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启迪意义
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过程中,当我们把视线聚焦于这一历史过程时,我们在深刻痛惜由于没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而带给我们的沉痛教训的同时,则更加关注与思考这些教训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从而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经验教训,努力发展自我,成为当代社会的四有人才。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大学生 成长成才 启迪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理论的重要贡献。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和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了一定的分析。但总的来说这三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初级发展阶段时,都还没有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全局性问题加以把握,因而也还没有从理论上作为制定党的路线和政策的依据加以展开和发挥。 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并进一步指出,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六大党章修正案在总纲部分,关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修改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逐步深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顾青没有变。
社会主义出街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
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总结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得出的科学结论,它的确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它第一次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理论的基石,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构成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防止和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的重要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内容以及重要意义后,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认真考虑如何才能成长成才。
当前大学生的现状
思想道德:
学习:
兴趣爱好:
面对当前大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怎样从吱声实际情况出发做到成长成才呢?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重要和关键阶段,几乎每个学生都渴望尽快成长、成才。
  所谓“成长”,是指学生按一定专业的规格培养个人的能力,就是“成长为人”,学会做人。成人是成才的先决条件, 人人都可以成才,成才必须先成人。成长为人不是以个人为标准,而是以社会为尺度。离开社会,个人也不成其为社会人。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到自己合适的岗位,也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人生的根本,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是每个人一生都在作答的考卷。
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社会角来说,作为社会中一个相对特殊和优秀的体,理应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成长,应具备以下二个基本的要素:
一要有健全的人格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呼吁“建立起人格长城来”。这里用了“长城”一词,说明健全人格建立的不易。但同时也说明,健全人格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像长城一样牢固,可以抵御各种歪风邪气。
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中不能只片面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居多,我们与陌生人的接触频率并不高,特别是一直生活在
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与社会的接触面相对狭小不注意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那我们很可能因不适应独立生活而产生诸多问题。
可见,作为一名大学生,除了具有较多的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怎样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经常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磨练和自我提高,具有改造自我的勇气。
2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善于与他人交往,用宽容的眼光看社会、事业和友谊,以真诚、包容、信任等正面的态度克服虚伪、嫉妒、猜疑等消极的态度。
3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社会、生活充满希望,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不必羡慕人家,不要苛求自己,培养抗挫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了这种心态,面对将来社会竞争的考验,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不会灰心、不会丧气
二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和人格健全的尺度。大学生不但要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还要有感恩之心,感恩父母、社会;对大学生来说,常怀感恩之情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境界。
当前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倾向。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用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
2.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条件。理想与责任是互相联系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的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用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主人翁责任感,然而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的自我责任意识。
4.用诚实做人、守信办事,树立社会责任感。诚信,是一条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砝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
  人才的涵义:所谓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对社会做出较突出贡献的人。
首先,要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成长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因此,把握社会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潮流,是确立成才方向的首要问题。只有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才能挖掘出许多创业的机会。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个人成才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其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