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任务开发:特征、原则与步骤
陈瑞生
【摘 要】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开发具有接近学生真实生活、探究学生知识建构、分析学生策略思维以及观察学生表达能力等特征.因此,它要遵循发展性、全面性、明确性和过程性原则,按照制定目标、明确内容、建立规则、考虑事项等步骤进行.
【期刊名称】《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年(卷),期】2010(000)004
【总页数】4页(P4-7)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任务开发;特征;原则;步骤
【作 者】陈瑞生中小学教师发展网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0-058.1
新课改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课程目标,扩大了学生学业成就的范围。该目标不仅包括事实知识,还包括问题解决、批评性思考之类的高层次认知技能;不仅包括学术性的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诸如综合素质在内的非学术性成就。要怎样对学生的高层次认知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呢?表现性评价应运而生。它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要求他们实际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表现性技能,或创造出符合某种特定标准的成果或作品”[1]。其中,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就是表现性评价的任务。由此可见,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评价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它是表现性评价得以实施的关键。本文拟就表现性评价任务开发的特征、原则和步骤进行探讨。
一、表现性评价任务开发的基本特征
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开发必须关注学生知识建构、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和清晰地表达出这种问题解决的结果,它的特征如下。
1.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进行表现性评价的关键是提出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发真实性的任务,激发他们寻问题解决的方法。任务设计中的情境应该是全新的或是学生不熟悉的,而且必须是真实的。如果设计的任务离真实的生活情境很远,那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就难以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表现出来。任务的真实性要恰如作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数学家、文学评论家或科学家所面对的问题。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讨论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学生可能提供的情境是:What if someone pats you on the shoulder from behind?What if someone enters your room without knocking at the door?学生可能的回答是:Tell him you don’t like this.Ask him how he would feel if other people do the same thing to him.Explain why you think he should knock before coming in.Always lock your door from inside.这个活动就把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了,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不仅能运用所学的语言,还能共享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探究学生的知识建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任务就是把某种客观的现成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在评价上的表现往
往是“选择-反应”评价。而表现性评价是基于“知识是动态的,而且无法摆脱与社会变化发展的联系”,[2]强调知识的传授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建构,和有意义内容的理解”,[3]追求的是与学习过程的浑然一体,因而,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获得和建构新知识。知识的建构涉及到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各种信息的比较、推理或评估,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开发就是要提供给学生建构新知识的任务,而不只是对原先学过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例如,要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获得的数据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实验设计、使用仪器和实验技巧等因素进行评价。如要求学生进行一项调查研究,确定在何温度下酵母产生的CO2量最大。测量每5分钟进行一次,持续40分钟。实验结果如下:
这个实验就是考察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建构新知的能力。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学生会发现酵母在43℃时发酵最好,产生的泡沫最高,而不是在温度最高时。因此,构成的新知是:温度最高时,酵母溶液产生的CO2量并非最多。
3.分析学生的策略思维
所谓策略思维,就是把大量自己已有的知识应用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表现性评价任务的开发,必须内含学生已有知识的运用以及一般领域和具体领域问题解决的策略。一般领域的问题解决策略是,“当问题出现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确定问题的成分、回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头脑风暴法及现成有效的问题表征”,而具体领域的问题解决策略是指,“良好的阅读、写作、数学问题解决、历史分析、科学推理及文学评论,它们都有自己的特定策略”[4]。因此,对学生策略思维的分析有以下三点结论:一是要有持续的、目的明确的问题解决行为,即一个持续的努力和思维过程;二是要具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三是要判断学生是否学会了问题的解决策略。设计的任务答案可以多样,但必须要求学生解释或说明他们是如何得到这些答案的。表现性评价理念下的学生不再只是跟书本、习题和考试卷打交道,他们必须综合而又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和判断,进行各种探究活动,有个性地表现自己的才能,从而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如,许多医生认为,“老龄妇女补充雌性激素有助于减少骨折的发生”,请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这个假设。要求:实验应该解释并包括以下要素: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过程以及应该收集哪些资料数据。这个实验主要考察学生设计实验与调查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学生的策略思维,看学生是否将大量自己已有的知识应用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
4.观察学生的表现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任务还具有评价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特征。表现性评价的最后成果可以是一个书面的文件、一幅画、一个图表,也可以是视觉的、书面的和口头的展示材料。这些都需要学生清晰地将它们表达出来,因为清晰的表达有助于教师评判学生在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时的策略思维。表现性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主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如我们在评价一位学生的音乐素养时,主要看他的音乐表现才能如何,而不是他是否知道一些有关的音乐知识。
二、表现性评价任务开发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斯廷金斯(Richard I.Stiggins)告诫我们,“把评价用作教学工具,就是促进学习的评价”。[5]可见,表现性评价能够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有权选择任务的类型,有权选择如何回答问题,这样,他们就可以规划自己的行为,学习也就会变得更加主动了。因为“如果学生在同伴与教师仅仅提供一定协助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了一件复杂的任务时,学生就有了自我成就感”,[6]获得了发展。
2.全面性原则
对于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开发,我们要了解分析、解释、评估、计划、清晰表达和自我监控等各种思维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将评价的内容和技能通过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在纵向上,既要有对学生综合技能的总结性评定,又要有对其日常表现的评定;在横向上,既要有认知、技能方面的评价,又要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认知领域的评价。由于任务的多学科特点,解决任务的方法也就多种多样。因而,表现性评价任务开发的全面性原则包括:一是强调多学科的有机结合;二是评价学生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三是评价学生的社会技能,如合作能力、分享和商讨能力等。如,高一国际班的学生要去苏北学习,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创建一本学习日记,并给家长写一封信,记录他们沿途看到的情况。这项评价就涉及到了社会学、数学、科学、艺术以及写作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