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卷
七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共6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试题卷上不要答题,请用0.5毫米的黑签字水笔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第一面的指定位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
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做宣传,燃激情】
为了激起同学们读经典的热情,小语撰写了一段宣传稿,请帮他完善。(共6分)
浩瀚中华,典籍万千,千年智慧汇聚于纸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从经典照耀的亘.古接续而来,延展向更加光辉的未来!经典,在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欣赏美丽的诗歌,还是理解复杂的文章,经典都
是我们心灵的灯塔。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但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让我们遨游于经典之中,感受中华文脉搏动之生机、人类文明之众长,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让我们心怀炽.热,锲.而不舍,一起读经典,浸染墨香,品味书韵,交流互鉴。让文化的弦歌朗朗唱响,让华夏的声音澎湃寰宇!
1.小语对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确定,请选出读音全正确
...的一项()(2分)
A.gèng  zhìqìB.gèn chìqiè
C.gèn chìqìD.gèng  zhìqiè
2.文中画线的词语书写有错的一项是()(2分)
A.典籍B.遨游C.D.浸染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读诗文,品生活】
4.板报宣传组设置了《读诗文·品生活》栏目,小文准备投稿,请你帮他填充合适的古诗文名句。(8分)读诗文,品生活,会发现花木有情,万物有灵。百花惜春,争芳斗艳,“①,②”(韩愈《晚春》),华丽地绽放尽显生命的本;落花无私,融泥护新,“③,④”(龚自珍《己亥杂诗》),默默地奉献提升生命的价值。读诗文,品生活,会发现自然有道,修心有境。漫步山水,“⑤,⑥”(陆游《游山西村》),明暗曲折中蕴藏事物,消长变化的规律;居于陋室,“⑦,⑧”(刘禹锡《陋室铭》),抛开喧嚣杂务,静心修德不亦乐乎?
【读名著,谈体验】
5.读书分享会上同学们畅谈阅读体验,你最认同下面发言记录中谁的说法?请任选其一,结合名著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4分)
A.小语:我读《骆驼祥子》时,批注了一个大大的“变”字来概括祥子的一生。
B.小文:我也做了批注,但我觉得应该批注“苦”字,这才是祥子生活的真实写照。
C.小诗:我读《海底两万里》,觉得“危机中可洞见人性”这句话在尼摩船长身上有鲜明的体现。
D.小化:我觉得《海底两万里》的魅力之一是它描写了“科学”的神奇和力量。
【研成语,汇成果】
6.“走进成语世界”探究组将要在班上进行成果汇报,请帮他们做好准备。(共9分)
(1)他们准备用思维导图展示成语来源的分类,请结合你对成语的积累,根据图中的相关内容,概括空缺处的来源类型。(2分)
(2)他们调查了同学们了解成语典故的几种途径,准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做汇报,请根据下图,将下面语段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认真观察上图可知,①______,除此之外,课堂之外的学习及日常交流也是了解成语典故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课堂之外的学习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线上主要是依托电视、广播等媒介以及相关网站、短视频等,②______。
(3)他们设置了“成语茶话会”环节,想请同学们根据成语意思,写一段描述学习场景的话。请你参考示例,从备选成语中任选一个,写话参与活动。(30字左右)(3分)
备选成语:心不在焉温故知新心无旁骛
【示例】
不耻下问:“英语困难户”小语最近记单词又快又准,“学霸”小文赶紧去请教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温暖的高度
高明昌
①三月过后,父亲就开始搭棚,要搭三个棚。一个是豇豆棚,一个是丝瓜棚,还有一个是扁豆棚。豇豆棚是三角形搭法,高在一米六左右,底座宽一尺半,紧凑、小巧;丝瓜棚也是三角形搭法,但底座宽,有两尺,高度在一米八左右,有点高挑,适合丝瓜悬挂的习惯;那个扁豆棚最矮,一米不到,是四个树桩撑起来的,上面铺着四五根细竹藤条之类的东西,像是铺了一张大眼子的丝网。各种棚架,各种搭法,各尽其妙,在菜园里成为高低不同的自然风景。我估计对蔬菜的生长、发育,以及最后的长大是有很多好处的。
②为什么要这样子搭?父亲说,天天可以吃,要吃三四个月,对家里贡献大。你母亲天天采摘豇豆,来回跑无数次,手脚要忙乱的,这个高度正适合你母亲伸手、收手的习惯,快捷、便当,也省力。那其他呢?比如
丝瓜。父亲说丝瓜喜欢长在中间藤蔓上的,长大后要垂下来,丝瓜又长又大,采摘时要用剪刀剪断藤蔓的,高了,你母亲个子够不着,低了,你母亲要蹲身,全是不方便的。扁豆花是开到哪儿长到哪儿的,棚高棚低,只要通风就可以,而一米不到的距离,你母亲采摘扁豆,就能像摘棉花朵儿一样,眼睛平视,人很轻松。
③精细、周到、实在。我心里感动了,父亲搭棚,用心了,心里想到的是母亲。
④岂止是搭棚。当年吃饭,每天三顿饭。吃好后,总有剩余的饭盛在饭篮里。盛进饭篮后,要挂起来。
饭篮的挂法很有讲究,一是要放在客堂里风吹得到的地方,这样米饭不容易馊掉;二是要考虑饭篮的高度,要让我能拿上拿下,烧饭时才好决定舀多少米,就可以少浪费米粒。我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将饭篮钩子放到我抬手够得到的高度。几年过去了,饭篮钩子每年在升高,但我没有亲眼看见父亲升高钩子时的样子,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
⑤客人到我们家,都说我们家的灶面有点低,有点矮,看上去有点怪。我知道,灶面高低是有定规的,但父亲不管定规,硬是将灶面压低到我们需要的高度。父亲是个泥水匠,砌灶头时,特意将灶面降低了十厘米,这是父亲为我们专门设计的高度。父亲说,儿子还小,另三个孩子都是女儿身,将来也长不到男人的高度,低点,大馒子的底碰得到,汤罐、小镬子的注水不需要垫凳子,镬子底的火头也不浪费。父亲就是不说这样高度的灶面,烧饭烧菜时,他自己要从头至尾弯着腰,这是个只有自己晓得累不累、苦不苦的活儿。
⑥父亲最花神思的是水桥头。当年的水桥都是石板做的。我们的淘米、洗菜、洗衣,甚至父亲和我劳动后的搓澡洗浴,都在水桥上完成,水桥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村离东海四五里地,河水涨高涨低与潮汛密切相关,一天里水位高低相差几十厘米。父亲就将水桥的石材踏板的高度框定在十厘米左右,每过这个尺寸做一个石阶,一共做了五层,做了几个月。这样做,水高水低,踏板与河面一直是最接近、最亲近的,人到水桥边,人心就永远踏实。
⑦父亲有时在水桥旁边抽烟,微风轻拂、河水潺潺。父亲看我们在洒满阳光的水桥边走来走去,他在想:这水桥的高度还可以改进哇?
⑧我想可以的,这温暖的高度,永远随着父亲对我们的爱调节。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能体现父亲温暖的事情。(4分)
8.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9.本文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10.阅读本文第⑦⑧段与李森祥《台阶》最后3段,比较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共12分)
那只瓢虫
①那天的天空不算晴朗,也算不上阴沉,只是天地间笼罩着一层迷蒙的白雾。没有阳光,也没有雨露,看上去像是一片虚无的空间。我漫无目的地在巷子里走着,看着身边行匆匆的各路人,心中充满了迷茫。我在心里无声地呼唤着,没有人给我答案,就像眼前曲折漫长的幽深小巷,充满孤独且没有希望。
②正在寂寞无聊的时候,看到了它。一只小瓢虫,卑微地在一处幽暗潮湿的墙角根处缓缓地爬行。我陡生恶念,正想抬脚踩下,转念一想,算了吧,只是一只弱小的瓢虫而已。在这个充满意外的危险世界,它不可能
活太久。如果让它安安静静地待在角落里,或许还能活过一两天。想着,我停下了脚步。转身,无意间的一瞥,见它没有改变方向,依旧按照原来的速度缓慢地前行。不禁生出一种“夏虫不可语冰”的无奈,顿感无趣,转身离开,再没有停下脚步。
③不知道为什么,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我一直挂念着那只小瓢虫。做好手头的事情,我匆忙地跑到那条小巷,看到它还在原地缓慢地爬着,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就这样,我饶有兴趣地看着它,看它一点一点地爬着,直到爬上长满青苔的石阶。看着看着,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新奇的现象:那只瓢虫,从始至终一直朝着一个方向爬,不曾偏移过一分一毫。中午的大雨倾盆,把它的全身浇得精湿。远处飞来的一块碎石,砸碎了它小半边身躯。但它,依然顽强地在爬行,所爬过的石阶上,一路沾染着青的血迹,看上
去格外可怖。但它还是坚定地朝着那个方向爬行,没有一分一毫的偏移。难道,前方有它的梦想吗?想到这个词,我不禁嘲笑自己:你果真是疯了,一只虫子身上都能看到梦想。这么卑微的一个生命,怎么可能有资格谈及梦想。只要一抬脚,落下,它的人生连同所谓的梦想就全成为了泡影。这么脆弱,还算是梦想吗?回家的时间到了,我转身离开。它,依然在爬行,朝着那个方向。
④第三次见到它,是在傍晚的时候。我一个人背着包,不知不觉又走到了小巷。然而,在這熟悉的地点、熟悉的位置、熟悉的角度,我却没有看到熟悉的它。难道它的生命终于完结了吗?我开始疯狂地四处寻,一抬头,才发现了那熟悉的小小身影。一只粉红的瓢虫趴卧在石阶的尽头,一动不动。【A】它血早已流尽,四只细小的爪子牢牢地抓着地面,好像要努力站起来,向远方发出愤怒的咆哮,但是它僵卧不动的身影又如岁月般凝滞沉重。高高隆起的背部像是长年累月驮载着命运石碑,笼罩四周的浑圆光罩显示着它的不凡和超然。它曾是那么的不屈,尽管伸直的身躯透着吃力艰辛,但小小的头颅始终高高地扬起;它是那么的执着,虽然弯曲的四肢那么拼命勉强,但它的身形始终稳健如山。【B】我顺着它微微抬起的头颅望去,看见的是天边那最后一抹艳丽的夕阳!我看着它,仿佛明白了什么,深深地埋下了头。
⑤这年夏天,一只瓢虫教会了我追逐梦想所应有的姿态。
(选自《散文选刊》。作者:王成轩。)11.文中“我”的情绪随着“那只瓢虫”的经历不断变化,请认真梳理,将下图补充完整。(4分)
12.文中有不少耐人品味的描写。文文阅读时想在【A】【B】两处做批注,请帮她完成批注。(4分)
【A】这样的描写太触动人了,具体而言:______
【B】艳丽的夕阳残酷美好,小小的瓢虫用悲壮举动扫清“我”心中的迷雾,改变了对“瓢虫”脆弱卑微的看法,明白了______。
13.文文非常喜欢这篇文章,觉得题目改为“梦想的姿态”更合适,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阐述理由。(4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17题。(共11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暮,皆有憔悴思归之。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①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来年忽发箭②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
(郑燮③《郑板桥全集·种兰》。有删减)【注释】①太湖石、黄石:堆假山的两种石料。②箭:像箭一样的花茎。③郑燮(xiè):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
1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
2022恢复线下教学通知河南
...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
B.濯清涟.而不妖涟:水波
C.可爱者甚蕃.蕃:茂盛
D.陶后鲜.有闻鲜:少
15.把【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6.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爱莲说”中“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B.文章第一段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第二段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C.朗读“菊之爱”一句要读出惋惜语气,“莲之爱”一句要读出感慨语气,“牡丹之爱”一句可以适当拖长,读出讽刺语气。
D.文章具有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以骈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17.【甲】【乙】两个语段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请结合两个语段内容具体分析这一写法。
(4分)(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共4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诗人自问自答,其中“青未了”三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的特点。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的景致都聚集在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美。
C.“荡胸生曾云”写泰山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激荡,突出了泰山的雄伟及其震撼力。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已经站在泰山之巅的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
心与气概。
19.“阴阳割昏晓”一句是如何体现泰山之高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