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
学术探讨
XU E S HU TA N TA O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艾军
摘要:针对河南高职院校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存在的对黄河文化教育重视不足、学生因个体差异明显而对河南黄河文化知识了解不多、缺乏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意识、对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意义认识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如下解决路径。一是提高认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二是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以合适的方式开展黄河文化教育;三是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博物馆、文旅单位等的联系与合作,构建黄河文化传承弘扬体系。
关键词:高职;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研究
前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河南地处中原,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诞生了中华民族很多重要的文明,承载了厚重的中华文化。因黄河流经河南,千百年来,黄河文化与河南本地文化相交相融,遂成为河南文化的主流。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在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为了响应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本课题组调研了河南黄河文化资源以及河南高职院校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实际情况,展开了河南高职院校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研究工作。以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河南高职院校掀起传承弘扬河南黄河文化的热潮,赓续民族文化根脉,坚定高职学生文化自信,从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一、河南黄河文化的界定及内涵
在开展研究工作之前,首先需要界定河南黄河文化的概念及内涵。河南黄河文化所包含的时空(时间和地域)范围是:河南黄河流域九市一区及文明产生之初到当前的历史时期。其所涵盖的内容为上述时空
范围内所产生的一切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成果总和。
黄河流经郑州、开封、洛阳、安阳、新乡、焦作、濮阳、三门峡8个省辖市和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合称“八市一区”)的72个县(市、区),流域面积为5.96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5.7%,常住人口386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2%。因黄河在河南段曾多次改道,除了现有流经区域外,还留下了河南黄河故道区域,包括鹤壁、许昌、商丘、周口等地区。近年来“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关于‘推进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相关内容并考虑到地理与文化区域的完整性,将研究区域界定为涵盖黄河流经的‘八市一区’以及鹤壁市的空间范围。”[1]因此,从空间上看,河南黄河文化所包含的地域指的是河南北部的九市一区。从时间上看,黄河中下游河南境内五千年前就诞生了文明的曙光,其后一直延续不断,由此可见,河南黄河文化的时间范围涵盖黄河文明产生之初直到当前。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复杂性特征,是黄河流域的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包括典章制度、礼仪信仰、生产水平、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等。河南黄河文化主要指的是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河南区域文化,为了便于研究,本课题组采取将河南黄河文化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化形式罗列出来,以此来指代河南黄河文化。鉴于此目的,本课题组开展了河南黄河文化资源调研,通过走访郑州、开封、洛阳、安阳、新乡、焦作、濮阳、鹤壁、三门峡、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等地,了解并搜集当地各具特的黄河文化情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挑选各地黄河文化资源,分类整理出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河南黄河文化资源。
从物质层面看,河南黄河文化包含河南黄河流域的自然人文景观文化、水利工程建设文化等。具体包括:郑州的黄河风景名胜区、黄河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裴李岗遗址、天地之中历史建筑、郑州二七纪念塔等;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北宋东京城遗址(繁塔、延庆观)、相国寺、祐国寺塔(铁塔)、朱仙镇岳飞庙、启封故城、兰考东坝头黄河水利风景区等;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二里头遗址、邙山陵墓、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等;安阳的殷墟、林州红旗渠、中国文字博物馆、邺城遗址等;新乡的比干庙、牧野之战遗址等;焦作的神农山、嘉应观、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等;濮阳的戚城遗址、仓颉陵遗址、出土文物“中华第一龙”等;鹤壁的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卫国故城等;三门峡的“三门峡”自然景观、函谷关遗址、仰韶文化遗址、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等;济源的王屋山风景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
从精神层面看,河南黄河文化包含河南黄河流域独特的
博看网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XU E S HU TA N TA O
学术探讨
哲学思想文化、文学艺术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等。具体包括:郑州少林文化、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非物
质文化遗产、杜甫等名人名作、河南豫剧、郑州烩面等饮食文化;开封大宋文化、兰考东坝头河防工程文化、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汴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夜市、灌汤包、菊花文化节等;洛阳的儒家理学(洛学)、河洛文化、杜康酒文化、周公礼乐文化、以水席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与洛阳相关的历史名人及文学作品、牡丹花会、唐三彩烧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阳殷墟甲骨文文化、红旗渠精神、岳飞等历史名人故事、道口烧鸡;新乡中州大鼓、长垣花戏台;焦作太极文化、农业和医药文化、魏晋竹林七贤及韩愈等文化名人、武陟油茶等;濮阳的目连戏、大弦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壁浚县民间社火和庙会、鬼谷子传说、泥咕咕、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大平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门峡的道家思想(《道德经》诞生地)、陕县窗花、灵宝剪纸、豫西社火等;济源的愚公移山故事及精神。
二、河南高职院校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存在的问题2021年7月5日至8月15日,本课题组成员对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等50所河南高职院校开展了关于黄河文化弘扬传承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调研得出如下结论。
(一)尚未有学校开展黄河文化课程的教学,对于黄河文化教育重视不足
河南高职院校目前尚未开设黄河文化课程的教学,这反映出高职院校对黄河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长期以来社会和教育界对于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黄河文化直到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调研时才被强调和重新提出,进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近
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的重视,社会和教育界对于黄河文化的关注也逐渐升温,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还未能及时跟进,亟需加强对黄河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第二,目前我省对于河南黄河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开设黄河文化课程教学的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黄河文化内涵丰富,与我国传统文化、河南地域文化等多有交集,但目前学界关于河南黄河文化的专门研究较少,致使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受到限制。另外,河南高职院校目前尚未开设黄河文化课程,各高职院校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意识还未树立。第三,高职院校对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应当坚持技能型人才培养观,不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要树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
(二)学生对河南黄河文化知识了解不多,个体差异明显
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本课题组通过让学生填写黄河文化知识测试题来了解学生掌握黄河文化知识的情况。从测试结果看,得分在80分(满分100分)及以上的学生占参加测试学生总数的2%,得分在51~79分之间的学生占3%,得分在31~50分之间的学生占78%,得分在0~30分之间的学生占17%。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学生接触和了解了一定的黄河文化知识,但由于关注不够和学习较少,造成了学生河南黄河文化知识普遍匮乏且文化素养低的现状。另一方面是由于少数学生对黄
河文化感兴趣,平时了解和接触较多,因此在测试时能取得较高分数。这些都反映出学生在掌握黄河文化知识方面个体差异明显。
(三)当前高职院校缺乏对黄河文化传承弘扬的意识,对黄河文化传承弘扬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河南作为黄河文化大省具有丰厚的黄河文化底蕴,但当前我省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和了解黄河文化的意识。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仅有15%的学生有学习和了解黄河文化的意愿,并对黄河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在访谈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甚至漠视文化教育,只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35名教师中,仅28名教师较为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
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河南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过多地注重职业教育,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关注和培养不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自信的弘扬以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应该树立传承、弘扬文化的意识,在职业教育中贯彻文化教育,从而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三、河南高职院校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路径2022恢复线下教学通知河南
(一)提高认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弘扬黄河文化的现实意义及传承方向。
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应认真学习近年来党和国家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的文件精神,学习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切实贯彻落实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工作,推进黄河文化在高职院校以合适的形式传承弘扬,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国家文化建设。
(二)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以合适的方式开展黄河文化教育
当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社会对于高职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文化素质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河南黄河文化教育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达到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开展河南黄河文化教育应结合学校及专业实际情况,缜密论证、科学谋划,确保河南黄河文化教育效果。高职院校开展河南黄河文化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Copyright博看网
教育管理
学术探讨
XU E S HU TA N TA O
1、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在文管类专业中开展黄河文化课程教学。开展黄河文化课程教学是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办学方针和文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设黄河文化选修课或专业必修课。开设黄河文化课程需要结合实际、认真论证,具备开设条件以后果断行动,一旦确定开设课程,学校应及时组织教师开展河南黄河文化研究,选用或编写适合的教材以及选聘任课教师等,认真组织黄河文化课程教学工作。
2、根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以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普遍开展黄河文化教育。高职院校
文管类专业之外的学生可以在校内选修黄河文化课,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线上和线下选修课,承认学生线上课程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接受黄河文化教育的方式。学校教务部门要做好黄河文化选修课的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和安排好相关教学工作事宜。
3、结合校园文化,开展灵活多样的黄河文化教育活动。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学校及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黄河文化教育活动。例如,举办黄河文化相关讲座,开展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文化宣讲活动,开展各种传统节日相关的体验活动,开展黄河文化的各种体验活动,学习和传承剪纸、茶艺、制作手工艺品等黄河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开展各种校园黄河文化教育活动,以直观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的黄河文化知识素养。
(三)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博物馆、文旅单位等的联系与合作,构建黄河文化传承弘扬体系,增强黄河文化传承弘扬效果
文化建设和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河南黄河文化教育也是如此。要做好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工作,应具备开阔的视野,树立黄河文化的大教育观。高职院校还可以与当地博物馆、文旅单位等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黄河文化传承弘扬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校黄河文化教育园区和研究基地,设立数字化培训中心、中华才艺馆、中原文化创意工作室等场所,充分利用硬件设施定期举办相关学术会议及讲座,引领学子们进行与优秀黄河文化相关的课题研究
和文化研究;加强与社会黄河文化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合作,与黄河博物馆、文化遗址、艺术研究院、非遗机构、茶山农庄等特机构建立教学科研交流模式,充分发挥河南本地特资源,为高校学子了解黄河文化,提高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意识能力提供长期的阵地依托。”[2]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体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加大传承弘扬河南黄河文化的力度,成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主力军。各地博物馆、文旅单位、非遗组织或机构等也应积极行动起来,与高职院校积极协作共同构建黄河文化传承弘扬体系,增强黄河文化传承弘扬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一.河南黄河区域文化遗产时空间分布特征——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40(06):160-165+176.
[2]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2.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河南高职院校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研究”,项目编号:SKL-2021-660;2020年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河南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编号:豫农职院〔2020〕104号;2021年度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校级骨干教师项目。
作者简介:艾军(1980-),男,河南邓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文、文化、教育等。
(责任编辑董国珍)
业人口数量都位于全国前列,但农民仅依靠农业收入无法维持日常开销;在很大程度上,几乎占全部收入一半的家庭养殖业收入缓解了农民压力,一些耕作条件不好的地区甚至完全依赖这项收入来维持基本生活开支。河南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广阔,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其中经济作物的生产也不断地为河南农户提供收入。但同时,普通农户身上的各种赋税和临时摊派负担很重,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支出,农民的生活状况几乎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民国时期,河南地区农民生活的困苦现象并不是特例,当时全国各省的农民几乎都处在极度贫困的状态之中。在此背景之下,抗日战争逐渐拉开帷幕。
参考文献:
[1]宋富强,王令超,毋黎明.河南省辉县市耕地质量主导因素分析[J].河南科学,2015,33(12):2122-2126.
[2]袁亚丽.民国时期青海农家经济与农民生活——以20世纪30-40年
代为中心[J].青海民族研究,2017,28(04):121-129.
[3]李宏略.数字中的农家生活[J].东方杂志,1934,31(07):95.
[4]张锡昌.河南农村经济调查[J].中国农村,1934,1(02):60.
[5]史志宏.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以河北省清苑县4村为例[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01):45-57.
[6]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4:82
[7]郭云奇.清前期河南田赋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8]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36.
作者简介:李思琪(1999-),女,河南三门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王昕)
(上接第61页)
博看网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