科班师范类毕业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上缺乏有效的继续教育,信息来源渠道闭塞,知识、观念未得到更新,很难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培训机构建设情况,培训经费落实情况。
我市各县(市、区)每年除完成南平市所要求的师资培训和常规培训外,各地都能够结合当
地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师资培训。对于培训经费,除部分市、区能够完全由当地政府财政承当外,其它大部分是政府财政投入与自筹相结合,当然比如我市政和县由于财政难以承担培训经费一般是由学校或个人来。
三、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补充机制如何,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做法?
(一)是加强与本地大专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合作。有些地方与武夷学院(原南平师专)合作,从未分配的中师毕业生中选拔到南平师专参加为期一年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安排到各乡镇中小任教。
(二)是继续录用本科生。根据高中生源将维持一定数量的实际,按照具体学科的需求,适量聘用。
(三)是适量聘用紧缺学科的大专生。根据当年农村中学急需补充学科的需要,面向师范类大专毕业生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招聘。
(四)是部分小学教师拔高到初中使用。实行全县教育一盘棋的做法,比如我市政和县2002年以来,先后有近50多名素质较高的小学教师拔高到初中使用,既有效分流小学教师,又充
实了中学师资力量。
(五)实行公开招考。比如采取与人事局一同笔试、业务考核等综合办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面向已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在岗代课教师。
(六)是聘任部分合同制工人。
四、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待遇的落实情况(含工资、住房公积金、医保等)。
(一)各地的教师工资都由国库统一发放。
(二)我市各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农村教师待遇的落实也存在不平衡现象。经济较好,比如武夷山市教师待遇落实较好,全市农村教师工资2000年起已全部由国库统发, 2001年建立了教师医疗保险制度,2005年农村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从04年起,我局每年从转移支付资金中划出三万元,作为教师扶贫济困资金。2005年从市财政争取到每年40万元用于农村教师交通补助。
(三)实行“一费制”收费以后,有些学校由于学生数少,学校收入有限,基本的办公费用难以保障,因此,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公积金学校补贴部分无法兑现。
五、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中小学教师评聘制度,含“评聘分开”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一)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1、变逐年评审为隔年评审。2、适当改善评审条件,逐步变“资历+论文”为“岗位+能力”,将教师任务和相应职责区分为基本职责和扩展职责,根据扩展职责的内容不同,教师职务可分为“教学为主”、“教学育人”、“教学研究”三类;除考核基本职责完成情况外,对“教学为主”类采用考查教学技能和学生成绩等办法;对“教学育人”类采用考核、评议、督察等办法;对“教学研究”类采用评审研究成果等办法。同样都是晋升中高级职务,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和“科研成果”较多的教师就拥有优先的机会。
(二)在岗位设置管理中关心照顾老教师。对现已取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教师,在聘任上予以倾斜照顾。
(三)在岗位设置比例上实行市区一体化。
(四)是中高级聘任职数偏少,应当倾斜基层,特别对偏远山区的职数聘任指标要予以适当增加。
(五)是年度考核内容要更新。如:现行的《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务考评登记表》中“校级以上统一命题考试科目成绩情况”占了8分,这样的提法已与当前教育教学不相适当。
(六)是职务评审文件要更新。现行的评审文件是1998年印发的,已不太适应现时需要。如新课程改革设置了许多新的课程,今后职务评审中将面临科目设置及课时计算的问题。
六、中小学教师交流情况(含城乡交流、支教等,以及教师流失情况)。
(一)南平市教育局以及各地方教育局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下发有关促进城区、城乡教师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文件,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教育教学资源,以实际行动为进一步农村教育教学水平服务,取得较好的效果(附:南平市示范学校、达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名单)
(二)教师流失比较严重,特别中青年骨干教师。有以下几个原因:1、主要是闽北经济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从个人经济上考虑,比如我市今年某高级中学一个月内就有六位骨干教师申请调动;2、由于中级以上职称聘任指标有限而不能聘任者;3、城区实际面向全市的公开招聘教师,使得一些农村骨干教师到城区任教;4、其它原因,比如夫妻分居,下海经商等等。
七、把好教师“入口关”的具体做法以及贯彻执行教师资格制度情况。
(一)我市严格按照省教育厅最新下发的有关教师资格申请文件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贯彻执行的。从2005年开始,我市把除高级、中职教师资格证认定仍然由我市直接审核认定外,初中、小学、幼儿教师资格评定已逐步下发到各县(市、区)教育局。
(二)教师“入口关”方面:从今年开始,对市直学校教师进入,我市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经过市委编办对市教育局上报的各校需吸纳人数进行审核后,到有关高校直接聘用;二是与市人事局结合,在网络上公布招聘信息后,在“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下,采取考试、面试方式进行。各地教育局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各校的编制数及学科需求制定本年度的教师补充计划,上报当地政府同意后参加有关高校的毕业生招聘会并与毕业生签订协议时,要求毕业生报到时需持有报到证、毕业生证及教师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