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简答题〔1〕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表达在哪里?
答: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
〔2〕 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小学教师编制考哪些科目
〔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
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是什么?
答:《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
〔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
〔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答:“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有效教学”?
答:“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5.“有效教学”所倡导的理念是什么?
答:
〔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
〔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6.“有效教学”的策略是什么?
答:〔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确实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
〔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不等于考试、测验。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答: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
〔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
“教育与生活”?
答:〔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照顾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
〔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复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
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答: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哪两个基本的观点?
答:
〔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到达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
〔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