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教育学
简答题+材料题
学校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和知识。
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含义)。施教要求:循序渐进。
阶段性(含义)。施教要求:分阶段施教。
互补性(含义)。施教要求: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不平衡性(含义)。施教要求:抓关键期。
差异性(含义)。施教要求: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相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时间里,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的表现。
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
个别差异也表现在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施教要求:因材施教。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环境。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遗传素质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的取舍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观念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观念
2.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3.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
4.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4.选择功能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2.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对教育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
3. 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地成长。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为社会服务、促进人的发展,人们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必须考虑社会和人的因素。
1.社会依据。一是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一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二是根据人的发展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小学教师编制考哪些科目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总要求: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 质量标准: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
3. 培养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
4. 时代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2)智育。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保健知识,增强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美育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指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学制。
双轨学制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术性很强,学生可升到大
学以上;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