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9-09-28
[摘要] 通过对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现状进⾏调研,分析我省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我省中药材产业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福建省中药材问题对策
福建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多丘陵⼭地,海域⼴阔,岛屿众多,独特的⽓候、地理条件和复杂多样的⽣态类型,孕育了丰富的中药资源,是中药材资源⼤省。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全省共有药⽤资源445科、2468种,其中植物药245科、2024种,动物药200科、415种,矿物药l9种。福建省资源总量占全国中药资源的l9.2%,是中药资源⽐较集中的地区之⼀,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前,福建主要中药材达800多种,其中,属福建省道地名产药材有30种,⼤宗药材82种,珍稀名贵药材27种。
近年来,随着医药保健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及全球“⼈类回归⾃然”的呼声⾼涨,中药材的⽤途已不限于⼈们防病治病的需求,⼤量的保健品、化妆品也含有中药材。因此,对我省的中药材产业现状进⾏分析,进⽽推进我省中药材的科学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
1.1 野⽣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的研究滞后
在野⽣植物资源种的更新⽅⾯,缺乏重视及深⼊系统的研究,在采集野⽣药材时,缺乏合理保护与利⽤的意识,乱采乱伐,滥猎滥捕,破坏了⽣态和野⽣药材资源,使资源利⽤强度超过种的更新增长能⼒,导致野⽣药材资源的数量急剧减少,分布区域也⽇益缩⼩。如厚朴、红⾖杉、草珊瑚、⾦线莲、满⼭⽩及灵芝等药材都⾯临着资源萎缩。
1.2 中药材产品开发利⽤程度低
通过近⼏年的发展,尤其是各⽅⾯投⼊的加⼤,全省中药材种植管理⽔平都不同程度地提⾼,但对中药材的开发利⽤仍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由于资⾦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中药材加⼯的机械化程度不⾼,且加⼯⼯艺不科学,导致中药材加⼯仍滞留在粗加⼯上,严重阻碍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传统的⽣产经验使得中药材品种退化、抗病⾍害能⼒下降、品质低下。中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仍处于较低的⽔平,在光合速率、⼲物质积累、养分分配、根系⽣理及⽣态适应性等⽅⾯还未进⾏深⼊研究。除太⼦参、泽泻等⼤宗中药材有过⼀些⼀般性的研究外,⼤多数栽培药材仍处于经验性栽培的阶段,没有⽐较深⼊的研究成果供药农使⽤。
产品结构单⼀,存在着卖原料药多,粗加⼯产品多,⽽⾼科技、精加⼯的产品少,资源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难以⼤幅度提⾼,在国内外市场上仍缺乏应有的竞争⼒,制约了中药材需求向多样化、⾼层次、
深加⼯的⽅向发展,影响我省中药材产业效益。
1.3 中药材信息服务滞后
中药材属特殊商品,其⽣产、加⼯、销售取决于市场需求,⽽中药材市场情况千变万化,价格涨跌频繁,信息真假难辨。市场信息不灵⼀⽅⾯导致我省丰富的野⽣中药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另⼀⽅⾯,⼴⼤农民不知如何选择适宜本地种植、适销对路的中药材品种,农民种植的经济效益及积极性难以得到保障。
1.4 专业⼈才匮乏,种植技术落后
中药种类繁多,对环境的适应能⼒不同,栽培技术也各有特殊性,但是⽬前,我省在⽣产第⼀线的专业⼈才仍较匮乏,⽣产技术⼈员主要是以⽼药农为主,他们的技术来源于实践的积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种植技术原始落后;加之种植技术培训少、时间短、药农⽂化⽔平参差不齐,接受先进种植理论缓慢,种植技术很难得到提⾼。
1.5 监管难度较⼤
由于中药材种植不受⾏业准⼊制度的限制,不必办理任何证照,也不要求登记备案,所以,药监部门很难对中药材⽣产情况做全⾯了解。
1.6 中药材质量检验重视不⾜
随着近年我国中药材种植⾯积的扩⼤,中药材的晒⼲、⾍蛀等技术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部分经营者在晒⼲和保存中药材的过程中由于采⽤了国家不允许使⽤的硫磺熏蒸,造成了部分⼆氧化硫残留。近⽇,国家⾷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进⼀步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相关⼯作通知,其中提到关键⼀点就是要加强中药材及中药饮⽚质量检验,国家局亦正在制定中药材及中药饮⽚⼆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
中药材从种植到采收、加⼯等每⼀个环节的规范化程度,都会影响其药效,只有制定了每种药材完善的⽣产质量管理规范并按
照检测标准执⾏,才能解决从种植到采收再到最终加⼯所有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在国际贸易中取胜。但是⽬前,对于中药材这⼀中药源头中⼆氧化硫及重⾦属的检测⼯作并未引起我省企业的⾜够重视。
2. 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根据⽬前我省中药材发展的现状,要进⼀步做⼤做强中药材产业,就要坚持以GAP规范种植为重点,以国内外中药材市场为导向,以科研开发为⽀持,以企业为主体,全⼒加快中药材种植向专业化、标准化、绿⾊化⽅向发展的进程。
2.1 加强宏观引导,科学制定规划
加强政府宏观控制,指导协调,政策研究,充分调动、保护和⽀持各种积极因素,整合社会各⽅⼒量参与我省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
2.1.1 针对中药材产业的特殊性,各部门应加强协作,形成合⼒,齐抓共管,协调解决中药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药材⽣产共性技术障碍。
2.1.2 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理程序,提⾼办理效率,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指导中药材的发展,引导中药材⽣产企业逐步形成规模化经营,做强做⼤我省中药材产业,⼤⼒扶持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中药材⽣产基地,加快我省药材GAP基地的建设。
2.1.3 从⽬标、规模、品种、基地、科研体系、服务体系、市场营销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多个环节和保障机制上进⾏明确细化,确保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整个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紧密联接。
2.2 成⽴专业组织或协会,完善中药材服务⽹络
专业协会是整个产业链条中的⼀个重要环节,它是推动分散⽣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个重要载体。成⽴福建省中药材⽣产专业组织或协会,负责对中药材⽣产进⾏⾏业规划、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规范中药材⽣产经营⾏为,提供种植技术、质量管理、供求信息、专业培训、科技咨询等服务。同时,定期组
织协会会员研究、分析、预测中药材市场⾏情,加强对中药材开发的宏观指导,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新品种引进、⽰范、推⼴等服务。
2.3 注重培育和引进技术⼈才
要切实加强中药材技术队伍建设,选择⼀批有⽂化、有意识、有事业⼼、懂技术的中青年农民进⾏集中培训,培养⼀批具有我省特⾊的科技种药⼈才;或从⼤专院校毕业⽣中引进⼀批从事中药材种植、加⼯、流通等专业技术⼈才,形成有较强实⼒的中药材专业科技队伍,靠科技推动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2.4保护资源
我省野⽣药材部分物种蕴藏量丰富,但并⾮取之不尽,⽤之不竭。为此,要合理开发天然药源,提倡科学采集,尤其要注重加⼤珍稀濒危药材及道地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度,使道地中药材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有计划地开展野⽣中药材定向抚育,例如对草珊瑚、雷公藤、⽯斛、⽯仙桃等野⽣资源的⼈⼯培育,研发野⽣药材变家种家养技术,促进中药材原产地资源的更新繁殖和⾃然增长,增加资源蕴藏量,实现优势资源的永续利⽤,进⽽确保我省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解决制药企业⾯临的⽣产原料不⾜、药品⽣产萎缩等问题。
2.5 加⼤科技投⼊,提⾼中药材产业整体科技⽔平
科技是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撑,它决定着产业化的⽬标能否实现,因此,必须多层次、全⽅位、多渠道地加⼤科技投⼊,不断提升中药材产业整体科技⽔平。要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专家、科技⼈员的密切协作,围绕中药材资源保护、野⽣品种驯化、良种选育、病⾍害防治、⽆污染栽培技术等关键技术进⾏科技攻关,研究总结出⼀套适合当地⽣产实际的规范化栽培技术。
中药材企业可与⾼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福建道地药材及⼤宗药材有效成分及作⽤机理等研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提⾼资源附加值,提升我省中药材开发的科技⽔平和中药材产业竞争⼒。
2.6 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建⽴福建中药材信息服务平台,创⽴中药材信息⽹络,收集全省道地中药材及⼤宗中药材品种、产量等各⽅⾯的数据。⼴泛收集省内外中药市场信息,按照药材市场的发展规律,对重点品种的市场需求、销量⾛势、价格⾏情、发展趋势进⾏预测,明确发展⽬标,制定发展规划,及时向农户提供政策咨询、产业动向、市场⾏情等⽅⾯的信息服务,以市场需求指导我省药材⽣产,引导药农根据规划发展药材⽣产,避免⽣产的盲⽬性,提⾼药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同时,为福建乃⾄全国中药材的⽣产提供权威性的信息服务,为我省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提供数据⽀持。
2.7 加强中药材监测
应研究并建⽴主要药材品种的质量检测⽅法及控制技术,如指纹图谱的建⽴等,加强中药材重⾦属及农药残留的监测,建⽴中药材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并完善有福建地⽅特⾊的药材质量标准。扩⼤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的整体影响⼒,助⼒我省中药材的出⼝创汇。
参考⽂献:
[1] 黄蔗亮,⾼华娟. 福建省中药发展概况与闽台合作交流[J]. 海峡药学, 2009, 21(12):234-237.
[2] 黄瑞平. 因势利导,促进福建中药材产业发展[J]. 福建热作科技, 2005, 30(2): 44-46.
[3]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福建药物志[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福建人才信息网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举报⽂档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