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冰天,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
学、美国文化、英语教学。
与行动》一文中,综合了国际化人才发展趋势和我国战略部署规划后,指出我国未来的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应该包含的要素为:家国情怀、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自主终身学习、沟通与协商、工程领导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及数字素养。钟院士提出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得到了普遍认可。除了“工程领导力”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这两条标准与外语教育距离较远以外,其他八条标准均可纳入外语课程体系建设之中。
我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新工科建设地方高校牵头单位之一,新工科的教育理念已经融入我校的教育定位、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之中。在此背景下,用新工科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标准指导我校外语课程体系建设既是我校“工科协同、艺工交融、文理渗透”育人方式变革的要求,也是外语学科积极开展“特发展、变道追赶”的一种尝试。
跨文化沟通类课程体系立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前,随着新技术和新产业的不断涌现,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其中,
培养和争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最根本的任务。因此,认真总结世界各国工程教育经验,制定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方案,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中国高校尤其是工科类高校的天然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指出21世纪卓越人才的基本能力应包括开阔的国际视野、卓越的思辨能力、丰富的人文知识素养、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专业技能。美国工程院发布的《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远景》报告指出:优秀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商业和管理知识、领导力、道德水准和专业素养、终身学习等是未来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可见,国际视野、人文素养、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跨文化沟通类课程涉及的能力与素质在国内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中均占有一席之地。
1.2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现了大学英语的人文性特征。各高校可根据需要开设不同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也可在通用英语课程体系内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我校外语学科根据学校的工科性质和办学定位,结合近年来学校开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经验,参照“华盛顿协议”和“新工科”关于国际化工程人才的培养标准,遵循外语学科的教学和学习规律,通过四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学生、具有我校特的跨文化沟通类课程体
系。因此,我校跨文化沟通类课程体系立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为我校后续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参考。
2 跨文化沟通类课程体系立体化建设的探索与      实践
我校是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牵头单位,外国语学院“跨文化沟通”教学团队积极配合学校的新工科建设,参照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在《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一文中提出的未来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四年的反复实践,构建了立体化的跨文化沟通类课程体系,以响应新工科背景下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该课程体系立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2.1 依托教学团队建设,推进课程设置体系化
“跨文化沟通”教学团队由8位教师组成,过去四年共开设跨文化沟通类课程18门,其中非英语专业本科课程11门,翻译专业本科课程5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1门,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
收稿日期:2020-9-18
程1门,实现了课程设置系统化、多元化。团队课程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教学模式、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成绩构成以及统一考试安排。
上海高校人才网2.2 贯彻CBI教学模式,注重内容与语言的融合
团队课程全部采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普遍采用研讨式、合作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在强调语言技能的同时,以内容为出发点,注重提升学生的交流与思辨能力,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语言能力、人文知识、国际视野、思辨能力的培养“四位一体”,是“内容与语言融合”(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教学方法的一个实践案例。
2.3 重视开展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反哺教学
团队用科学研究引领课程教学活动,以科研成果为基础分配课程教学任务,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同时,教师持续开展基于所授课程的教学研究,以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科研反哺教学的效果显著。过去四年中,团队教师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一类CSSCi论文3篇。
2.4 建设高水平精品课程,推进品牌课程国际化
团队组织教师申报和建设精品课程。《商务英语》和《跨文化交际学》已建成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网站界面友好、资料完善,并定期更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商务英语MooC》课程获准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爱课程”网和中国大学MooC网正式上线,面向全国开放,成为我校第一门入选的外语类课程,为我校外语类课程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与舞台。
团队注重品牌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课程建成了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这体现了市教委对我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工作的高度认可。团队教师发挥了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学校的国际化进程献智献力。
2.5 实施多模态教学,满足新时代的学习要求
除了教学团队已有的精品课程平台以外,团队也通过超星系统、QQ课堂、腾讯课堂、Zoom平台及平台等建立了在线教学平台,构建了多模态教学模式,这延伸了课堂教学,拓宽了学习渠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字资源获取能力。团队采用线上线下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发挥了课堂教学的长处,又利用了网络资源丰富、便于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6 开拓外语学科竞赛机制,开发教师和学生潜能
团队贯彻“以竞赛促实践,以实践促能力”的理念,既面向教师又面向学生开拓多样化的外语学科竞赛机制,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促进指导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在过去四年中,团队教师参加了五类外语教师技能比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及优秀奖1项;组织学生参加了六类外语学科竞赛,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及优胜奖1项。
2.7 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团队组织学生围绕课程内容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实践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协商能力、学习和分析能力以及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外语类大学创新项目建设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将教师所长和学生所学密切结合,激发教师的学术潜能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以语言为工具或研究对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师生通过项目建设接触国际前沿学术信息,拓宽自身的国际视野。
2.8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团队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要求团队
作者简介:韩卉颖,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                  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