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门》笔记(1-22)
前⾔
读书计划的第⼀本书, 就给 <;逻辑学⼊门> 吧
本⼈看的书京东均有售
本篇是本⼈在拜读书籍时的随笔, 不喜勿看, 欢迎讨论
书籍信息
书名: 逻辑学⼊门
作者: 格桑
出版: 中国纺织出版社
正⽂
序⾔
逻辑是什么? 很多⼈对此⼀知半解, 逻辑可以是思维的规律/规则, 可以是某种理论/观点/⾏为⽅式, 也可以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当然也可以是逻辑学的总称. 本书写的并不是什么⼤道理, ⽽是⽣活中的推导和证明某⼀件事的思考的过程
⼈总是习惯性的陷⼊⼀种"⼀厢情愿"的思维⽅式中, 诚然, 这样会让我们觉得温暖/快乐/踏实/惬意, 如果你是在梦⾥, 那没什么不好, 但是令⼈沮丧的是, 我们⽣活在真实的世界, 事物的发展总是不那么符合我们的预期,所以我们最好早点摒弃"⼀厢情愿"的思考⽅式, 这样才能让我们⾯对⽣活时更加得⼼应⼿
⼈的⼀⽣有N多次选择, 免不了的我们会在⼀些选择中犯下错误, 其中逻辑错误是在底层, 因为现实⽣活中⼀切都有其逻辑, 所以如果我们犯了逻辑错误, 或者说违反了逻辑, 那么必然会导致出现⼀连串的错误
这也意味着, 如果我们可以掌握好逻辑, 去按照正确的逻辑思考事情, 就可以少⾛部分弯路
奥斯卡-王尔德说: "逻辑没有爱情⼀半重要, 但他能证明事情"
逻辑可以让我们分辨别⼈对我们说的话是真是假, 因为世界上的事情不以某个⼈的意志为转移, 很多的事情其本质和表现出来的现象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因此在遇到事情或者看到东西时, 我们需要去思考, 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怎么证明他是真的, 如果我们去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就可以识别出⼤部分不符合逻辑的, 不正确的事情, 发现事物的本质.
往往对我们造成伤害的, 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是被伪装了的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
正⽂
偷换概念
课堂上, ⽼师提问学⽣,你是怎样认识孙中⼭的?
学⽣答,我不认识孙中⼭
很明显的, ⽼师所说的认识指的是对孙中⼭这位历史⼈物的理解, ⽽学⽣所说的认识则是⽇常⽣活中的交往关系
此学⽣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即在同⼀思维过程中,在中途改变某个概念的内涵或者外延,⽤⼀些听起来⼀样的概念进⾏偷换,把某个事物的原意⽤狡辩的⼿法替换成另⼀个看起来也可以成⽴的解释,把假的说成真的,来达成⽬的
我们在⽇常与⼈交流时,⼀定要牢记对⽅提到的概念,当对⽅⼝中的概念发⽣偏移时,⼀定要多加留意,防⽌落⼊对⽅的偷换概念的逻辑陷阱
混淆概念
在逛商场的时候,远远的看到有某个花⽣油上⾯贴了买⼀送⼀的牌⼦,⾛近⼀看发现是买⼀个花⽣油送⼀个漏⽃
对于买⼀送⼀这个词语,就包含了混淆概念的问题,混淆概念,即在同⼀逻辑思维过程中,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个概念来使⽤,这⼏个不同的概念⼀般是表⾯相似来达到混淆的效果
我们需要注意对⽐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进⾏区分和辨别,提⾼警戒,严格区分和确认概念是否⼀致,并结合真实的情况和语境来综合判断是否是⼀样的概念
模糊概念
伯乐告诉⼉⼦千⾥马是脊⾻弯曲、额头隆起、眼睛突出、善叫会跳,结果其⼉⼦拿起蛤蟆认为蛤蟆是千⾥马
这与伯乐的表述有关,伯乐并没有表述清楚千⾥马的范围,只是说了其特征,伯乐的⼉⼦在没有充分了解概念的情况下就犯了模糊概念的错误
在思维的过程中,⼈们提及的概念都应该有明确的范围,如果你形容⼀个⼈的⾝⾼为挺⾼的这就是模糊的表达,这是难以衡量的
所以在听别⼈讲话时,⼀定要仔细辨别有相对含义的概念,并进⼀步追问以免出错,同时我们表达观点时也要注意表述清晰,遵守简单原则,避免抽象描述,简化语⾔的枝叶,做到⾔简意赅,这样对倾听者来说就不是⼀头雾⽔了
归纳谬误
有⼀只鸡喜欢归纳,他见每次主⼈喂⾷都在6点,于是他认为每天6点是喂⾷时间,直到有⼀天主⼈6点钟将其宰杀
⽆论归纳了多少事例,归纳的结论始终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只要出现了⼀个反⾯例⼦,归纳的结论就会被推翻
善于归纳总结是好事,但是不要武断的做出结论,这样很容易陷⼊偏执之中,如果我们使⽤总结出来的归纳谬论与别⼈争辩,很容易⽕上浇油,对沟通有害⽆益要记住,客观的世界其实很复杂的,我们的认知总归是有限的,过去的规律和经验不⼀定能帮助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
我们需要在⽣活中使⽤归纳法,但是更要明⽩:有限的归纳法存在谬误的可能,这本⾝也是风险所在,我们永远要秉持质疑精神,确信所有的东西都是暂时的,⼀旦陷⼊偏执,对某些事物产⽣路径产⽣依赖,或者想当然的去以为什么,很容易⾯临失误
⼈们在澳⼤利亚发现⿊天鹅之前⼀直认为天鹅都应该是⽩的
协和谬误
年轻⼈在打折期间办了健⾝房会员卡,后来得病医⽣禁⽌其剧烈运动,当健⾝卡⽆法退款的情况下,年轻⼈选择依旧去健⾝
年轻⼈明知道带病锻炼对⾝体的伤害是巨⼤的,依旧选择去健⾝,是因为他花钱购买了会员卡,⼜⽆法退款,浪费会员卡让其⽆法接受,所以铤⽽⾛险
年轻⼈⾯临的问题在逻辑学上被称为:协和谬论,指在某件事情上投⼊了成本后,当发现不适合继续时,因为不舍得之前的投⼊,选择将错就错,造成更⼤的损失
正确的做法是果断地抛弃沉没成本,带着痛苦转⾝,如果不⽌损,继续投⼊。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那⼀天,但是概率很⼩,并不是所有事情坚持到最后都有好结果。很多时候我们要敢于认赔服输,半途⽽废,开始新的事情,⽽不是继续在协和谬论中苦苦挣扎
滑坡谬论
印度电影:起跑线中的妻⼦不愿意让⾃⼰⼉⼦读她⾃⼰⼩时候的学校,认为孩⼦上不了好的幼⼉园就上不了好的中学,就上不了好的⼤学,不到好的⼯作,被同龄⼈抛在⾝后,然后⾛⼊歧途
但是我们知道,孩⼦上不了好的幼⼉园不代表上不了好的中学,被同龄⼈抛在⾝后更是⽆稽之谈,我们都是普通⼈,妻⼦其实就是犯了滑坡谬论
滑坡谬论指的是不合理的使⽤⼀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得出某种结论
通常是链条式的,由 A 到 B,再到 C,再到 D,⼀步步的推导出极端的结论
诉诸权威是什么意思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其本⾝是链条式,⽽是在于链条中的每⼀个环节因果强度是不⼀样的,有些因果关系只是可能,⽽不是必然,所以在没有⾜够的证据之前,不要认定极端的结果必然会发⽣
赌徒谬论
40位博⼠参加⼀个实验,玩100局游戏,赢的概率是60%,每⼈初始额度1万元,最后⾦额⼤于1万的只有2个⼈,其实每次投资100元,最后能得到1.2万元
研究发现,⼈倾向于在不利的情况下投资更多的筹码,⽽在有利的情况下则反之
⽐如在连续输了3把之后他们会认为,下⼀把⼀定可以赢,然后投资更多的筹码,这就是赌徒⼼理,也叫赌徒谬论
这是⼀种不合理的逻辑推论,他们错误的认为随机序列中的⼀个事件发⽣的概率与之前发⽣的事件有关,即发⽣的概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该事件的次数⽽增加⽐如抛硬币,实际上我们知道每次的正反⾯概率都为50%, 但是赌徒谬论认为:连续两次抛出正⾯的概率为50%*50%=25%
其实⽆论你之前抛了多少次,正⾯多少次,反⾯多少次,下⼀次的概率依旧为50%,他不受之前的结果影响
看透赌徒谬论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活,避免让主观上的⾃信影响了⾃⼰的逻辑判断
诉诸怜悯
被警察抓住的⼩偷总是会说:我刚从外地过来,钱包丢了等等,总之是不得已才⾏窃
我们知道,任何事情总有其代价,这样的解释在法律⾯前并不适⽤,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这就是诉诸怜悯的问题
诉诸怜悯是指在论证某个问题时,不是通过正⾯论题论证,⽽是利⽤受众对弱势的怜悯⼼理,诉说某个⼈的惨状来激起⼈们的恻隐之⼼,这其实就是转移话题,是⼀种逻辑谬误,⽆论所说是否真假,也与所作所为没有必然联系,不是⽀持论断的逻辑理由
我们在看待事情时,不要被同情⼼蒙蔽了双眼,⽽忽略了其所作所为,忽略了问题的本质
⼈⼈都有恻隐之⼼,但是情归情,法归法,两者不能混为⼀谈,⼀个理智的⼈不能⽤逻辑谬误去代替理性思考,更不能被情绪左右⽽丧失了客观的分析与判断诉诸⼤众
诉诸⼤众的逻辑谬误, 指在论证⼀个观点时, 只是因为多数⼈赞同该观点, 则认为该观点为正确
诉诸⼤众的典型案例则是所谓的从众⼼理 , 即多数⼈认为他是对的就是对的, 这根本就不是逻辑推论, ⽽是利⽤了⼈的不⾃信和盲从等弱点
⼈们总是倾向于让⾃⼰的观点得到更多⼈的赞同, 反之, 多数⼈都赞同的观点也会对个体的判断产⽣压⼒
但是我们要知道, ⼀个观点的正确与否, 与多少⼈赞同他⽆关, 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永远记住: 检验真理的唯⼀标准是实践
诉诸个体
与诉诸⼤众相反的是诉诸个体, 指仅仅根据个案做出总结和结论, 或者以个⼈经验作为论据来论证
我们要注意的是, 个⼈的经验是有局限性的, 单个事件也可能存在特殊的因素, 不能将其作为普遍性的材料进⾏论证
诉诸经验
当⼉⼥的观念与⽗母不和时,⽗母往往会说:我⾛过的桥⽐你⾛过的路还多,这就是诉诸经验,我们知道,年龄并不是判断是⾮对错的标准,观点的正确与年龄⼤⼩没有明确的关系,⽽是要看论据和论证是否符合逻辑
当然,不得不承认,年龄越⼤、经历越多的情况下,其看待事情的正确性要优于⼩辈,所以对于经验,我们要辩证看待,既要吸收其合理部分,也要学会辨别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尤其注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被经验画地为牢
诉诸⽆知
没有⼈能证明外星⼈存在,所以外星⼈⼀定不存在
只是因为没有强有⼒的证据去证明或者反证,就认定某个观点是对的或者错的,此为诉诸⽆知的诡辩,也是很多阴谋论者的逻辑
⼈的认知是有限的,要证明某个事物的存在是很困难的,更别说去证明外星⼈这种我们没有见到过的事物
诉诸规则以外
凡事都有其规律,也有其规则,⽐如信⽤,失信者总是会诡辩说失信的事情是例外,殊不知规则与例外,本⾝就是对⽴的,规则就是规则,例外就是破坏规则,破坏了规则就要付出代价,⽐如失信者不被别⼈信任,这就是代价,破坏规则⼀定会付出代价
诉诸完美
如果这件事情,我没有办法做到完美,那么就⼲脆不做了
这就是诉诸完美的逻辑谬误,总觉得不完美的是不能做的,这种想法只会导致⽆线拖延,错过⼤量的良机,甚⾄⼀事⽆成
谁也⽆法保证做⼀件事情可以万⽆⼀失,任何事情只有先去做了才有完美的可能,很多时候都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诉诸最差
我只是偷东西,⼜没有伤⼈
作恶者通常使⽤对⽐来祈求原谅
作恶与没作恶,是根本性质的问题,⼤恶与⼩恶,是严重程度的问题。两者不可混为⼀谈
诉诸信⼼
⼈们总是希望能得到他⼈的信任和理解
诉诸信⼼,指依仗信⼼作为论据的根基,⽽不是靠逻辑或证据的⽀持
诉诸信⼼的误区:以他⼈信⼼为论据,此为诉诸⾮理性的论证⽅式
我们要知道,⼀个⼈对另⼀个⼈的信任,不是建⽴在“我和你感情好”的基础上,⽽是建⽴在事实论据的基础上
诉诸恐惧
恐惧是⼈类最原始的情感之⼀, 诡辩者通常利⽤恐惧来强化⾃⼰的观点, 即为诉诸恐惧
诉诸恐惧通常刻意描绘危险, 让⼈感觉到恐惧, 从⽽愿意听信诡辩者的建议, 通常诉诸恐惧并不是凭空捏造, ⽽是有⼀定的根据, 只是可以的夸⼤其词, 以达到效果,达到说服他⼈的⽬的
诉诸反诘
你说刷⼿机对眼睛不好,你不也⽼刷吗?
说这些的⽬的是为了批驳对⽅的观点,但是采⽤的⽅式不是通过讲道理,摆事实去论证问题,⽽是通过向对⽅反诘来⽤对⽅的⾏为去批驳对⽅的观点。
正确的⽅式(以刷⼿机为例),应该分析诸如⼿机屏幕发出的蓝光对视⼒有什么影响等才是有理有据的论证
我们不能因为刷⼿机这件事有⼈做就认为他是⽆害的
诉诸沉默
不说话不等于默认,不说话不等于⼼虚
诉诸沉默,指由于论点的主张者没有论证该论点,从⽽推断该论点是假的,这是不对的,论点的主张者没有论证论点这个⾏为,本⾝并不能成为该论点为假的理由
诉诸势⼒
⼈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书的作者认为必要时也要为⾃⼰寻求权利,⽽不是因为多数⼈选择承受⽽随⼤流
动机论
在⽣活中,切记不能以⼩⼈之⼼,度君⼦之腹这种怀疑主义,是⼀种动机论,属于逻辑谬误,这与科学精神中强调的质疑精神有本质区别
科学精神中的质疑精神都是有前提条件的,他们有充⾜的理由,建⽴在实证和理性的基础上,是以事实条件为基础,以实验和检测为⼿段的,有根据、合理的怀疑
诉诸权威
我们要知道,名⼈说的话不⼀定是对的,诉诸权威的谬误,指的是认为权威⼈⼠说的话都是对的,实际上,权威具有相对性、多元性、可变性、时效性。
我们在引⽤权威时,需要注意以下⼏点
诉诸的权威必须是论题所在领域的权威,毕竟隔⾏如隔⼭
权威会过期,时代在进步,上限在不断提⾼
权威所秉持的观点,要在诸多权威中形成普遍共识,如果权威之间本⾝存在分歧则不适宜作为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