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校应用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2-06-13T02:47:10.042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4期作者:彭丽
[导读] 在财经类院校新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很关键。我校结彭丽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摘要:在财经类院校新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很关键。我校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及学校的办学定位,考虑到服务市场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长远的发展,立志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应用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并在构建凸显财经特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突出产教融合特、坚持多措并举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做出了有力的尝试。
关键词: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内培外引
任何学科都具有双重使命,一方面是形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另一方面则是培养与本学科定位相一致的人才。在财经类院校新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很关键。我校文产专业结合该专业在国内十多年来的办学经验,考虑市场的需求与学生长远的发展,立足于财经类
地方性大学的办学定位,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结合,将课程体系与基地项目互融,借助地方资源和本校资源,实现各环节有机联动,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一、构筑财经特鲜明、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
我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的省属财经本科院校,学校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培养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广阔视野和创新精神、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的高级财经类应用型专门人才。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于2018年获教育部审批通过开始首届招生,准授予艺术学学士。在艺术学学科的认知前提下,积极借助我校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乃至计算机科学的优势,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内涵纳入了财经传播、新媒体艺术学、互联网经济学乃至计算机信息科学等交叉支撑的学科力量,不仅仅培养互联网语境下的文化创意工作者,更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艺术商业领域的投融资人才。在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层面,要把握文化产业与艺术融合的重要性,也要从管理学的层面,培养熟悉互联网文化产业运行规律与管理理念,具备文化产业项目管理与规划、品牌营销或新媒体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等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018级的学生学科专业基础课及必修课共22门,其中涉及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等方向的课程有10门,如《会计学》、《金融学》、《统计学》、《产业经济学》、《投资项目与评估管理》等共计拥有
23学分,占学科基础课及必修课总48学分的47.9%。大三开始分“文化设计与艺术管理”、“文旅策划与博展创意”两个方向进行,学生仍然可以选修《拍卖经济学》《文化经纪与实务》继续深入学习。2019、2020级开始,加大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以及会计学、财政学等基础课程的设置,融合财经大数据、文科数学、统计学、项目管理等,立足于培养具有经济视野和市场思维的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完全符合我校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是我们开办专业以来一直的追求。紧紧扣住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学科发展史、方法论和学科经典案例相统一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围绕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新文科”为指导,在与艺术学、管理学学科保持交叉的基础上,重视与数字技术、经济学、区域经济地理、金融学和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融合。2018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共162学分,学分由通识教育课必修课、通识教育课选修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性实践课和自主创新实践课等部分组成,突出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相结合,突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突出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国家标准与学校财经特相结合,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43.5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12学分,学科专业基础课33学分,专业必修课16学分,专业选修课18 学分,集中实践课39.5学分。按照2018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共设置15门学科专业基础课,7门专业必修课,11门专业选修课程、15门集中实践课。每门课程都是在与行业企业内的专家经多次论证加以确认的。
二、注重产教融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市场需求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导向。以应用型为旨归,积极改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容纳产品运营、品牌策划、项目创意、广告设计等彰显财经院校特的技能训练。同时,在行业协同的助力下,强化互联网信息技术、设计技术和数字软件使用技术的学习应用。传媒艺术与文化经济研究所、湖南文化体育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美育教育研究所、天合产业学院等围绕文化产业管理建设起来的科研平台,对于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为专业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都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为了加强行业支撑,学院依托14家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将行业力量提前纳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构建、教学内容和实验室平台建设中,把校内师资引出,内引外育,打造既有行业睿智又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另一方面,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课程、实习实训、实验科目、毕业项目设计、学科竞赛上夯实能力体系质量评价标准,直接对接行业标准,突出“创造、创新、创业”的价值引导。
其一,将企业导师“引进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及为学生直接授课和讲座。专业与1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合作关系,采用“课程+基地”、“课程+项目”的实践形式,努力拓展与外界,特别是长沙本地文化企业和项目的合作,把每一门专业课都与文化产业业态相互链接,带领教师和学生“走出去”,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并接受企业相关专家的指导,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公共资源进行馆校合作、校企合作、项目合作、课题合作等,拓展教学场地、丰富教学资源、积累教学成果、共建双师团队,共育文产
人才。这种“订单式”“嵌入式”的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社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岗位标准融入学院课程标准,极大得满足了社会对创新性技术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
其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了一批业内和行业专家担任指导老师,实行“双导师制”,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大动脉。搭建学术实践交流平台,建立校外文化产业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校际和国际交流等活动。场地、师资、时间、经费和内容都有充分的保障,考核科学,效果良好。实习分为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认知实习在大一开展,让学生了解专业的行业发展情况,专业实习安排在大三,让学生充分进入到实习基地系统的锻炼实操能力,最后在大四毕业时安排毕业实习,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目前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超过20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地可以分别接纳实习学生人
数5到50名不等,短期课程实训不受人数限制。学生实训实习期间,学生遵照公司工作制度进入工作岗位,实训实习时间和内容均有保障。基地配备一线技术人员或行业专家进行指导,指导到位,学生满意度较高。
其三,校外实习基地承担的实践教学任务以专业认知实践、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学院负责联系和确定实习基地,并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对专业实际应用较为熟悉的实习指导教师,每个基地选派 2-3名指导教师(按学生人数比例),实习前,学院对全体实习学生进行组织和动员,交
上海高校人才网代实习注意事项;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各个实习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带领学生去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和实践;实习结束后,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负责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工作。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本专业人的应用型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在校外的实习,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了更加深入的的认识。同时,学生还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验证、深化、巩固和夯实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实践和探索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中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等非技术指标的达成,为今后的学习和即将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为培养应用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我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构建了校内实践课程和校外校企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多措并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通过“课程+项目”的形式,在专业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专业相关的各项赛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大赛”、 “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湖南文化旅游创新创意大赛”、“湖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湖南省青年文化艺术节”、“湖南微电影大赛”、“湖南微视频大赛”等众多丰富的国家级省级赛事,在参赛的过程中,不断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和
技能,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2018-2022年,文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逐步凸显,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学科竞赛奖励达102项,其中国家级16项,可谓成绩斐然。
此外,各种实验根据教学大纲开设,文产专业实验课程开出率达到100%。文化产业管理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制定了《学院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并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验、实训要求学生填写实习记录,老师要做好实习记录指导、评分、整理。实验教学组织规范有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基本形成,包括平面设计工作坊、影像工作坊、短视频工作坊、品牌策划工作坊、文化产业模拟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效果较好。其中《平面设计工作坊》以学科竞赛的形式,让同学们在设计的同时理解市场,学生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多个比赛中获奖。《短视频工作坊》实践课程的视频作品以评奖的形式开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作品的评选结果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影像艺术节”颁奖晚会呈现,获得师生广泛好评。《品牌策划工作坊》以“雪峰山”为课题进行研究,在乡村振兴、校地合作中实现了从教学到科研的培养之路。《文化产业模拟实验》将实验场地搬到博物馆、艺术馆、会展中心等地,在馆校合作中,拓展了实验的空间,也丰富了实验的内容。
四.内培外引,高质量人才培养靠师资队伍建设先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校人文与艺术学院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和学校已有资源,制定了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与措施,多措并举推动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让一批年轻有活力的优质师资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保障。
第一,坚持大力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建立优质师资队伍。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目标与计划,特别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不断优化师资结构。近4年根据学科需要在原有师资的基础上,先后引进了上海财经大学、西班牙莱昂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重点院校的硕博士,并鼓励硕士教师积极攻读博士研究生。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以“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教师队伍青年骨干力量。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引导中青年教师潜心教学科研,提倡集体攻关,培养一批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突出的青年骨干教师,打造真正服务于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新师资队伍。加强对校、省级各类人才工程对象的培养,对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予以重点培养。
第二,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院高度重视培养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制定管理与考核措施、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竞赛、教学改革研讨等工作,通过制度引导激励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满足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不但注重教师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的培新,还强调对教师思想的提升,鼓励教师在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加大自身思想精神的建设,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不断探索学生培养的新路径。
第三,加强教研科研团队建设,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围绕本专业的教研教改、课程思政等工作建立教研团队,结合教师兴趣与专长建立科研团队,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大
力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并邀请本专业知名教授与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达20余场次。通过提升教师科研水平,让教师用优秀科研成果反哺教学。鼓励教师将在培训进修、教学竞赛、企业锻炼中学习的前沿理论与知识引入教学和科研团队,不断提升团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第四,定位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突出专业办学特。在师资建设上我校结合文化产业的学科属性与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聚焦打造特鲜明的师资队伍,培养符合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学院立足区域文化资源和本校财经院校的办学特,注重经济学、管理学和文化学的各个方面师资力量的融合,构建一支具有经济学、管理学为内核,并且对文化、艺术领域有着深刻认知、有着相关领域丰富从业经验的文化产业管理师资队伍。通过本专业教师各个领域的交叉、融合,打造一支办学特鲜明,具有财经院校和地域文化属性的教师团队。参考文献:
[1]积极对接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N].张生祥.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3-29;
[2]创新人才培养的“短板”在哪里[N].温才妃.中国科学报. 2022-01-25;
[3]全方位协同培育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N].刘进.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3-25;
[4]论文化产业的本质——重建文化产业的认知维度[J].胡惠林.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5]产教融合大趋势下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探索[J].占春英.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17);
[6]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张耀.科技创新导报. 2020(13). 作者简介:彭丽(1979-),女,湖南攸县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文化产业。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财经类高校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湘教通[2018]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