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有关问题探讨
把“一双筷”称为“两双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的量单位的词。它按表示事物单位和表示动作单位的不同而分成物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表示事物的计量单位的量词是物量词。如:个、把、根;表示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的量词是动量词,如:趟、次、回。其中,物量词又可根据自身特点分成个体量词、临时量词和集合量词等。量词的主要功能是计量,如“一只鸡”、“一个鼻子”、“一颗菜”等量词运用的好,可以准确地计算和指称各种事物。但是,量词是语言运用中所起的作用,还远不限于此。普通话成绩在哪查
量词运用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汉语的词量十分丰富,而且有大量富有形象性的量词。所以准确的使用量词,在语言表达的明确性和修辞效果上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量词在表达过程中有特殊作用:1、有助于同音词、多义词的区别。如:“一阵风”和“一窝蜂”,由于“阵”和“窝”两个不同的量词,就把同音词“风”和“蜂”区别开了 。有些量词由于有鲜明的形象性,而提高了修辞效果。如:“一线希望”、“一弯新月”、“一缕炊烟”等等。2、量词有助于不同情感的表达。有的量词自身就有一定的褒贬彩,如果运用得当,有助于思想感情的传递和表达。如:“一绺头发”和“一撮头发”,量词不同,感情就不一样。“一绺”给人一种喜爱的感觉,“
一撮”却给人一种厌恶的感受。“一席话”和“一堆话”,表达效果也不一样。前者含有敬意,后者使人感到厌烦。可见,相同事物由于表达的感情不同,除了需要用不同的形容词去修饰外,对量词的选择也有相应的要求。量词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特殊表达作用,使我们的语言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在语言运用中,选用最贴切的量词,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明确性,还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收到好的表达效果。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和量词的搭配是确定的,量词的数目越来越多,表达也越来越精细具体,导致人们至今不能出量词的全面有效的使用规律。量词的这些特点,给学龄前幼儿掌握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他们的口语中,经常会出现量词使用不当,这不仅会造成幼儿语言表达的错误,还会导致计算中的混淆。
4-7岁学龄前幼儿掌握汉语量词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如何,对幼儿的语言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对这个问题作了一次调查研究,希望对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方法
(一)对象
4-7岁学龄前幼儿共160人,其中4岁幼儿20人,5岁幼儿20人,6岁幼儿60人,7岁幼儿60人,此次被试幼儿都是从我们杭橡幼儿园抽取,其中4-7岁幼儿各组男女各半。
(二)材料
根据吕淑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5月版)中“名量词配合表”,挑选了儿童比较熟悉的名词60个,编成测查题目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看图说量词(48个名词画成图片让幼儿说出该名词应与什么量词搭配);另一类是量词填空(该题目是测查名量词搭配为目的的)共绘制图片48张,60个题目,作为测查名词搭配量词34个,(可与多个名词搭配的量词均作为一个计入量词总数)(见附表二)。全部测查量词分为三类:
个体量词:用于个体人或事物,可逐个计数的名词前所用的量词。个体量词具有特定性,不能随便使用。如:“个”的使用范围最广,可以跟许多名词连用,但都用“个”,会失去形象性,同时也不符合汉语的习惯。又如:“一个人”“一件衣服”“一条鱼”中的“个”、“件”、“条”等等。
临时量词:指从名词临时借用的量词,这类词主要是借装盛物体的器物来计量,具有表量作用。如:“一碗米饭”“一盘棋”中的“碗”、“盘”等等。
集合量词:用于由两个以上个体组成的事物,是组成双计量的名词前所用的量词。如:“一双筷子”、“一排牙齿”、“一片树林”中的“双”、“排”、“片”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量词的使用频率较高,临时量词和集合量词较少。因此,在我的测查材料中有个体量词27个,临时量词4个,集合量词5个。
(三)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别测查方法。首先,对各班进行测查前的训练,采用看图讲话的形式,按照统一的要求逐个逐项对幼儿进行测定。用普通话问幼儿:“这是什么?”幼儿回答正确就给予肯定,若幼儿未答出量词,可以追问:“有多少?”让幼儿理解和运用。若测试对幼儿有直接关系的词,如:“鼻子”、“脚”、“被子”等,当幼儿回答不出来可提示:“你有多少脚?睡觉盖多少被?”让幼儿作出正确的回答如实记录每位小朋友的调查表上,以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名、量词配合表”为评定反应正误的标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各班幼儿掌握量词的成绩(见附表一)分析
从附表一可以看出,4-7岁幼儿掌握量词的发展趋势:幼儿掌握量词的成绩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4、5、6、7岁幼儿掌握各类量词的成绩均表现不同的水平,每一个年龄同前一个年龄组比都有较明显的发展。其中,四岁幼儿经预测他们不会使用临时量词和集合量词,我在正式测查中这两类词免测。在测试中表明易为幼儿掌握的量词都是在口语中使用频率高的量词。四岁幼儿掌握了和相应名词搭配的两个量词:“个”、“只”,他们在使用这两个量词的时候表现了严重的泛化,即普遍的使用“个”、“只”来计量各种物体,如:“一个毛毛虫”“一个饼干”、“一只鱼”等等。五岁幼儿掌握了“个、只、条、片”等4个量词;六岁幼儿掌握了量词14个;7岁幼儿掌握了23个量词。因此我认为各年龄的幼儿掌握量词数量发展是显著的。测查中我也发现幼儿对临时量词掌握的顺序大体上是一致的,其中与“饭”搭配的量词“碗”4-7岁幼儿使用的正确率居于首位,五岁幼儿正确率是32%,六岁幼儿为47%,七岁幼儿为80%。与“棋”搭配的“盘”居于末尾,五岁幼儿的正确率5%,六岁幼儿为6%,七岁幼儿为37%。由此也可以看出,六岁幼儿使用量词的正确率大大的提高。4-7岁年龄的幼儿掌握集合量词的正确率是很低的,其中,7岁幼儿掌握了少量的集合量词,如:“双”、“把”、“串”、“束”等。
(1)4-7岁幼儿对个体量词“个”、“只”都比较容易掌握,除了个别量词“一张嘴”,有的幼儿说成是“一双嘴”,说明幼儿还不能很清楚的了解量词的作用,也有个别比较难的个体量词,如:
“一盏灯”中的“盏”、“一朵花”的“朵”、“一匹马”的“匹”、“一架梯子”的“架”、“一场雨”的“场”、“一盘棋”的“盘”等。幼儿掌握个体量词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而掌握得越好;在所测定范围内,5岁、6岁、7岁幼儿对临时量词“一杯水”的“杯”、“一盘棋”的“盘”、“一桶水”的“桶”、“一碗饭”的“碗”等量词掌握的还不错,但对个别的临时量词“一筐菜”的“筐”说成是“一篮菜”这是一个数量上的错误,“一场雨”的“场”等不能够理解意思。
(2)4-7岁幼儿对集合量词掌握,有个别幼儿对“双”的概念不是很了解认不清,以“双”代“只”、“根”等。如”、“两根”、“两只”;把“一双脚”称为“两双脚”,不过这只存在个别幼儿身上。幼儿对经常接触的集合量词比较容易掌握,面对较之抽象的集合量词“一堆积木”中的“堆”等比较难掌握。
(3)许多幼儿都把“一列火车”说成是“一辆火车”,认为汽车与火车应该是通用的概念。“一架梯子”则说成是“一个梯子”,等等。由于4-7岁幼儿掌握三类量词的变化在各年龄组内,幼儿对三类量词的掌握是不平衡的。在四岁和五岁幼儿中,幼儿掌握个体量词的比例要比另两类量词要高,但从六岁起,临时量词的正确率迅速上升,并超过了个体量词的正确率,这种趋势在七岁幼儿中继续发展。幼儿掌握集合量词的发展曲线与个体量词的发展曲线相似,但它
始终在较低的水平上发展。由上可知,4-7岁幼儿掌握的量词只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简单而结合面较宽的量词,幼儿对量词的掌握是受名词制约、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方言影响的,他们不能脱离名词而独立发展。这3种类型的量词掌握的顺序是由易到难,即个体量词—临时量词—集合量词,这个顺序也正体现了幼儿的语言水平从贫乏到丰富,从广度到深度,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于从儿童掌握语言后,儿童的思维就处在具体和抽象的统一之中,客观的辩证运动就开始反映为主观的辨证运动;儿童的年龄越小,知识经验愈贫乏,则思维具体性越大些,抽象性越小些。当然,还有为幼儿掌握的,使用正确率高的量词都是口语使用频率高的量词。
(二)幼儿使用量词的分析
幼儿在使用量词的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可归纳以下几种:在测定中出现频率最多的量词是:“个”、“只”而“个”“只”是最通用的量词。如:有的幼儿把“一匹马”称为“一只马、“一块饼干”说成是“一个饼干”等等。也有个别幼儿对不会的量词一律用“个”、“只”来代替,对幼儿来说,这两个量词都不难掌握,又容易使用不当,这主要是由于幼儿的量词贫乏,同时尚未了解每一种事物要用什么量词来表示。在测定中出现以方言量词代替规范化量词的现象,哪些
量词和哪些名词搭配,在这方面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方言对幼儿的影响是突出的:当某一量词和名词的搭配在方言和普通话中一致时错误就少,当方言与普通话所使用的量词不一致时,幼儿通常使用习惯说法:如“一辆汽车”、“一辆自行车”、“一辆面包车”,在杭州方言中都以“部”计量。还有“一根黄瓜”、“一条鱼”、许多幼儿把它说成是“一光黄瓜”、“一光鱼”,都用杭州方言的“光”来表示。我在进行这类量词的测查中发现:幼儿常用方言量词来取代规范化量词,因此从这一侧面可以反映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